从心理学来讲,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感知是人类初级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
孩子从感觉器官获得信息,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是孩子语言发展前的一种智力行为。在这个时期,孩子主要的获得是:
(1)有能力协调和综合由5种感官(视、听、触、味、嗅)送来的信息,懂得这些不同感官送来的信息与同一物体有关,而不是与不同的、毫不相关的物体有关。
(2)有能力认识世界是永恒的,世界的存在并不依赖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它是永恒的客体形式。
(3)有能力作出目标定向行为。孩子想要某样东西,为了得到它,会做出几种不同的动作,甚至会做出从未尝试过的新动作。但是,这个阶段的动作很具体,孩子预先计划的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培育孩子的感知能力,因为它是一切智力行为的基础。怎样培育孩子的感知能力呢?
父母要及早对孩子进行感官训练。感官训练是孩子感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人的眼睛是“智慧之窗”,它向大脑传递的信息占全部感官传递信息的83%,从小培养孩子的视觉能力有助于智力的发展。父母可以让孩子多看各种颜色的、不同样子的东西。例如,在婴幼儿卧室上方拉起彩带,晚上悬挂闪烁发亮的小彩灯,小床四周布置彩色鲜艳的图片等等。父母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玩具逗孩子玩,也可以与他们捉迷藏,时而在孩子左边,时而在孩子右边,以便训练孩子转移视线的能力。孩子一出生,就具有一定的听觉能力,并能分辨某些声音及节律。让孩子多听听美好的声音和美好的音乐,有助于增强听觉的能力。父母可以用不同味道和不同气味的东西,训练孩子的味觉和嗅觉,让他们多摆弄物体和玩具,有利于触觉和运动觉的发展。
父母要让孩子多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孩子天性好奇又好动,父母要因势利导,让他们多接触各式各样的物体,积累经验,有助于增长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游戏、学习、劳动中感知更多的事物。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观赏和游览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在万紫千红的自然风景中任其玩耍,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
父母要发挥语言对孩子感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当孩子在观察事物时,父母应给他们作一些讲解和说明,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例如,看到某种事物后,就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什么事物,从而把近似的东西区分开来,如马、骡、驴。有时候,也可以告之他们某类事物的共同点,如麻雀、燕子、鸽子等都有羽毛和翅膀,会飞等。通过语言的作用,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所感知的事物,从而提高感知能力。
父母也可以规定感知的内容。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也渐渐发展起来,如果让孩子根据父母的要求去观察事物,可以提高他们感知的自觉性,更好地培养其观察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