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的诞生

新生儿的诞生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照顾好新生儿,需要我们具备应有的婴幼儿知识,同时要考虑到新生儿自身的需要。成人会认为,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淘气”和“任性”,孩子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以纠正他们这种淘气和任性的“缺点”。其实,孩子这些所谓的“缺点”在他长大后会自然消失。那么显而易见,现在纠正他们的这种“缺点”只是多此一举。

有人说,文明是让我们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一个途径或方法。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难道有谁比刚出生的婴儿面临的环境变化更强烈、更突然吗?

如果要成人瞬间改变生存的环境,他们会觉得很难适应,婴儿要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比这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婴儿是从一个世界和环境降生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环境中的。

可是,婴儿刚出生时,我们究竟为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婴儿时期所面临的负面经历,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胎儿期以及婴儿出生后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各国的有关专家学者都认为,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儿童的成长,不仅对个人成人后的发展状况有影响,还对整个人类的未来具有极大的影响。

到现在为止,人们一直都认为,新生命诞生的时刻,是产妇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刻。却没有人想到,这对于新生儿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难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生产对新生儿也是一个难关呢?

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意味着要离开母亲温暖舒适的子宫,彻底脱离母亲对他的保护,他必须要靠自身柔弱的力量与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器官来维持自己的小生命。

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胎儿在温暖的羊水中长大。在那里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和伤害,各种不利的刺激和干扰比如寒冷、强烈的光线等都被母体挡在了外面。

到了出生时,新生儿没有经历任何过渡,就突然直接从安静、温暖的子宫里来到了充满各种刺激的复杂世界中。而在经过黑暗的产道时,新生儿也要进行一番竭尽全力的挣扎。

为了迎接新生儿的降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来帮助他呢?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他呢?

新生命诞生时,周围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刚经历生产疼痛的妈妈身上。而新生儿在被简单地检查一番、确定没有健康问题后,就被人们抛到脑后了。

为了照顾辛苦的妈妈,人们设法让她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可谁想过新生儿呢?谁想过让他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谁想过帮助他逐渐适应周围的新环境呢?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没有人觉得,对于新生儿来说,出生也是一场磨难。

在动物界,小动物刚出生时,母兽会将它藏到一个安静安全的地方,让它避开光线一段时间,同时用自己的身体为小动物保暖。母兽会非常细心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对外界非常警觉,不允许其他动物碰自己的孩子,甚至看都不让看一眼。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的新生儿。不管是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在精神环境方面,我们都不曾为新生儿适应新环境提供有益的帮助。甚至有人会说,新生儿能够活下来就不错了。

原来人们判断新生儿适应新环境的标准,就是他能否平安地活着。

我们相信,新生儿刚出生时,最好能生活在与子宫相似的环境里,并保持在子宫里时那样弯曲的姿势。但现实却是,新生儿刚出生就被穿上了衣服,甚至被裹得紧紧的,小小的身体遭受着强力的限制。

对此,有人说:“健康的新生儿有抵抗力,他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这样。”

如果人类真的这么强壮,为什么成人不能赤身裸体地住在树林里呢?为什么成人要在冬天想尽各种办法保暖,或者裹着柔软的毛毯坐在安乐椅上享受温暖舒适的生活呢?难道成人比新生儿还要脆弱吗?

可见,人类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无知,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就像视觉上的盲点,人类对新生儿的无知,正是我们对生命的一个盲点。

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才能从他一生下来就给予他优质的照料,使他安稳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要照顾好新生儿,需要我们具备应有的婴幼儿知识,同时要考虑到新生儿自身的需要。比如抱新生儿时,要非常温柔、谨慎,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最好不要随便移动他。

我们要明白,婴儿从出生直至满月之前,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最好不要给婴儿穿衣服,也不要用包裹紧紧地把他包起来。我们只需把他放在床上或摇篮里,保证房间里暖和就可以了。

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婴儿体温调节能力还比较弱,不太能随着温度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体温,所以穿衣服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对于我的这个观点,有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责我没有考虑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育婴方式。

对此,我想说,不同国家不同的育婴方法我都有所了解。因为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相关研究,观察过不同国家的育婴方式,所以我发现了这些育婴方式存在某些缺陷。

这些育婴方式所欠缺的,是成年人在育婴问题上的意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在迎接新生儿的到来时,我们必须要花一些时间做好一切准备。

可现实是,不论是在哪个国家,不论是在什么地方,新生儿几乎都还没有被彻底地了解。

从婴儿刚一出生开始,成人在潜意识里就会感到不安。他们担心婴儿弄脏或者破坏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所以总是努力保护这些东西,哪怕它们并没有多少价值。不仅如此,成人还担心婴儿的降生会打乱自己平常的生活秩序,增加各种未知的挑战。

正因为成人怀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在照顾儿童时,成人总是一刻不离地跟在儿童的身后,仿佛随时准备拯救那些可能会被儿童破坏的物品,随时准备制止儿童的一切破坏行为。

成人这样做,是想设法把儿童教育成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但这同时也抑制了儿童特有的自然的性情。

我们有时会把儿童这种自然的性情当作是他任性的表现,但实际上,儿童并不是任性,只是我们还并不真正了解儿童。正是因为不了解儿童的真实性情,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成人就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儿童从一岁开始,尤其是两岁后,就有这样一种倾向,希望自己所看到的物品都摆放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而且,每一样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使用方法。

如果我们破坏了儿童这种习以为常的秩序,他就会感到不高兴,感到很沮丧,并设法将物品放回原处,这样他才会安心。哪怕是年龄更小的儿童,也希望物归原位,在我们的儿童之家,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一个孩子站在某处,低头看着地上的一堆沙子。他的妈妈看到这一幕,就走过去,随手抓起沙子撒掉了。看到沙子被妈妈撒掉,这个孩子当时就哭了起来。同时,他把散落开的沙子又集中到一起,双手捧回原处。妈妈最后终于明白了,她的孩子为什么会哭。可一开始,她却误以为自己的孩子大哭是因为他不乖。

还有一个孩子的妈妈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一天,天气很暖和,妈妈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她的孩子看到后,就开始大哭起来,周围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最后,孩子的妈妈又把自己的外套穿在了身上,这个时候,孩子才停止哭泣,安静下来。

以上几个例子表明,让孩子难过哭泣的主要原因,是物品放在了不适当的位置上。

成人会认为,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淘气”和“任性”,孩子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以纠正他们这种淘气和任性的“缺点”。

其实,孩子这些所谓的“缺点”在他长大后会自然消失。那么显而易见,现在纠正他们的这种“缺点”只是多此一举。

如果是成人,他当然不会因为别人脱下外套就当众大哭。但成人不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所以会误解孩子,认为孩子为此事大哭是不懂事的表现。

我们要明白,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正常的,长大后会自然消失,我们不必为此过于担心。事实上,孩子的这些表现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秩序敏感”现象。

可见,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儿童,我们才能避免误解儿童,避免对儿童采取错误的教养方式。

对新生儿,我们还缺乏足够且深入的了解,在迎接新生儿这一方面,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