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6岁儿童所做的研究,是我一直以来做得最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卫生学发现了儿童正常生长的必要生理需求和疗法,而我进行的研究发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需求的疗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记录下来了很多事例,它们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当我把最初应用于弱智儿童的教育原理和教具,尝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位三岁左右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在专心致志地玩一套圆柱体插板,她把盒子里面不同形状的圆柱体全部取出来,打乱顺序,然后再一个个摆回原位,这个过程让我非常惊讶,她的专注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
之前,我一直认为儿童都是容易被打扰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高度集中,但这个女孩却不一样。她不仅专心地摆弄玩具,而且非常沉着冷静。我立即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刚开始我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观看,细数她重复的次数。我在一旁坐了很久,她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她跟凳子一起搬起来,放到了前面的大桌子前。她没有跟我说话,只是慌张地把玩具抓了起来,放在椅子的把手上,把剩下的圆柱体放腿上。
看着继续专心工作的她,我更加感觉不可思议。于是我又去别人的教室找来一群小孩子,让他们在这里大声唱歌,我以为女孩一定会被打扰,没想到她依然旁若无人地玩圆柱体,一直重复着插拔的动作。其他孩子把歌唱完了,她都没有抬头看一眼。
我继续耐心等待,她重复了44次之后,才满意地抬头,面带微笑,神情惬意地看着周围,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样。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我就像遇到了生命的转折那样。从小女孩身上,我有了重要的新发现。
之后我不断留心观察,发现这种现象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妨把儿童的这种注意力看作是受外界条件限制,并具有持续性的事情。
每当儿童变得专注之后,他们看起来就跟平时很不一样了。他们那样专心、安静,全神贯注地做事,看起来非常有智慧和进取心。对儿童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体现出了高级意识的存在。
这种现象就好比饱和液体中的结晶点。液体中有许多物质在漂流,但是在一种神秘力量的作用下,它们慢慢形成了一块冰晶。
同样的道理,如果儿童的注意力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那么脑海里其他杂乱的思想,就不会再形成阻碍,而是形成一种整齐的集合体。如此,儿童的精神世界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其实并不神秘,每个儿童都可以做到。
这个过程跟人类的进化也很相似。起初人类以一种非常低等的形式存在,卑微地繁衍生息。直到有一天,一种新的力量产生,他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事实上,不仅儿童可以做到全神贯注,成年人也是可以的。这种意识现象,是人体内部结构中唯一可以持续的现象。每个正常的儿童都会拥有它,它会随着儿童的成长不断发展,是比较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现象时最好的参照物。
起初,这个故事只是被大家当作神话一样流传,慢慢地,很多人开始做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观察类似的现象。后来,这种“精神疗法”的原则便被全世界普遍接受了。
这种“精神疗法”对儿童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各种实验和观察,阐明了儿童心理发育的自由形成过程。
儿童的心理发育要想达到健全程度,必须要有自主发展的机会。如果仅仅是帮助儿童发展精力,或寻找自由成长所需要的方法,那么儿童是很难真正地自由发展的。
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儿童喜欢观察周围的环境,他们很容易在大自然中发现一些与自己内心发展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昆虫与花朵就类似于这种关系,昆虫会根据不同花朵的形状和种类,来判断其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营养成分。
昆虫从花朵中得到自己需要的花蜜,植物也会因此蓬勃生长,虽然是互利共生,但昆虫依然是自由的。
两种不同事物紧密结合,相互依存,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奇迹。
同样的道理,儿童要想自由发展,就需要找到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营养,努力适应自身的原始冲动。
婴儿一出生就会吃奶,就是满足了这条规律,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找到需要的营养,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自然又完美的过程。
饥饿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最早表现出来的原始冲动,随着内部饥饿的表达,儿童的各个特征就慢慢出现了。在自我发育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冲动,之后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正确的人格和性格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
只有做到并做好这些,儿童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复杂的行为,这是对原始反应做出刺激的结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不妨举些例子,儿童专心工作时的耐心和韧性、懂礼貌、有道德、感情丰富等,都是被锻炼出来的。
成年人有区分不同事物的本领。为了让儿童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习惯性地进行言传身教,并认为这是成人不容推卸的责任。事实上,成年人并没有有效的教育方式,但依然还存有这种错误的想法。
一直以来,成年人在对儿童进行这类教育时,都没有获得成功。
要想让儿童得到最好、最自然的发育,给儿童自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很多时候,儿童在专心干自己事情的时候,成年人会习惯性地干扰,认为儿童做得不好或不对。但儿童有权利在安静的氛围中成长,外界不合时宜的干扰只会阻碍其发展。
只有在宁静、平和、氛围良好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健康成长,才能获得必要的心灵养分。
教育儿童是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成年人应该安静等待儿童的内心变得平和,见证每个内心发展的奇迹。
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强制给儿童不需要的东西,他们在给儿童足够的营养、适合的环境之后,会发现儿童的成长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大自然给予儿童最好的礼物。
父母不用刻意管教,儿童就可以自然地长出牙齿、学会行走和站立等。
当然,我们一直在说儿童主动的心理需求,但外部条件也不能忽略。成年人要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满足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双重成长的外界条件。
这是我们一直不断试验得出的结论。自由是个广义的词,我们讨论得比较少。有些人认为自由就是听之任之、不受任何的约束。但也有人认为自由是有限度的,毕竟没有规矩,在这个社会上就无法生存。
如何理解自由,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个问题很少有人会讨论,更难以讲明白。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教育之路变得更宽阔了。
“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盲目使用,它是环境的组成成分。这些手段有时也只是一种实验结果。为了让实验得到成功,准备过程需要非常精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工作是严格的,是不容出现大误差的。
同理,要想找到让儿童获取自由的方法,必须也要经过漫长的准备工作,才可以进行研究。
有些教授,习惯用强烈的判断力或充足的备课来帮助儿童解决自由问题,但是很可惜,他们完全做不到。
也许会有人提出质疑,但这的确是事实。就拿非常伟大的教育家或天赋极高的老师来说吧,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忽略了时间因素。
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探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实现。意识不到这些,哪怕在短时间内做的准备再充足,也不会成功。
所以,要想取得教育成功,就先要找到能进行完美自我教育的科学方法。
事实上,自由不是空口白话,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得到的。要想取得一定的进步发展,就先要拿出科学具体的方案和精密的仪器。
物理学家做实验的透镜,是严格根据光学原理制成的。同样的,研究自由所需要的仪器也必须非常精密,同时仪器还要以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对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仪器比作一个心理测试,但外界的测量对它不能产生影响,这种仪器也不仅仅是为了评价一个人瞬时的心理状况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测试体系。
如果儿童受到了刺激,并且跟反应人格相适应,这个心理测试就会产生一种持续活泼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表面测量的体现,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内部精神结构的形成。
儿童的心理活动被唤醒,维持在一定基础上,其实也是一种内部机体与外界刺激相适应的活动。
实验心理学进入学校进行研究,它主要关心的是古代教育学的研究,这门学科是用来估量人格的科学范畴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研究却与之相反,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改变人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概念是以“感受型人格”为基础的,不难理解,就是在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之后,自己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科学不断发展,受到了积极型人格的影响,即源于反射和联想等最新的心理学方法。不难看出,这种方式已经不再是通过古老臆想而进行的陈旧教育学了,性质更贴合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就算他不是以真正意义上的“实证心理学”为基础,但并不影响其现代化理念的意义。
这门新科学使用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到了实验、观察、证据、心理现象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它完全存在于实验科学的行列里。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验。通过实证性方式,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通过精确地控制质和量来完成实验。
就拿体积较小的几何体来说吧,如果它的体积很小,通常只有3岁以下的儿童会有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几何体的体积,弄明白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物体体积的极限。
如此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能为其注意力集中提供新的外界保障。这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个儿童对物体大小的敏感程度不一样。除了物体的大小之外,颜色和材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为了达到控制儿童注意力的目的,在给儿童提供物体时,有必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反应,来适当改变物体的长度和硬度。比如,儿童在吃药时,看到药物颜色的变化,就会非常感兴趣。
什么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呢?它指的是能在儿童身上引起反应的心理元素。受其影响,儿童能长久地玩同一个玩具,这个过程是其心理形成和自我形成的重要时刻。
在实验过程中,给儿童提供的物体要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让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
这个过程把握好了,就会成为自我教育的过程。给儿童的刺激,不仅要唤起行为活动,还要能指导这个过程。
在某个过程中,儿童除了要坚持很久之外,还要确保自身在这个活动中的行为是正确的。
为儿童提供的物体的特质,不仅要看他能给儿童带来的直接反应,同时还要有可控制错误的特点。这两方面,是确定物体特质的重要因素。
儿童最常玩的圆柱体,就包含了错误控制。如果儿童不能完全正确地把所有圆柱体都放在相应的位置,最后必然会有插不进去的圆柱被剩下。儿童在发现这些错误后,会显得很兴奋。他们会充满兴趣地投入到错误改正中,直到错误被完全纠正之后,这个过程才能结束。
这是很明显的机械控制,儿童在纠正了简单的错误之后,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父母不要担心忽然出现的错误会打断儿童的注意力,相反,它就像额外的惊喜一样,会让儿童更兴奋、更积极。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物体对儿童的吸引力非常大。其实不是的,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不是某种物体,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变化。
还拿圆柱积木来说,儿童专心插拔圆柱体时可以获得新知识、新感觉,这无疑会让他们非常兴奋。每个圆柱体都是有区别的,慢慢地他们会在不断犯错误的同时注意到这些。
一个对儿童有吸引力的兴趣是不能发展成为使他一生受益的兴趣的,真正的兴趣能对他产生长久的影响,因为兴趣满足了儿童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能促进其精神人格的不断发展。
如果只是一个能让人内心自我发现的问题,那么人生的秩序会轻易被打乱,就如同经历了外界的干扰,人会误入歧途一样。
为了进一步教育儿童,我们会为他们设计第二阶段教学系列的积木练习。这次对错误的控制不再是机械的,而是心理上的。
这次要求圆柱体的颜色足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懂得各个圆柱体之间的不同,然后会根据颜色和形状来下意识地控制错误、发现错误。
培养孩子层次更高且不同的控制错误的方式,是算术结构教具的教育目的。儿童在玩玩具时不同的情态对比和出色的意志力对比,是这种控制方式的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儿童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错误的控制可能性很小,与外部机械设置的问题联系也会很少,它需要依赖的是不断发展的内部成长。
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在物体特性已定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儿童能专心玩物体的时间和不停重复的次数等一系列情况。
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据实验标准的不同,教具量也会有差异。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教具非常精确,那么儿童会感觉非常和谐、非常协调,这种自发性的实践活动会变得更有意义。
从心理现象角度来说,这个复杂的过程能展现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意义。
实验过后,儿童的注意力会自然地从事物上挪开,他们不会感到疲倦,内心像被注入了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新生力量,抽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儿童在观察外在世界的时候,会自然地用到前一阶段在心中形成的思想秩序,然后在心中进行一系列有逻辑性的对比,这是获得“知识”的重要过程。
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发现”阶段,就是这种“发现”,点燃了儿童的求知热情和喜悦。
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在越靠后的阶段,儿童的受益会越大。需要注意的是,在儿童刚刚出现抽象行为的时候,注意不要进行错误的干扰,例如:不能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向教具本身。
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依然让儿童经常性地玩教具,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这无疑是一种障碍,会阻碍其本能的发展。
如果儿童在上升到更高层次、对智力情感非常热情时受到了阻碍,一旦这种热情熄灭,发展道路就会被完全封闭了。
给儿童提供过多的教具也是不对的,教具过多,注意力就很难集中,研究过程也会变得非常机械。因为转变太过频繁,在没有完全了解就使用教具的情况下,就错过了心理发展阶段。
对儿童来说,这种情况下的教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当然,也不能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儿童的求知热情就会慢慢冷却。
在促进生命不断积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什么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需求。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充足的,都需要着重考虑。
在满足儿童需求时,“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它应该以儿童的表达和在使用教具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为参考标准。
只有长期对教具真正感兴趣的儿童,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的,是不容易被发觉的,就像在地面上滑行很久忽然一飞冲天的飞机一样。
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因为兴奋和喜悦的刺激形成的,热情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儿童会经常忽然开口说话,或做某件事,变化非常迅速,这是因为内心的变化,开始带动他向感兴趣的领域探索了。这证明儿童又向高层次的发展迈进了一步。
再看一些被教具阻碍的儿童吧。他们身边往往都有很多教具,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就受到了阻碍。不得不说,教具本是用来促进儿童发展的,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儿童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还比较弱,不断地换新教具会让儿童的性格变得很不稳定,容易产生疲倦不说,最重要的是内心活动必然会受到压抑,变得更糟糕。
这类儿童容易变得懒惰、浮夸,言行举止也很粗鲁。新教具对他们来说只是新鲜的,他们不再渴望探索,也不再敏感。通常一个新教具玩不了多久,他们就厌倦了,便向大人索要更新的,以此来减弱身心的疲惫感。
这是一个错误的教育怪圈。
这样的儿童就跟生活混乱、没有目标追求的成年人一样,会经常犯错,处在一种非常危险的毁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及时把儿童身边没用的教具清理干净,如果不帮助他们,儿童必然会一直深受其害,他们在这方面一点“自救”能力也没有,很容易沉溺其中。
过多的教具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实验都证明了这点。
教具过多不利于儿童的自我发展,教具少了也不行。儿童教具较少、练习不够,就不能被引导发展到第二个重要阶段,形不成本能的抽象行为。
在精神专注的情况下,不断延长观察时间,在儿童进行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观察他们的变化,从而找出最适合他们的刺激物。
一般能让3岁的儿童不断重复40次的刺激物,只能让6岁左右的儿童重复10次。事实上3岁左右的儿童感兴趣的刺激物,并不一定会让6岁的儿童感兴趣。如果6岁的儿童找到了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刺激物,那么通常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3岁儿童的长。
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如果一个3岁的儿童能不断重复一个动作40次,那么6岁的儿童完全可以重复60次;3岁的儿童可以在一个物体上保持注意力30分钟,6岁的儿童则可以达到120分钟。
所以,在锻炼儿童的某种能力时,要进行一下全面、系统的测试。如果忽略了儿童的年龄,很多事做起来都会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儿童要想自然而然地进入书写状态,首先他的生理条件要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儿童在玩字母积木教具的时候,对积木的使用和对字母的临摹,是玩出效果的基础。
在玩教具时,孩子们会根据积木的不同形状完成插拔动作,还要跟具体的字母完成正确对应,如此才能完美地结束游戏。慢慢地,儿童很自然就达到了能够书写字母的程度。
起初,儿童通过玩教具不断看清字母、认清字母,字母的形式很自然就固定在儿童的脑海里,所以能正确写出积木上的字母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只有让儿童不断重复触摸积木的过程,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之前我们说过,要考虑儿童的年龄,这些积木字母适合4 ~5岁的儿童使用,6岁之后的儿童往往对触摸字母就没有兴趣了。纵然强制他们练习,也达不到适龄儿童可以达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运用到其他方面,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确定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状况,从而找到最适合儿童智力教育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按照年龄来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是科学的。
由此,我们很可能会找到帮助儿童不断发展的方法,在内在需求和外界刺激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昆虫和花朵的联系就可以了。
如果成年人可以做好促进儿童不断发展的准备工作,儿童的内心生活就会得到自然发展。如果所有老师都精通这类教育,就一定会实现真正的校园自由教育了。
这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实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而促使我在儿童教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很多人都明白科学的教育方式,但要想让这个方式很好地继续下去,就必须做好之前的准备工作,它是一切顺利发展的基础。
对儿童来说,心理发展和心理飞跃的发生需要借助外部手段来进行,因此,合适的教具就显得很重要了。
虽然教具不能决定儿童全部的心理特征,但是身体的整体特征总要比某个部分的具体特征多一些。
就好比飞机场,虽然它不是飞机主要活动的地方,但飞机要想飞上天空、返回地面等,都得借助飞机场。总之,飞机场就是飞机飞行、停泊的地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
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儿童的心理自由地发展成长,就必须借助外界材料,让精神从其中得到升华、得到休息、得到保护和寻找到支撑点。对儿童来说,这种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让教育效果更佳,在找到材料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再加工”,这么做是为了发挥教具特殊的教育功能。
比如: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与感官有密切的联系,为了促进儿童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形成,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要根据感官做出质和量的调整。
如果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没完成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不利于第二个阶段的心理发展。
儿童不会满足于停留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随着儿童注意力的不断集中,这种现象会在他们玩字母积木和算数积木上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复杂过程,是儿童渴望最高层次发展的表现。
不仅如此,儿童对数量和大小的比较、积极学习数字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同样体现了这种现象。
当儿童内部的精力,可以借助外力表现出来,可以自由平静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时,“耐心”和“恒心”等特殊的心理现象也会伴随着喜欢、快乐一同显示出来。
儿童在受到自然教育,自由成长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会更有活力,神态更加安静平和,对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也有更强的自控能力。
所以,给儿童提供的教具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要起到不断刺激儿童心理变化的作用,引导儿童一步一个脚印,攀上不同的、更高的台阶,令其心理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儿童心理所达到的每个阶段,都要有必备的文化知识和更高级形式的手段,所以顺应变化的教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么具体的,我们该给儿童提供什么类型的教具?如何变换教具呢?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给儿童提供的教具要新颖,要由简单变为复杂,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此他们才能不断锻炼自己的智力、意志力、恒心、抽象能力和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儿童心理发展到第二个阶段之后,他们便不再满足于记住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物体形象,还会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快速获取新知识的渴望。他们喜欢背诵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证明。
儿童在背诵课文和诗词时,有时凭借的是一时的激情,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在做算术时,儿童总会表现出一种超脱现象。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儿童不再满足从教具中学习现成知识,他们渴望进行一些抽象的推理,例如用数字做抽象计算等。这种感觉就好像儿童内心受到了冲击,不断激发心灵从教具材料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高效的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8岁左右的儿童,就有一种早熟的、渴望只通过头脑计算处理的心理趋势。
根据儿童的内心状况来分析,要想完成自我教育,就需要足够敏感。对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膳食经常被安排得很科学,在刚进食的两个小时内,婴儿看起来很平和,很满足。如果到了下次喂食时间,儿童得不到食物,就会通过“哇哇”大叫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儿童的心理需求也是如此。随着内心不断变得成熟,如果没有新的教具材料或新的学习内容,儿童会非常焦虑不安。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迫切的心理需求。
对大人来说,如果感觉饥饿、劳累了,就会表现出来,儿童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过程中也是如此。他们会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想看书、想学新知识、想观察自然的愿望,老师在发现儿童的行为时,同样要敏感地做出回应。
不难看出,外界的配合对儿童的心理塑造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师采用不具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满足正在进行心理塑造的儿童的需求的。老师在指导儿童时,必须在由实验证明有效的条件下来进行。
儿童心理不断发展的那几个阶段,所运用到的方法都是经过实验证明的,这些指导就如同在婴儿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所确立的那些方法是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立儿童内心世界不断发展的阶梯模式和有效的外部支撑手段。
我们可以用倒立的圆锥来看待儿童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把圆锥体的最顶部看作是心理塑造的开始,一般来说,2岁半儿童的心理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几乎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应对最原始的冲动之上,如果饿了,就会自主地吮吸奶水。
给儿童提供的外部材料越多,他们的心理需求就会越大,如此反过来,外界的材料也会变得更复杂。
在给儿童提供外界材料时,不仅仅要以心理的需求为基础,儿童接受的文化课也需要正确的教育方法。
老师要注意,给儿童上课时,每门课都应该用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方法教给孩子。同时还要注意他们心理特征的变化,面对这些特征,各个学科的专家要进行专门讨论,一起制定最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
这是教育儿童的必要条件,也告诉了我们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阐明了儿童心理成长所必需的一些步骤。
如此看来,这些方式好像跟之前的教育方式和教具是相同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有些老师喜欢用旧教具来给学生上课,为了让被动学习的学生学会知识,就会用教具做参照物。这些教具只跟他们要解释的事物有关联而已。同时,这些老师在选择事物时也没有针对性,只是随机的。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没有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只是一种被动的灌输,没有科学性。
有关实验还证明,儿童心理教育的手段,与其心理发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对儿童进行外在的指导,而是激发他们内心潜在能力的迸发。
当把教具交给儿童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在潜质来玩耍运用,当然,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这种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具的行为,是儿童心理成长的需要决定的。
儿童只有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教具,才能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这个过程得益于之前儿童内部成长时持久性的练习。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可以完全了解儿童的内在需求,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达到成熟状态。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成人要给儿童自由,如此他们才能自然成长,一切问题也会轻松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