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难题
很多孩子都喜欢吃零食,为了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家长们也是用尽了办法,可是每次孩子都会哭闹不止。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担心孩子哭坏了,只好妥协。这样做对吗?难道任由孩子这样吗?
情景再现
晓晓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零食,每天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薯条。为了让女儿改掉这个坏习惯,妈妈偷偷地将零食都藏了起来,可是晓晓却央求妈妈又买了一些。
妈妈和晓晓约定,每天只能吃一袋薯条。晓晓答应了,可是当她吃完一袋薯条的时候,还想吃第二袋。妈妈说起之前的约定,可是晓晓根本就不听,还大哭大闹。开始的时候,妈妈并不上心,可是看到女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样子,妈妈有点不忍心了。就这样,刚刚定好的规矩又被打破了。
一天晚上,晓晓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棒棒糖,爸爸看不过去了,问:“怎么又吃?不是说好不吃了吗?”晓晓扮了个鬼脸。
妈妈说:“不让她吃,她就哭!挺烦的!”可是,爸爸却否定了妈妈的说法:“想哭就由她哭!看她能哭多久!”听见爸爸这样说,晓晓不敢再吃了。
就这样,晓晓的规矩又被提上了日程。后来,这个规矩就执行了下来。晓晓也没有因为吃不到零食而大哭过。
专家点评
在我们身边,像晓晓一样的孩子有很多,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大哭大闹,有些孩子甚至还会满地打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父母心软,就容易和孩子妥协,这时候,只有坚持原则,才有利于规矩的执行。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有的孩子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不知道该如何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虽然年龄大一点,语言也丰富了很多,可是大人在平时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孩子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只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哭闹,来解决。
有些孩子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爸爸妈妈的关注。如果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不够关注,比如,陪孩子玩的时候显露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或者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敷衍孩子……这时,孩子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就会使用一些“异常手段”,比如,哭闹。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大哭大闹,主要是在挑战权威、试探大人的底线。看到自己盼望已久的玩具,爸爸妈妈却不给买,孩子自然就会争取一下。“凭什么你们说不行就不行,哼!”父母的底线是孩子试探出来的,不尝试怎么知道?
由此可见,孩子哭闹的原因是有很多的,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坦然地面对孩子,想办法帮助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纵容孩子的所有行为。
家教建议
当孩子因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开始的时候就要让孩子明白:不合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耍赖也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可是,如果孩子撒泼耍赖,父母应该怎么做?
方法一: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当你将自己的理由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同意并听从,有时候会和你的意见相左,这是正常的。这时候,就要尊重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孩子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孩子虽然年幼但依然拥有发言权。孩子哭闹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或打骂,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想法,采取“专制”和“独裁”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如果父母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必须服从,孩子怎么会信服?
要想让孩子认真执行规矩,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才是最正确的。
方法二:给孩子解释的语言要简单
如果孩子确实是想通过撒泼来达到某种目的,这个目的又是不合理的,这时候父母就要试着给孩子解释一下了,要跟孩子将道理讲清楚。给孩子作解释的时候,最好不要长篇大论,只要给孩子一个简单的理由,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耍赖硬要买某个玩具,你可以说:“这个玩具太贵。”“这个玩具你现在玩不了,等你长大一点才能玩。”“这个玩具不适合你,旁边这个比较合适。”说太多的话,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说得多了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
方法三:孩子冷静后,给他讲道理
很多父母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抱怨:想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却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选错了时机。孩子在和父母闹情绪的时候,是很难接受父母的建议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冷静的时候,孩子才能积极思考,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智慧。
要在孩子哭闹之后给孩子讲道理。这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要用嘴说出来,哭闹不是好方式,既不能达到目的,又没有涵养。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作法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做等。
方法四:平静而坚定地拒绝孩子
当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如果你认为不能满足他,就要用平静而坚定的口吻拒绝他。这时候,孩子可能会不开心,甚至会用大哭大闹来抗争;但父母依然要坚决,不能半途而废。
有时候,孩子哭闹主要是为了“表演”给父母看。如果父母不吃他这一套,当孩子发现泪水和打滚不管用的时候,他就会失去兴趣,“表演”自然也就停止了。
方法五:判断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孩子对你大哭大闹的时候,首先要观察一下,看看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大哭大闹,都是为了“威胁”或者“挑战”。有时候,孩子感到疲倦了、渴望得到情感滋润的时候,也会撒娇、耍赖,而不是为了争取某种权益。也许,他现在需要的,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父母的“爱”。要不时地拥抱孩子、亲吻孩子,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方法六:给孩子稳固的“爱”
孩子的判断力是由他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当父母坚定拒绝孩子之后,孩子很有可能会产生“情感错觉”,认为:爸爸妈妈不给我买这个东西,他们不爱我了;爸爸妈妈是无情无义、狠心冷酷的人……这时候,父母就要主动去关心孩子、拥抱他;同时,还要对他说:“爸爸妈妈依然非常爱你,只不过这种哭闹的方式是错误的,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我。”
方法七:鼓励孩子用正常的方式表达需求
如果孩子有了不同的意见,就要鼓励他通过正常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一旦孩子能够通过语言交流的正常方式表达出自己的需要,父母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说一些鼓励的话。
执行规矩的时候,一旦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些孩子就会躺在地上撒泼打滚。这时候,父母要想坚持原则,就要有点“狠劲”。虽然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但也不能成为孩子的俘虏和奴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