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人与儿童的关系

成人与儿童的关系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科学研究中,一般而言,“问题”大多是产生于不明确的和外围的部分,其核心是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发现,所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与人的个性、性格和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其实都源于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这样,问题从成人传给了孩子,孩子长大后成了有问题的成人,然后又把这些延续给了自己的孩子,就这样形成了世世代代的恶性循环。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应以受成人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呢?

目前,教育不仅被看作是一门技艺,而且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门科学。

儿童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希望,要想促进整个人类的进步,除了要研究改善环境的科学以外,还要研究儿童教育方面的科学。

当前,不只是科学家和教育家对有关教育的研究兴趣浓厚,父母和社会大众也对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很多人都知道,现代教育理念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并根据其个性来进行正确引导;第二个原则就是解放孩子。

教育科学已经解决了很多教育上的难题,但是,要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多的障碍和困难需要面对与克服。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问题”总是被作为研究的主题,比如,人们常说“学校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和能力问题”等。

但在其他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内却是用“原理”这个词,比如“光辐射原理”“地心引力原理”等。

在科学研究中,一般而言,“问题”大多是产生于不明确的和外围的部分,其核心是发现和解决问题。但在具有实验性质的教育方面,若不正视重要的问题,就会背离科学的真意。

如果有人说:“我已经解决了教育上的全部问题,我在人类精神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新发现,我把教育放在了明确、单纯的境地。”人们是不会相信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会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迫使人们去面对一些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适应一些为了社会安定而提出的礼教或束缚。这就是说,个人或多或少都要牺牲一点自我。

孩子也是这样,进行学习时,他们好像也不得不有所牺牲。不管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孩子都必须要付出努力。

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自由自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要求孩子服从。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很多教育问题的发生。

所谓的教育科学上的改革,最终变成了成人对孩子未来命运的一声声叹息。

当前学校里的教育改革,其实都是一些为了缓和教学顽疾的措施,如重新修改课程表及教育制度、加强孩子的体能运动、保证孩子的休息时间等。

但是,这些所谓的改革方案并没有真正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

不管怎样,在解决教育问题时,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让步和妥协。当前的教育之路仍是一条死胡同,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真正彻底的改革,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教育道路。

在其他科学领域中,人们已经研究出了很多有利于人类的发明,但在教育科学领域,我们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

在当前的教育研究领域中,每个研究的项目都只是局限在外在现象的研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用医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在医学上,各种不同的症状,可能主要是由同一个病因引起的。在解除病痛时,如果只是一个一个症状地个别治疗,而不是找出它们的病源,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

举个例子来说,心脏异常可能会引发其他各种身体器官功能的病症,假如我们只治疗其中一个器官的病症,而没有治疗心脏的异常,不设法让心脏恢复其功能,那其他器官的症状还是会继续出现。

再举一个精神方面的例子,如果心理分析师发现,病人出现问题是因为他的情绪和思想观念相互作用,使他的精神无法负担压力。那么,心理分析师就要去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追寻病人潜意识里的病因。

找到病人的主要病因后,心理分析师会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之后,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的病症都会逐渐消失。

关于教育上的问题,也类似于以上所举的有关疾病的例子,即它常常是由一个隐蔽、主要的原因而引发的。

我们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直没有被当今教育体制的“病态程序”所左右,一直向着能揭示教育问题痼疾病因的方向前进。在我们的教育法的引导下,“起因”被克服,“问题”也消失了。

我们发现,所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与人的个性、性格和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其实都源于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成人会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设置很多难关,这些难关对孩子具有非常大的伤害性。

成人在设置这些难关时,总会打着科学和道德的旗号,试图通过操纵孩子的意志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这些严重威胁到了孩子的成长发展。

因此,与孩子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和老师,往往可能成为最伤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

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仅影响到教育,也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心态,造成孩子心神错乱、性情异常、情绪不稳定。

就这样,问题从成人传给了孩子,孩子长大后成了有问题的成人,然后又把这些延续给了自己的孩子,就这样形成了世世代代的恶性循环。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第一步绝不是针对儿童进行,而应该针对成人教育者进行。

教育者要理清自己的教育观念,抛弃一切偏见,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接下来,教育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的生活环境,提供一个没有阻碍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要符合孩子的内在需求,能让孩子逐步获得解放,能帮助他克服一切困难、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个性。

以上这些是奠定成人与孩子新道德的基础。

在我们这里,自从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创造个性之后,我们就发现他们在工作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安静和平和。

一个符合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求的环境,可以让孩子长久隐藏起来的态度自然地表现出来。在过去,因为要与成人抗争,孩子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某些本性,变得压抑。

我们能够看出,孩子的内心有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富有创造力的,能展示出其正常、美好的一面;一种是因为受到压迫而表现出来的自卑和压抑。

这一发现让我们能重新认识和感受孩子的形象,使我们漫长的教育之路上出现了一束光亮,指引着我们走向新教育的康庄大道。

孩子会表现出纯真、勇气和自信,这些都是出自于道德的力量,这也是孩子愿意融入社会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缺失、破坏性、撒谎、害羞、恐惧,以及那些让人不能理解的与人抗争的行为,也在这种环境中一下子消失了。老师要以全新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改变:不再以威严和权力压制孩子,而是带着谦和的态度去帮助孩子。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心理有两种不同的状态,那么在讨论教育方针政策时,就要先厘清讨论的基础对象。

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应以受成人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呢?还是以自由成长、自由发挥创造潜能的孩子为讨论对象呢?

如果以被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我们就会知道,成人是制造许多教育难题的罪魁祸首;若以自由成长的孩子为讨论对象,那我们就会明白,成人要成为对自己的错误充满自觉、与孩子平等相处的人。

在第二种情况下,成人能做到轻松愉悦地与孩子相处,和孩子共享温馨、充满爱的新世界。

教育科学要在与孩子平等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就是先假定一个真理是存在的,这样它才有向前发展的基础,才能发展出一套可行而确定的实行办法,减少错误的发生。

孩子可以引领我们去寻求真理,孩子希望我们给予他真正有效的帮助,帮助他发展自己。他们是在环境中、通过活动得以成长的,除了活动以外,孩子也需要物质上的接触、学习上的指引。孩子所需要的这些重要的东西,都需要成人提供。

成人一定要给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去做孩子真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帮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

如果成人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是,假如成人做得太多,也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发展,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我们称为“介入的门槛”。我们引导孩子的经验会不断累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找出恰当的介入时机,而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了解也会更透彻。

孩子的活动必须要借助物质,因而我们要经过科学的验证选择出有价值的教具,将其放在孩子周围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使用。

这样做,会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这种做法不但减少了成人对孩子的干预,也让孩子可以依据自己的发展所需去学习和创造。

每一个通过自身的活动而获得自由的孩子,都会根据自己内在的创造力需求获得发展,他们会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所以,个体的发展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对孩子来说,老师要扮演引导者或指导者的角色。不过,老师只能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会遵循自己的法则发展,会依据自己的需求练习各种能力。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能领会出很多对教育有重大帮助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纲领。

其中的一项教育纲领是,成人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学习环境的设置,都必须有所限制。

教具提供得太多或是太少,都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教具缺乏会使孩子的学习无法得到满足,而教具过多则可能让孩子无法选择、精力涣散。

为进一步说明上面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在我们的饮食中,营养缺乏会导致营养不良,但吃得太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我们患上一些疾病。

以前,人们都认为吃得多会有益于身体健康,但现在人们认识到,吃得过多不会让人充满活力,反而会让人感到疲劳。

现在的人们都相信,教具是儿童进行学习的关键,但他们认为,我们可以不做计划、无限制地提供大量教具给孩子。

这种观念和“只要吃得多身体就健康”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喂养”,一个是身体的喂养,一个是精神的喂养。

现在,智能发展方面的研究显示,适当限制教具的使用更有助于激发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促使其更全面的发展。

有人说,有价值的心智因素是有意识的心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想的人明显忽视了婴幼儿,因为婴幼儿这两项能力都没有发展起来。

即使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也已显露出了自己的独特性。如果认为对婴儿只需要进行身体上的照顾,那就忽略了这一点。

成人若放下身段,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认识的要丰富得多。

曾有研究报告详细指出,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可以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他适应环境的能力更甚于肌肉的发展能力。

婴儿的内在有一股活跃的精神力量,哪怕他的肌肉、语言能力都没有开始发展,他也需要成人给予精神上的呵护。

所以说,孩子的天性是二元发展的,其中一元是他内在的心理发展,另一元是外在的身体成长。

这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从一出生开始,就能靠着本能去做同类动物能做的事情。但人类则需要逐步建构一整套机制,逐步展现其精神,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是人类的独特之处,人类的自我要让身体动作的各种器官逐步启动,而这些动作最终会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

这就是说,人必须要建设自我,拥有自我,最后才能达到控制自我的目的。

孩子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个体,他必须要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在行动和精神之间获得平衡的发展。

成人的行为常常是经过思考之后才产生的,而孩子则不同,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是一致的、同步的,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所以说,妨碍孩子的行动,就是妨碍孩子的思考,就是在孩子人格建构中设置障碍。这样,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脆弱,而内心也会变得不协调,从而影响其行动的发挥。

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来说,了解孩子行动与精神的关系极其重要,这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深思的问题。

孩子的精神比我们所认为的更高尚。与我们所认为的不同,让孩子痛苦的,不是去做很多事情,而是去做那些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事情。

孩子感兴趣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事情,是那些能促进他的智力发展、吻合他的个性尊严的事情。

在全世界上千所学校里,我看到了很多孩子做出了大人们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证明,孩子长时间地做事并不会累,他们做事时能专注到像是与世隔绝,这一切在孩子的人格发展中都很重要。

在文化方面,孩子表现得很早熟,4岁半的孩子都已经会写字,且非常热衷于书写,我们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为“书写爆发”。

孩子会利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会书写,一点也不觉得写字很累,因为这是他自发去写的。

面对这些健康、安静、天真、情感细腻又充满爱和欢乐并喜欢助人的孩子,我不禁思考,在过去,由于某种错误,我们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精力。

很多孩子什么都不会做、疑虑、叛逆,这都是成人教育不当导致的,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成人总是会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修正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孩子的这些问题和缺失其实都是成人造成的。

作为成人,我们正迷失在一个找不到出口的迷宫里,深陷在看不到希望的挫败情绪中。我们发现自己被困在布满问题的丛林里,不知怎么办。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并勇于面对和改正这些错误时,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