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在社会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分子,在家里是家庭中的一员,在班级中是班级中的一分子,在单位里是组织的一个成员,在社会上,也是一个市民。对于我们身处的集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之贡献一分力量,这就是集体责任感,也可以称之为“社会责任感”。
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生的,需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可是有些父母的做法却让人不敢苟同:孩子打扫卫生时负责重活,他们悄悄对孩子说:“打扫卫生时别那么卖力,小心把你累着了。”孩子打算竞选班干部,父母却对孩子说:“当班干部有什么好,会影响你学习的,不要参加竞选。”孩子想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个荣誉,父母却说:“参加运动会累得要死,还是别参加了。”
父母关心孩子、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教育孩子,岂不是教孩子如何逃避集体责任吗?虽然没人规定孩子一定要为集体出力,但作为一个有热情、有责任感的青少年,理当积极踊跃地站出来,尽己所能为集体效力,为集体增光添彩,这才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CCTV《实话实说》栏目曾有一期节目,节目的特约嘉宾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访问,上洗手间的时候,他听见隔壁的小间发出一种奇怪的响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探着脑袋去一看究竟。你猜他看到什么?他看到一个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
他好奇地问男孩为什么修理马桶,男孩说他上完厕所发现冲刷马桶的设备坏了,没能把脏东西冲走,因此,他就蹲在那里修理,而他的父母当时并不在身边,他的行为完全是自发的。
这位嘉宾感慨道:“一个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让我们深受启发。”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位男孩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的成功,他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为社会、为集体、为身边的人负责。一代名士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不懂得为集体负责的男孩,将来如何为天下的兴亡负责?所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势在必行。
建议1:从小事做起,给男孩积极的影响。
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从孩子出生的那刻开始,父母就陪伴着孩子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深刻,而且是终生的。因此,父母在生活中所表现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如果父母善于从小事做起,给孩子做积极的示范,那么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一天晚饭后,父亲带着儿子去公园散步,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个被人丢弃的易拉罐,他走过去,迅速弯下腰捡起来,然后扔到垃圾桶里。这一举动就如同在家里发现垃圾,然后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一样自然。
一旁的儿子不屑地说:“又不是在咱们家,干吗要捡垃圾,有清洁工打扫。”
父亲说:“良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维护,每个人都有责任这么做。”
听了父亲的话,儿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马上点头赞同父亲的话。以后,儿子在公共场所发现地上有废弃物时,也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父母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是否强烈,可以折射出孩子责任心的强烈程度。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建议2:教孩子扮演好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
身处集体之中,孩子总会担任一些角色,即便没有头衔,他也是集体一员,也有自己的角色。因此,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称得上是对集体负责。比如,在课堂上要遵守纪律,保证不影响大家听课;在公交车上,要遵守秩序,保证不影响其他乘客乘车。如果孩子在集体中担任了某些职务,那么他的责任相对来说就更大一些,这个时候更应该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这个案例正好说明了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在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栏目中,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公交车司机载着乘客行走在公交线路上,突然一块石头从天而降,直接穿过玻璃砸向司机胸部。司机受到重创后生命垂危,但是他凭借强烈的责任感,还是习惯性地踩住了刹车,然后艰难地起身,让乘客立即下车,然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再也没有醒来。
这是一位负责任的司机,是位可敬的司机。他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司机,但是他本着对乘客负责的态度,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踩下了刹车,保证了乘客们的安全。什么是社会责任感,这就是社会责任感。父母不妨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无论何时,都要扮演好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