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初中男孩曹宇是个做事固执、行为偏激的人,当他决定做一件事时,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因此,父母、老师和同学平常都不敢惹他,生怕把这头“倔驴”得罪了。
有一次,他和班上一个同学发生了摩擦,两人争吵、打斗起来。在打斗中,曹宇吃了亏,老师得知此事后,让对方向曹宇道歉。曹宇不但不接受对方的道歉,反而扬言:“走着瞧,我一定得打回来。”
曹宇为什么这么固执、偏激呢?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他读小学时经常受人欺负有关。每当他受人欺负回家告状时,爸爸就说:“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啊,不能老挨打,那太吃亏了。”曹宇牢记爸爸的话,只要受到别人的欺负,他就会想办法“以牙还牙”。
还有一次,一个同学打扫卫生的时候让他挪一下脚,他就是不动。那个同学继续扫,把一些灰尘扫到他的鞋子上,他火冒三丈,当即挥拳打向同学。事后,班主任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那个同学故意与他作对,所以他才会打他。
曹宇这种固执、偏执的心理导致他在班里没有一个朋友,大家都害怕与他交往,而老师也认为他心理上有问题,这令他更加孤独、自闭和偏执。
固执、偏激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典型的心理障碍,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看待问题会非常主观和感性,只认死理,容易走极端。而且无论别人怎么劝说,他们都很难听进去。因此,这种心理是非常危险的,它会导致孩子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上文中的曹宇就属于这种情况,动不动就以牙还牙,根本不去思考后果,这种冲动的表现让他如同一个容易爆炸的火药库,使周围的人感到十分不安。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重视引导孩子固执、偏激的心理。在教育的时候,要因时因地地教育,千万不要以偏激治偏激,对孩子动怒,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建议1:在情感上要认同孩子,给孩子同情和理解。
固执、偏激的孩子,其心理总有许多莫名的烦恼,这些烦恼是他们行为偏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渴望得到认同,渴望有人理解,而父母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因此,当孩子遭遇不愉快的事情后,父母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孩子排解心理压力。在倾听的过程中,试着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情,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支持,然后再针对孩子不对的地方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这样方能奏效。
小程成绩一直比较优异,期中考试时,数学没考好,他的总成绩当然也受影响了。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总是闷闷不乐,妈妈问他怎么回事。他对妈妈说:“我感觉期中考试之后,老师对我不像以前那么关心了,同学们对我也不那么友好了。”
妈妈知道,老师和同学并不会因为儿子一次考试成绩下跌而对他另眼相看,但她还是先认同儿子:“如果真是这样,那换作我,我也会难过的。”
听到妈妈的理解,小程感到很欣慰。妈妈接着说:“一次考试发挥不佳,这没什么难过的,下次争取考好就是了。我想老师和同学们,不会因为你一次考试没考好就看轻你……”经过妈妈的耐心开导,小程不再觉得大家是在看轻他了。
固执、偏激的孩子看问题的方式有问题,因此,总有莫名其妙的烦恼。对此,父母千万不要觉得荒唐可笑,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例如,如果小程的妈妈对小程说:“老师和同学们会因为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看轻你?你以为你是谁啊?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感到更加沮丧。只有先认同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再想办法引导孩子理智地看待问题,才能纠正孩子偏激的想法。
建议2: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常常感情用事,做事也容易冲动、偏激。针对这一问题,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思考。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担心老师和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他越这样想,越觉得周围人的眼神不对劲。这种想法是不理智的,父母不妨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你班里某个同学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你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吗?”这样一换位思考,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当孩子更多地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时,他就不会再那么固执、偏激了。
建议3: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让他学会自我约束。
固执、偏激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文章开头的曹宇就经常动手打人。这往往会给别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惹来麻烦。因此,父母有必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一位著名作家说过:“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自我控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理智与感性的斗争。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即使你认为别人不对,即使别人真的不对,你也不要动手打人,因为打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让事情变得更难解决。”通过引导孩子提升自我约束力,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因偏激造成冲动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