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难题
有些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后都到处乱放,不仅将家里搞得乱糟糟的,而且下次再玩玩具的时候往往都很难找到。虽然家长已经告诉他很多次了,要将玩具放回原处,可是孩子却一点儿都不长记性。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有些家长甚至还会亲自带着孩子整理,可是一离开家长,孩子的“老毛病”又会重犯,怎么办?
情景再现
小雪是个长相清秀的孩子,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每个人见到她都要夸奖一番。可是,小雪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玩完玩具后不懂收拾。
星期天,小雪又将自己的“百宝箱”打开了,小狗熊、小青蛙、小火车……一个个都冲了出来。小雪在地板上玩弄着,一会儿给小狗熊治病,一会儿给小青蛙表演,一会儿又去开火车。可是,很快小雪就失去了玩性:“妈妈,我要看动画片!”
妈妈走出卧室:“先把玩具收好了,然后我给你找动画片。”可是,小雪却说:“我不会。”妈妈知道,如果和女儿硬对着干,结果肯定不好。于是,她对女儿说:“这样,咱们将玩具分成两份,比赛看谁先将它们收拾完。”说着,妈妈就动起手来。
小雪当然不愿落在妈妈后面了,便急忙收拾起来。很快,所有的玩具就统统被关进了“百宝箱”。妈妈表扬了小雪,同时对小雪说:“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的位置,你可以和它们玩,但玩完之后一定要记着将它们放回原处。它们也想回家。”
听了妈妈的话,小雪若有所思。从那以后,只要女儿玩完玩具,妈妈都会督促她收拾。一段时间之后,小雪就养成了玩完玩具及时收拾的好习惯。
专家点评
物归原处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做不到。案例中的小雪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玩完玩具的时候,孩子们为什么不会将物品放回原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有些孩子的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为图一时痛快而随手乱扔东西,意识不到将物品物归原处不仅可以使家里整洁有序,还能方便自己和家人对物品的使用;有些孩子之所以会有乱扔物品的毛病,往往和父母的教育引导有关系。有些父母经常替孩子收拾东西,孩子便认为乱放也无妨,就会缺乏物归原处的意识;有的孩子从小乱放东西习惯了,什么都不用自己来整理,大了以后自然也难以做到物归原处;有些孩子得到东西很容易,也不懂珍惜,所以随便乱扔……
物归原处不仅可以维护环境,还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把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既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更能尽早形成社会责任感。可是,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如果没有到位的指导、坚持的要求,孩子是不容易做到的。
家教建议
在家庭中,随便摆放东西,既不方便自己,也会给家人带来麻烦。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方法一:让孩子懂得物归原处的好处
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亲身体会物归原处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便利。比如,玩完了玩具将玩具收拾好,第二天再玩的时候就容易找到了。
方法二: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很多情况下,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整理,是因为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整理。对于孩子的个人物品和玩具,父母应及早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整理。开始时,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整理,让孩子知道物归原处的简单方法,告诉孩子每件物品和玩具的大致位置。待孩子适应后,父母让孩子自己独立整理和归类。给孩子新添一件物品时,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归放的位置,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并有意识地保持物品的条理和整洁。
方法三:为孩子创造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
温馨整洁、井井有条的家庭环境,往往会潜在地传递给孩子做事条理清楚的信息。反之,凌乱不堪的家庭环境,则会让孩子养成随意乱扔、不讲条理的坏习惯。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干净利落的家庭环境。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比教育孩子如何去做更有价值。
方法四: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当孩子刚开始把玩具摆放回去时,可能不会放得很整齐,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多一些包容,逐渐引导孩子,不要因为孩子没放好就责骂,应该先鼓励他“放”的动作,然后再要求他“放好”。父母可以花点心思。比如,将放玩具的箱子以颜色区分开来,请孩子依颜色把玩具摆放在应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柜上贴两个可爱的小脚丫等。
幼儿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秩序感,不仅会让他意识到每样物品都应该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也会让他记住每件东西原来的位置,让他体会到世界所带给他的稳定和安全,因此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秩序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