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听写生字的时候经常会出错。后来,爸爸告诉他一种减少错误的方法—联想记忆。
也就是,记忆生字的时候,可以把字形、字音相近,能互相引起联想的字编成一组,比如:把“扬、肠、场、畅、汤”放在一起进行记忆,把“情、清、请、晴、睛”放在一起进行记忆。这样不仅每组汉字的右边都是相同的,而且每组字的汉语拼音也有共性—前一组的汉语拼音后面都是“ang”,后一组的汉语拼音都是qing,因此,可以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李涛慢慢地实践着这种方法,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联想是记忆活动的基础,尽量多地形成联想和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联想记忆,就是利用联想把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的记忆。任何记忆都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记忆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所谓的“条件反射”是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联想”。
联想主要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联想记忆是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在记忆的过程中,联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处在复杂的关系和联系之中的。人们在回忆某个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按照它们彼此的关系和联系去识记和重现。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是记忆的一种方法。
联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指导孩子进行联想记忆,可以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不同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接近联想法。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同时或接近,只要想起其中的一种便会接着回忆起另一种,由此再想起其他,这就是接近联想法。
例如,空间上的联想。词和前后词的关系是位置接近,这种联想就叫空间上的联想。有些孩子会一下子记不起一个很熟的外语单词,明明是经常温习的,甚至连这个字在教科书上什么位置都能回忆起来。这时候,他就可以从这个字在书上什么地方想起,想想它前面是个什么词,后面跟了一个什么词,这样反复地联想,往往能回忆起这个单词来。
还有一种时间上的联想。比如:孩子在一本辞典上看到对某个词的很有意思的说明和解释,告诉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也很感兴趣,问他是在哪本辞典上查到的,要去亲自查看一下全文。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已经记不确切是在哪本辞典了。怎么办?可以让孩子回忆一下当时查辞典的情形。首先,是前天晚上查到的,记得那天晚上他还为这事高兴了好一会;再仔细一想,这个词是在《辞海》上看到的。这样,通过时间上的联想,就能准确地回忆起自己查的是《辞海》,不是其他的辞典。
再如:对比联想法。当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多方位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
许多诗集、对联大多数都是按对仗的规律写出来的,比如:杭州岳飞庙有这样一副楹联,写的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这里,“有”和“无”是相反的,埋下忠骨和铸就奸臣是相对比的。只要记住这副对联的上句,下句也就不难凭对比联想回忆起来了。
孩子在背律诗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中间两联好背,原因就是律诗的常规是中间两联对仗。对仗常用这种对比联想,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相对比之处很多,由前一句可以很自然地想起后一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