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亲,在儿子6岁的时候,就引导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来挣钱,他和儿子一起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家务劳动计划,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做每件家务可获得的相应报酬。譬如,洗一次碗1元,扫一次地0.5元,每周结算一次。
这位父亲说,他从来不担心过早跟孩子谈钱会让孩子变得唯利是图。让孩子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让孩子切身体会挣钱的不容易,他以后长大了才不会乱花钱。
他还鼓励儿子自己出去打工赚钱。初中三年的每个暑假,儿子都要去县城的舅舅家帮忙卖菜。舅舅是菜农,常年卖菜。他说,让孩子早点接触社会,锻炼其独立生存能力,这样他日后走入社会就会少摔跟头。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责任,给孩子支付家务劳动报酬,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年幼的孩子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你不采取一点激励措施,孩子可能不那么热衷于做家务。
家长可以把记录账目的工作交给孩子,比如这个月,爸爸取了15次牛奶和报纸,妈妈承包了照料花草的任务,而孩子则在大扫除中表现突出。到了月底,让孩子按账领酬,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对提高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很有激励作用。
在国外,很多家庭都会给孩子家务劳动报酬。家长跟自己的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刷碗一次付1元,扫地一次付0.5元,修理草坪一次付2元,取牛奶一次付0.5元……活儿干完,经验收合格,现金支付劳务报酬。
这样做,第一,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第二,以付家务劳动报酬代替无偿给予零花钱,能使孩子明白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孩子就不会乱花钱了;第三,可以使孩子通过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节约意识。
会玩的爸爸来支招:
晚饭后,小家伙准备去客厅里看电视,被爸爸一把抓住:“去厨房,帮妈妈洗碗。”孩子不太愿意,嘟着小嘴。爸爸笑着说:“想要报酬吗?以后想要报酬就做家务活儿吧!”
孩子高兴地答道:“好吧,我做就是了。但是具体怎么算报酬呢?”
爸爸说:“这样吧!洗一次完整的碗,我是指全部洗完,包括擦灶台、刷水池、扫厨房的地和拖厨房的地,1元钱怎么样?”
“嗯……还行,可以!扫房间的地呢?”
“扫房间的地,包括所有的房间,还有外面的阳台,一次2元钱。”
“如果我还拖地板呢?”
“拖地板是很累的,如果你把家里全拖干净,一次给你5元钱!”
“哇!这么多!那我天天拖!”
……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积极地做家务,确实也得到了不少报酬。渐渐地,这种赚钱方式没什么新意,孩子开始厌倦了。每当小伙伴找他去玩时,他就扔下进行一半的家务活儿跑掉,爸爸说他时,他就反驳道:“我不要报酬了!”
过年后,孩子得到了大笔的压岁钱,那段时间他再也不做家务了。他说:“我现在不缺钱花,我不想做家务了。”慢慢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没有责任感,让他帮个忙就要求给钱,孩子好像掉进了钱眼儿里。
如果家长将报酬和家务劳动简单地挂钩,就会使孩子的眼里只有钱。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爸爸需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劳动的首要出发点是服务全家人,其次才是挣钱。这样孩子才会在赚取报酬的同时,不丢掉责任感。
必要的装备: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劳动的规则。孩子认同了规则以后,更要明白劳动是为家人服务的,不能什么事情都和钱挂钩,钱只是一种鼓励的方式。
家长要和孩子明确一点:属于个人生活的部分不能通过付酬进行,比如清洗自己的贴身衣物,整理个人的书桌。而家庭公共事务是可以明码标价的,比如照料阳台上的花草、节日前的大扫除等。
让游戏更尽兴:
当你和孩子制定了家务劳动的报酬清单后,就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做家务不能只为了钱,要认真负责地去做,不能敷衍了事。”如果爸爸不跟孩子强调清楚,孩子想要钱的时候就做家务,不需要钱的时候就不做家务,那会使孩子变得没有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