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了,翅膀长硬了,开始不听话了,竟然和我争辩!”父母之所以生气,之所以接受不了孩子与自己争辩,关键在于他们认为孩子的争辩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让自己感到很没面子。家长的这种看法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们总觉得孩子阅历浅、见识少、不成熟,大人说什么,孩子都应该听。孩子不听大人的话,与大人争辩,这是很多父母接受不了的。
李女士最近心神不宁,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朋友问她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她愤愤地说:“我是生病了,是被我儿子气病的。”
怎么回事呢?她的儿子怎么会把她气病呢?原来,李女士的儿子上初二,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最近两个月,儿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语出惊人,十分爱争辩。
有一次,李女士和儿子去逛街,她看中了一身运动服,准备买给儿子。当时售货员也说这身运动服适合她的儿子,但没想到,儿子却说运动服太老土,他不要。当场就把李女士噎得够呛,好像她的眼光很差一样。
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李女士觉得某个词应该这样解释,但儿子却偏说不是,或者干脆来一通“歪理邪说”,即使李女士拿出词典证明儿子是错的,儿子也不服气。当儿子被辩驳得理屈词穷时,他却把争辩转化成狡辩,戏谑地说:“你说什么,我根本没听,但我喜欢你说话时手舞足蹈的样子。”
李女士觉得儿子简直是大逆不道,故意气自己,因此每次都着急上火。
好争辩是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一种正常现象。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开始质疑家长的权威,即便知道父母是对的,他们嘴上也不愿意承认,于是就有了争辩和狡辩。
争辩是孩子自我意识觉悟的表现,表明孩子正在尝试走自己的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敢于和父母争辩,在今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德国汉堡的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由此可见,孩子爱争辩其实是一件好事。
争辩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比如,父母要求孩子马上去做作业,但孩子却往后推迟,这种不配合、不认同的做法,其实是在试验自己的极限在何处。孩子通过拖延可以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争辩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意志。争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放弃、不争高下的过程。在对抗中,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辩的胜利会使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争辩有利于孩子学会应付冲突。比如,男孩想学溜冰,但是妈妈反对,理由是溜冰会影响学习。面对这一冲突,孩子怎么解决呢?孩子会想办法找出理由驳斥妈妈的观点,他说:“明明的功课和我一样多,他溜冰没有影响学习,我溜冰怎么会影响学习呢?”通过这种积极的思考和辩论,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应变能力。
争辩还是一种爱的表示。俗话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孩子爱与父母斗嘴、争辩,其实是向父母表示:你们对我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也许就是在向周围人表示:“你们对我来说无所谓。”
可见,孩子爱争辩并不是不可理喻的事情。身为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去争辩。在孩子与父母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切不可粗暴打压。具体来说,父母应做到这样两点:
建议1:告诉孩子:可以争辩,但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当孩子与你争辩时,你不必急着用自己的权威镇压孩子,你可以对孩子说:“争辩是可以的,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许胡搅蛮缠,不许歪辩,不许为了面子而死不服输,而要说得有道理,让我们心服口服。”当孩子违反争辩的规则时,父母可以提醒他。虽说这种规则是父母制定的,但也应该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正常的争辩法则。
建议2:宽严相济,适当地限制孩子争辩的次数和范围。
父母允许孩子争辩,但并非完全纵容孩子争辩,有些事情是不容争辩的,比如,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要尊重他人等。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喜欢在一些不容争辩的事情上争辩,凡事都要插几句嘴、争辩几句,没有道理也要争辩,那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争辩的内容应该有争辩的价值,如果是没有价值的事情,何必浪费口舌去争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