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爸妈总是拿孩子跟别家孩子比较

爸妈总是拿孩子跟别家孩子比较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就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征加以培养,让他自己跟自己比,完成自我超越。让孩子比较不同时期的“我”,才会取得进步。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时,父母满眼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好,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长处。家长急功近利地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也许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但应该把握“度”,否则就变成了好心办坏事。

真实案例:

小啸是一名普通的初二学生,妈妈望子成龙,总希望孩子能更优秀一些,所以经常在孩子面前提同事朋友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让孩子多向人家学习,小啸觉得很反感。有一次在饭桌上,妈妈一脸羡慕地说起同事的儿子在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小啸十分委屈和不耐烦,马上对妈妈说:“别人家的儿子这么好,你还要我干什么?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子吧。”

一般家长的反应:

“你怎么用这种口气跟妈妈说话呢?你现在越来越不虚心了,我夸夸别的孩子你都受不了。”顿了顿,妈妈又说:“人家确实比你优秀,你别不服气,什么时候你也弄个竞赛名次回来,妈妈就好好地夸夸你。”

“我没那个本事,不用你夸了。”小啸赌气,连饭也不吃就走了。

比打骂更有效的方法:

爸爸半开玩笑地对妈妈说:“你把你的醋意也遗传给儿子啦。平时我说别人家的妻子如何如何,你都接受不了,现在你总拿儿子跟别人比,他能愿意吗?”妈妈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自己总想用激将法让孩子更加优秀,无形中不是在告诉儿子说他比不上别人、自己对他不满意吗?

妈妈想到一个办法。一天,他递给小啸一个本子,说请他帮忙改一篇作文。小啸打开一看,是妈妈写的,题目叫《我的儿子》,妈妈用了很多事实证明自己的儿子是多么优秀、自己是多么爱他。同时,妈妈还检讨了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希望儿子能理解妈妈的苦心。小啸很感动,给妈妈打了个满分,还向妈妈保证自己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妈妈也诚恳地向儿子保证:以后不会再拿自家孩子与别人比较,“如有违反,听凭发落”。对于儿子的努力,妈妈只强调他跟自己比较就可以,不给他过多的压力。小啸感到很轻松,学习起来动力十足,成绩没降反而进步很多。

教养心得:

某位外国作家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对穷人家的小兄弟应聘在一个小镇上的马戏团里做杂务,待遇是两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为此他们要付出一整天辛苦的劳动。其实他们也可以做三个小时工作得到一张外场的票,或做六个小时进到内场,但是最前排最中间的票自然比其他两种更有吸引力,所以他们选择了一刻不停地干一整天活,并如愿地拿到了票。可是,当他们带着满身尘土,筋疲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时,却再也没精神看演出,而是沉沉地睡去了。

有些父母时刻用很粗暴的方式提醒儿子:别的孩子在用功读书,别的孩子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以你也要奋起直追,不能比别人差,一定要得到“最好的那张票”。可是,父母是想让孩子得到一个好位置,还是想让他欣赏到一场精彩的演出呢?如果真爱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就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征加以培养,让他自己跟自己比,完成自我超越。

专家解读:

比较会使孩子更迷茫。比较会让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时,无法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评价,当家长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指导他时,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所以,不要让孩子感到困惑、在被割裂的优秀个体前不知所措,而应让他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了解了自身的情况,他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让孩子比较不同时期的“我”,才会取得进步。

比较会埋没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时,父母满眼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好,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长处。比如有一个男孩子从小喜欢画画,连美术老师都说他“有潜质,若用心引导必可成器”。然而,固执的父母只重视成绩,天天以邻居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数落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聪明、用功、成绩好。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形成了生命能量的内耗:孩子想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

家长在注意到别人的孩子身上的好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即使你的孩子有所欠缺,也应该先表扬他的优点,再平静地提出期望,不要让孩子在榜样和否定面前别扭着长大。

比较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家长引“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多了,孩子也会否定起自己来:“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而我做不到呢?是不是我太笨了呢?”这样孩子会越发自卑,做任何事都不能信心满满,由此导致做啥啥不成,便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急功近利地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也许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但应该把握“度”,否则就变成了好心办坏事。成功永远是自主行为不断产生自信进而结出的硕果,若外部刺激用得得当便能促进,若过分使用反倒会使自信受损。

比较会使孩子缺少安全感。家长不时地念叨别人家孩子的好,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感到得不到关爱,他们常常会用家长并不喜欢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于是又引发父母更大的不满。

聪明的家长也会将孩子做比较,但他们比较的是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多受多少关爱,而且这种关爱是健康向上的关爱,拥有这种爱的孩子更让人感到温暖,更加乐观、积极、自尊、自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