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点儿面子,成吗”

“给点儿面子,成吗”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林13岁的时候,在一个音乐培训班里学习弹吉他。一天,妈妈陪徐林去学吉他,由于去得比较早,老师还没来。因此,当她觉得徐林弹得不好时,她便在一旁提醒徐林。徐林被妈妈批评了一顿,心里很是委屈、很是难受,之后的练习一次不如一次。于是,他对徐林说:“其实你弹得挺不错的呀,再弹给老师听听,看一看你是不是像上一节课弹得那么棒?”徐林振作了精神,重新弹了起来。说完,他开始指导徐林的手指如何在吉他上自如地弹奏……

摇摇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在教育男孩的时候,一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尤其是当男孩犯错时,千万不要粗暴地批评或打骂他,因为男孩上了初中,都是小大人了,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心。父母如果粗暴地批评他,会让男孩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就很容易使孩子变得沮丧、抗拒和不理解。

徐林13岁的时候,在一个音乐培训班里学习弹吉他。一天,妈妈陪徐林去学吉他,由于去得比较早,老师还没来。妈妈便让徐林自己练吉他,她坐在旁边欣赏。妈妈经常陪徐林来练吉他,来得次数多了,也掌握了一些音乐知识。因此,当她觉得徐林弹得不好时,她便在一旁提醒徐林。

徐林在弹一个难度较大的音调时,手法总是转换得不连贯,吉他发出的音乐也断断续续、不连贯。妈妈多次提醒之后,终于怒不可遏地喊起来:“真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都跟你讲了这么多次了,你怎么还是练不会呢!”

徐林被妈妈批评了一顿,心里很是委屈、很是难受,之后的练习一次不如一次。这时,徐林的吉他老师来了,他看到眼前的情景,一下子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于是,他对徐林说:“其实你弹得挺不错的呀,再弹给老师听听,看一看你是不是像上一节课弹得那么棒?”

徐林振作了精神,重新弹了起来。很明显,这次他弹得和上次没什么两样,但是老师却冲着他笑了笑说:“不错,不错,有进步,值得表扬。”随后,老师指了指歌谱中的某个小节,说:“如果你每个小节都能弹得像这个小节一样,那就非常完美了。”说完,他开始指导徐林的手指如何在吉他上自如地弹奏……

这位吉他老师的教育方法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呢?虽然孩子弹得不好,他明明是在纠正孩子的错误,但是却没有留下一丝批评的痕迹,而是给孩子留足了面子。

是的,孩子虽然不及成人那样爱面子,但并不代表他们不爱面子,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更是在意自己的面子。因此,面对孩子的不足时,父母如果能够委婉地指出,而不是直接批评,那么效果往往会好很多。

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这种心理,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犯错了,别人劈头盖脸地批评你、指责你,你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同样,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是如此,即使自己犯错了,他也不希望父母劈头盖脸地指出来,更不希望父母当众批评自己,那样会让他很难堪。

孩子是很聪明的,你委婉地暗示他,用赏识的方式指出孩子的不足,孩子是可以领悟到的。长期如此,父母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孩子也会表现得更好,以报答父母的信任。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温情与关爱的,作为父母,也许你的表达能力有限,也许你一向对孩子非常严格,当孩子犯错时,你做不到微笑地、委婉地教育孩子。但是,请你记住一句话:孩子犯错了,上帝都会原谅。那么,你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呢?当你原谅了孩子,你还会带着怨气、带着失望的情绪去批评孩子吗?不会,你只会带着关爱之心去帮助孩子改正不足。所以,请记得用委婉的暗示来教育孩子。

建议1:避一避。

当孩子犯错之后,父母可以适当地回避一下,假装没有发现孩子的错误,给孩子一个反思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弥补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也防止父母由于情绪激动而言辞过激地批评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避一避”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处理好所犯的错误;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考验,看看孩子是否懂得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然后,针对孩子的表现有区别地对待。如果孩子自觉地改正了错误,那么父母就当什么也没发生;如果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不管不问,父母可以提醒他改正。

建议2:缓一缓。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往往会很生气,尤其是某个错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时,父母最好不要教育孩子,因为在气头上很容易闹情绪,说话也不理智,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此时,父母最好让自己放松心情,等情绪平复之后,再选择适当的机会教育孩子。

建议3:选一选。

孩子犯错之后,父母教育孩子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这种做法是为了照顾孩子的感受,以便孩子更乐于接受教育。比如,在公众场合教育孩子,在孩子心情沮丧的时候教育孩子,效果肯定没有在私下里教育孩子,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教育孩子的效果好。因为后者充分表现了对孩子自尊心的照顾,孩子会理解父母的好,会谨记父母的教诲。

建议4:绕一绕。

孩子犯错之后,父母可以尝试着用寓言故事、他人的成长故事等加以引申和发挥,含蓄地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使孩子从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