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教育教养的七项原则

早期教育教养的七项原则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养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为保证你顺利、正确地“施工”,现将几条教育教养原则提供如下,希望你能借鉴和遵守。尤其是对婴幼儿,更具独特的教育意义,我们经常说,“孩子是情感的俘虏”,正是这个意思。因而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婴幼儿还不具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接受父母的言语教导。早期教育就蕴涵在婴幼儿的生活中。良好的品格和优良生活习惯的建立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得遵守一定的原则,“原则”主要是防止你走弯路、歪路,并保证你行动方向的正确性。教养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为保证你顺利、正确地“施工”,现将几条教育教养原则提供如下,希望你能借鉴和遵守。

(1)发挥婴幼儿成长中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一种主动理解并影响周围世界的精神。如新生儿只要不是在睡觉,他必定会睁着一双探索的眼睛东瞧瞧、西望望,不停地挥动胳膊蹬动腿,主动地认识世界,体验自我,这就是主动性的一种表现。

可以说,婴幼儿具有极强的主动性,但他们也正处在最大限度地依赖成人的阶段,表现出主动——被动、创造——模仿、独立——依赖相互依存发展的特点,孩子成为哪一类型的人取决于成人在教养过程中向哪一边倾斜。在我们实际的教养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孩子被动、依赖、模仿的一面,而看不到其主动、创造、独立的一面,导致我们培养出一批“听话”的但缺乏主动性的孩子。

如何发挥婴幼儿早期发展中的主动性呢?只有在主动性活动中才能培养与发挥婴幼儿的主动性,因此:

①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

孩子在自由活动——如做游戏、看图书中,让孩子自己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自己体验活动中的困难与成功,能最大限度地体验“我”的力量。如可让孩子自己决定:周末到什么地方玩?打算怎么玩?要穿哪件衣服?对于商店里的若干玩具,让孩子选择其中的一种;孩子是要跟爸、妈到地里去,还是自己找伙伴玩?让孩子自己决定,并要对此决定负责。

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夹喜欢的菜,独立探索某一玩具的玩法。农村的孩子,父母可鼓励他们自己去找小伙伴,或到商店帮爸爸妈妈买东西。孩子能做什么了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怕“万一”他摔倒,“万一”他弄脏衣服,“万一”他做不好。

人是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是吗?

③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

孩子遇到了难题怎么办?你可以帮助他,但不可以代替他。如孩子系不上扣子时,你最好演示给他如何系,而不是干脆替他系上;孩子不会折某个东西,你应让他(她)想一想或演示给他看,而不是直接给他折好;孩子怕雷声,你要给他讲打雷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一打雷就要孩子捂耳朵。

(2)寓教于感情之中

凡是与感情体验相联系的事件对人都会发生较大影响,这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如此。尤其是对婴幼儿,更具独特的教育意义,我们经常说,“孩子是情感的俘虏”,正是这个意思。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可以引导的,它需要父母具有精湛而敏锐的心理技能,那就是以感情为载体进行教育。

①对于特别年幼的孩子,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反应,以识别其生理需要

孩子饿了就哭,舒服了就笑,孩子的情绪就是其生理需要的“显示器”。因而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

②更要关注反映孩子心理需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中

婴幼儿还不具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接受父母的言语教导。他们较多地是通过成人的感情声调、姿态和表情辨别是非、对错;成人也需要通过他们的感情反应去引导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如通过与婴幼儿的愉快交往行为去鼓励和强化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在“给予”中经常体验快乐。

③以情“治”情

成人通过施以同情和抚慰去消除婴幼儿的悲伤;通过拥抱、微笑等减少婴幼儿的负向情绪;通过施以“负强化”或“冷处理”去对付孩子的坏脾气。

④“酸甜苦辣”都得尝

让孩子一开始就在正负性各种感情体验中增长是非观念,增长控制各种情感的能力,这将使日后的品德教育更有效果,性格更为多彩和坚强。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让孩子体验痛苦、害羞、后悔等情感,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3)教育与生活相融合

早期教育就蕴涵在婴幼儿的生活中。良好的品格和优良生活习惯的建立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诸如:保持整洁,玩具、图书摆放有顺序、有条理;对新鲜事物应该敏感,比较容易产生兴趣;与伙伴相处谦让、互助,富于同情心;做事有坚持力,坚韧耐劳,认真负责,真诚守信,如此等等,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婴幼儿从出生就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印象的能力,按照从环境中得到的印象去行事,借助自身的活动和无数次的自发的重复,形成某种行为模式。

因此,父母不必刻意寻找最佳的教育方案,只要在琐碎生活事件和生活活动中以热情、爱心、敏感、规则及一贯性充任“模型”。如要求孩子一定在收拾好玩具后才能外出玩耍,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后顺理成章地养成自觉行为方式,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身教重于言教”

不要以为这一原则只适用于大儿童。

父母以身作则之所以重要,是根据儿童学习寓于行动,思维依赖形象,模仿能力极强,以及可塑性大等特点得出的。

婴幼儿正处于感觉、运动性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还难以接受父母言语中的语义的指导,父母的言教主要是凭借其所蕴涵的语调和情感起作用。相比而言,还是父母的所作所为更易于在孩子们的头脑里打下烙印,并使他们易于模仿去做。这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因此,父母期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德和习惯,具有哪些感情素质和性格特征,首先也应要求自己有相应的高尚修养和行为举止。

千万不要以为身教重于言教是孩子大了以后才应当注意的事情。孩子不知其意但会仿其形,父母的行为最终会成为孩子一辈子都“脱”不掉的习惯。

(5)细心体察孩子认知倾向,启发兴趣

“一母生九子,十人十个样”,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婴儿自出生后,就在使用和锻炼各种感官中显示某些方面的不同的认知倾向。例如,在对光线、色调、轮廓对比等视觉线索和在声调强弱、音频、音色等听觉线索方面显示的个体差异和出现早晚的差异。这就要求父母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和精细的体察能力,及时发现孩子在视听方面的自发倾向。这是因为,早期的智能倾向需要及时加以捕捉和诱导,使其得到强化和发展,如果这种倾向被忽略,则可能失去它们再出现的可能性。

某一倾向反复出现,我们就称之为兴趣。诱导并促进符合他们兴趣的东西,往往会使孩子在这些方面发展出现早慧的倾向。如在语音知觉方面的能力的早期显露,如果能够得到成人有意的和适宜的强化训练,就有可能发展为优异的专项才能。

从另一方面看,强行迫使孩子去学习或从事他们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就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如果孩子对音乐不敏感,你却逼迫他去学钢琴,那会使他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因为,他可能不具备这方面的先天素质,从而也不可能有自发的兴趣,对别的孩子看似轻松的任务,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却构成压力;这份压力可能会使孩子郁郁寡欢,失去生活乐趣。

(6)鼓励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活动

孩子自一岁半之后,终日不停地爬上爬下,东游西逛,而且不停地触摸、翻弄所碰到的各种物体,知道吗,这正是他们的快乐之源,也正是他们发现新异世界、满足好奇心的方式!

可是,有许多父母为避免孩子搞“破坏”,为了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出现诸如跌倒、受伤之类的危险,而限制他们的活动。如宁愿把孩子抱在怀里,也不让孩子在地上自由地走走跳跳!但家长必须得知道:

活动能增长婴幼儿的体能,促进其骨骼、肌肉及身体器官的发育;

活动是智能发展的中介因素,活动不但能增进运动动作的灵巧性,发展运动技能,而且能促进感知觉的发展,注意力的集中,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活动还能使孩子处于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之中,这对于其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花费精力和耐心去接纳和容忍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吧!

(7)在“挫折与困难”中锤炼孩子

孩子会毫无挫折和痛苦地成长吗?这是不可能的。孩子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从而产生悲伤、恐惧、愤怒等负向的情感体验。如果你认为必须使自己的孩子不遇挫折和痛苦,那就必然走进过度保护的禁区。因此,父母的任务是给孩子创造身心安全的环境,应该让他们经历一些困难,体验一定的痛苦,多一些磨炼,增一些坚毅。

让孩子生活在有序的环境中,让他们建立有序的生活习惯,这将有助于他们适应环境;

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和慈爱的抚育中,使他们建立安全依恋感,帮助他们适应多变的环境。

对他们的行为有所要求,以促进其社会化成长。如饮食常规、大小便训练、睡眠常规等生活事件的要求;要求孩子在玩中坚持完成活动,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

让他们经历挫折和痛苦,增长社会意识。同时父母也应当在他们经受挫折和痛苦中,帮助他们和同情他们。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以上的原则,你就会发现与体验到孩子健康成长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