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孩子进入初中之后,生理上在变——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开始独立了,有主见了。这时,父母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甚至公然与父母对抗,父母要他向东,他偏向西。这种现象是孩子叛逆的最典型表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男孩从小学进入初中,这是一个飞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不再是个小孩,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的管束,由自己来做主;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依赖父母、依赖家庭。这个时期,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依然对孩子呼来喝去,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不满。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满,想跟孩子来硬的,如威胁、呵斥孩子,孩子往往也会与父母对着干。
一天,魏强在家里给同学打电话,说他想染黄头发,这句话恰巧被魏强的妈妈听见了。妈妈还没来得及等儿子挂电话,就冲儿子叫道:“你还是个学生,染黄头发像什么?你以为你是街头混混吗?不许染,听见没?不然有你好看的。”
魏强说:“我只是想,我又没说一定要染,你这么激动干什么?”
“想都不能想,怎么不想点好的?就想染黄头发?你的同学是不是染了,你是不是跟他们学坏了?”
魏强听妈妈这样说,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他大声说:“你不让我染,我偏要染,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说完就出门了。
晚上魏强回到家,妈妈看见他一头黄发,顿时气得直跺脚,结果又与魏强大吵了一架。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动向、不良的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要像文中魏强的妈妈一样呵斥孩子,而要想办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想办法引导孩子,纠正不良的思想与行为。这样才能避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孩子做出不良的行为。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时,千万不能和孩子来硬的,试着妥协一下,试着冷静一下,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许就慢慢消失了。这时,父母越是与孩子硬碰硬,孩子越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最后往往两败俱伤、不欢而散。要知道,叛逆期的男孩都是吃软不吃硬的,试着向孩子妥协一下,也许更容易让孩子做出改变。
13岁的陈超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反抗、易怒,动不动就与父母吵架,把父母的教导当成耳边风。
一天晚上,陈超从外边回来,一脸的不开心,显然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当他走进房间,想抱起枕头发泄一下时,意外地发现枕头下面有一封信。他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
“儿子,我知道你最近的心情不太好,学习状态也不佳。我知道,爸爸妈妈也许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但希望你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如果你心情不好,想与爸爸妈妈谈一谈,我们随时欢迎。”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陈超出现对抗、逆反情绪时,他就会想起那封信,于是就会想到与父母平和地沟通。
叛逆期是孩子走向成熟必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教育他,对孩子形成怎样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一味要强,经常对孩子动怒,与孩子硬碰硬,孩子往往会更加叛逆、蛮横;如果父母懂得适当妥协,对孩子来“软的”,对孩子说一说贴心话,适当对孩子低头,孩子往往会学会体谅,学会自我反省,学会克制不良情绪。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你肯定希望看到后一种结果,那就试着这样教育孩子吧!
建议1: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感情用事。
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十个父母有九个肯定会感到不满,他们往往会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例如说:“你小子翅膀长硬了是吗?敢对老子动怒?你忘了吃谁的,喝谁的了?”但是这样做有效果吗?答案是没有。孩子反而会更加激动,会更加逆反。倒不如冷静下来,与孩子就事论事地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
建议2: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平等交流。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叛逆、逆反,往往与父母说话的语气有关系。比如,父母劝阻孩子时,用的是不容置疑的命令语气;父母开导孩子时,用的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语气;父母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用的是不平等、不尊重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孩子听了会舒服吗?肯定不会。因此,试着换一种语气,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打开他的内心接纳你。
建议3:艺术性地批评孩子,引导孩子理智化。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了,不假思索就批评他,批评的话语赤裸裸地击打在孩子的心口,让孩子感到很受伤。即便是孩子真的犯错了,这样的批评也不容易让孩子接受。正确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孩子的不足,并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充分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引导孩子去理智地处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