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为了让儿子天成受到好的教育,他们不惜花高额的学费,把他送进了一所私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可是事与愿违,天成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是与周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攀比。爸爸妈妈怕孩子觉得处处不如人会感到自卑,平时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可是天成却越来越变本加厉。这天,他又向父母提出增加500元生活费的要求。
一般家长的反应:
“什么?1 000元又变成1 500元啦?你一个初中生待在学校里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爸爸吃惊地问。
“我的同学基本上都是每月2 000多元的生活费,我的那点儿钱根本不够花。”天成一本正经地说。
“我和你妈的工资加起来也没几个钱,一个月给你1 000元已经快让我们负担不起了,你怎么就不能懂点事,体谅体谅我们呢?把你送到好的学校是让你好好学习的,不是让你比阔气的。”爸爸有些激动地对天成说。
“得了得了,这么点钱都拿不出来,你们还送我去什么私立学校呀!我退学算了。”天成头一扭回自己房间了。爸爸气得大骂,冲上去想揍他,被妈妈好不容易劝下了。
比打骂更有效的方法:
妈妈和爸爸一商量,决定把家里的财务状况原原本本告诉儿子,让他心里有个数。于是,他们将家里收入和支出的项目及数额,大致讲给天成听了。天成听完以后若有所思,原来爸爸妈妈收入本来就不高,而支出项目众多,除掉家庭日常开销、他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孝敬两家老人的费用等,每个月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与他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天成非常震惊。
爸爸妈妈看到天成有所触动,又赶紧告诉他不要有心理压力,思想上背了包袱会影响学习,爸爸妈妈累一些也不会觉得辛苦,因为只要儿子好好学习,他们就能看到希望——让孩子知晓家中的财务情况,使孩子回到现实中来,没有提出过分要求的机会。
星期日爸爸去工厂加班时,特意向领导请示能让儿子去参观一下工厂。天成也非常好奇,他顶着星星、戴着月亮跟爸爸在工厂里待了一天,看到爸爸几乎一刻不闲地忙着,终于明白爸爸手上的老茧是怎么来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大人赚钱的不容易——孩子接触到大人的工作状况,眼见为实,才会感同身受,体谅父母的难处,唤醒他们心中自强的责任心。
教养心得:
让孩子参与并管理家庭的消费开支,可以让他清楚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了解父母的不易。而自己不但没有为家庭收入做出贡献,还要拿着父母辛苦劳动挣来的钱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行为会给父母造成经济负担,也会使父母伤心。适当的愧疚之心是孩子心智成长的标志。
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瞅准时机,对男孩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让他不但要懂得学会节约和珍惜,学会合理消费、适当满足,并慢慢学会做财政规划,推迟满足欲望;还要学会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花钱自己挣,自己投资自己的未来。
专家解读
父母减少对孩子的过度照料。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而调整照管孩子的程度。孩子没有自理能力之前,父母的关怀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孩子长大以后,过度照顾会阻碍他们的发展,使其意志消沉、依赖性强,视一些过分要求为合理,父母也会因此倍感压力。
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度,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培养他们的个人能力,这样,自然而然地,孩子会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前,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父母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
与孩子共同经营家庭。一个完整的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每个人分工明确,都为家庭建设出力。所以在家庭经济活动中,带上你的孩子一起吧,把家庭经济实力和承受力说给他听,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就是因为穷人家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把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归还给了孩子而已。
让孩子开动脑筋,为父母献言献策,实现家庭理财优化,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就会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一旦孩子明白了家庭的财务状况,就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克制自己一些过分的物质欲求,进而看重家庭和家人,懂得负责任。
让孩子花自己的钱。让孩子做自己的钱的主人。孩子小的时候,比如他想吃冰淇淋,大人可以告诉他,如果不吃的话,这笔钱可以攒下来以后给他买更多更好的东西。让他意识到这是在花自己以后的钱呢,他就不会要冰淇淋了。
孩子大了以后,可以把他需要的钱定期作为生活费一次性给他,并告诉他在这个周期内,所有有关他的开销都要由他自己承担。如果时间没到钱花光了,家庭也负担不起了,只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这样,至少能把孩子的欲求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让孩子懂得,花钱就像炒菜,花钱超出了承受水平,就像炒菜放多了盐,菜会苦涩无法下咽。
像父母一样去挣钱花。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特殊的体验课:为了体验父母挣钱的不容易,该班选出学生代表,早上5时起床去批发蔬菜,再用一上午到街头卖掉。一番辛苦下来,12名学生代表一个上午只赚到了6元钱,但他们还是有感受:“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家长应该寻找机会,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实践,让他们体会赚钱的不易。
或者进一步,像美国的“女童子军”卖饼干那样,鼓励本该更为坚强独立的男孩走上街头,为自己挣零花钱,为自己的需要买单。
带孩子去艰苦的地方体验。让孩子也体验一下祖辈的“上山下乡”。单纯地对孩子念叨自己以前生活如何贫苦、如何艰难打拼等“老皇历”,孩子也许会厌烦并且表现出不屑一顾。家长不如展开有声有色的教育,比如让孩子看一些有关边远山区人们生活工作的报道,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另一面。
现在流行户外、乡村游等,很多父母都会带着孩子参加。其实不如把“游”改为“住”,在更深入的未被开发成旅游区的地方,找一个帮扶家庭,让孩子在艰苦的条件里磨炼一段时间,让他们更加感恩现在的生活,感恩父母为自己付出的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