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以谈话和标准化心理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考入北大的32名“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其调查显示,这些高考状元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
(1)心理素质好
总结高考的经验,被访的状元们都非常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有的状元说,高考其实就是两种检查:基础知识掌握及其应用能力的检查和心理素质的检查。考试心态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特别是碰上难题时。辽宁省高考状元孙嘉弥在考数学时,最后10分钟还有一道很难的题没做,她宽慰自己说,已经拿了130多分了,可以了。正是在这种放松的心态下,她的灵感来了,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分析状元们的高考心态,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上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考试。他们走上考场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王教授曾对北京部分学校高三学生进行过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平均得分是3.67(满分5分)。2000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杨颂的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分是4.45分,他以684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9年北京市理科第二名杨竞,以683分的成绩考入北大生命科学系。杨竞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8点钟上床,9点钟睡觉,第二天上考场激动、高兴、精神饱满,而不是紧张。在王教授调查的北大32名状元中,从已收回的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综合评分都在4分以上。
(2)学习方法比智商更重要
在王教授调查的32名状元中,8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属一般水平,2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有的状元说,高中时班里有很多比自己聪明的人,这些同学脑子反应快,但由于不勤奋或学习方法不对头,最后成绩反而不如自己好,而高考状元都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学数学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概念弄明白,而不要盲目去做题,同一类型的题只需做几道找出规律就行了。他们认为应适当做一些题,但不要做自己力不能及的题,如奥林匹克竞赛题,做不出来,心理反而会受挫折;也不要做太简单的题,那样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语文要大量阅读书报杂志,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作文水平很有帮助。学英语要大声朗读,英语语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语言交流的机会,通过大声朗读可以增强语感,提高口语能力。
被访状元都很重视自学。王教授曾对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科学研究等5类研究人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谈到25个创造性因素在创新中的作用时,自学能力的得分在5类调查对象的评分排名中均为首位。天津市理科状元杨帆,在高中时曾两次骨折,前后休学三四个月,但他还是以686分的成绩考入北大计算机系,他就是靠自学。
(3)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王教授曾就家庭教育问题在北京市900多名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30%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有30%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干涉;有7%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只有33%的家长,属于温暖理解型的,能和孩子融洽相处。而通过这次对32名状元的调查则发现,几乎所有状元的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
这些状元的家长从不给他们在学习上下硬指标,规定考多少分,而只是要求尽力而为。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展。父母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指导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指导应该是理性的。
高考状元们的成功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被访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用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而不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
从1996年10月起,王教授就开始对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一实验班进行新生素质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在2000年高考中,该实验班45名学生中有28人的成绩超过了600分,全班平均601分。班主任的观点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百分之百努力,百分之百发挥自己水平,班主任要做好调整学生心态的工作。
社会上有人认为,10年以后这些状元将“平庸”下来,甚至有的发展和成就还不如其他非状元大学生,王教授不这样看。他对这些状元们的未来信心十足,他认为,10至20年以后,他们仍将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为,这些状元们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优秀青年。从心理创造力测试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是优秀的,有前途的。
王教授把高考状元们的成功归结为素质教育的成果。他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心理素质教育。他认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也会提高,提高素质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成绩。举例说,有的学校搞所谓的快乐教育,学生快乐了,学习成绩下来了,有的孩子的数学只能考五六分。像这样的素质教育不但家长反对,搞教育改革的专家也不能接受。这是把素质教育和提高成绩割裂开了。王教授说,高考状元的成功尽管发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但他们显示出的却是素质教育的强大威力,他们是素质教育结的硕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