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提到要让儿童获得自由,但怎样才能做到呢?其实这并不是难题,关键是要让儿童处在运动之中,而不能让他们的身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一般的,我们认为能自由活动,并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完善自己的儿童,都拥有“智力目标”。
为什么有的儿童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人格,能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条理分明地做好一件事?这些都是“智力目标”引导的结果。
如果一个儿童没有智力目标,那他就不可能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心智也不会形成,更别提发展了。
作为成年人,只有克制住自己不去左右儿童的想法和行为,让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指挥,给他们创造良好、自由的外界环境,才能让儿童感觉到自由,发展自己的智力,并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是自由又独立的,他们可以自己洗手、吃饭、换衣服、打扫房间、摆弄花草等,这些可以说是他们的爱好,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物品时,儿童会根据自己的感官来判断,然后对物品进行区分,从而选择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事情来做。
儿童拥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就证明他们的能力在不断成长,这个过程还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儿童的性格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按照某种特定的内心秩序不断形成的。
起初,儿童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情,随着做事难度的增加,儿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这个过程也是儿童建立内心秩序和培养性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给儿童自由,是为了发展他们的心智,并非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只是顺从其本能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本能,动物同样也具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成年人都喜欢把儿童当作小狗小猫来对待。
所以,在提到自由的儿童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像小狗小猫一样蹦蹦跳跳、偷吃东西的孩子。
如果儿童为了不让自己一直生活在屈辱当中而做出反抗行为,我们会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是非常邪恶的。
我们一直习惯把儿童比喻成花朵,希望他们像植物一样安静温顺、听从大人的意见,随着我们的心智行动。
但是别忘了,儿童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存在的人,他们不会一直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当花朵,有一天,他们也会衰老,也会面临死亡。
要是儿童像成年人一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心智好好生活,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会更加自由。
要想把儿童培养成心智健康的人,就必须重新定义“自由”的概念,并让儿童享受到这种权利。
一直以来,我一直深信,智力才是解决社会自由问题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社会中一直在提倡思想解放的问题,但是这种提议却显得太表面化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跟当下对儿童自由问题的理解一样,显得非常模糊,找不到明晰的理论来表述。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获得自由就是一切都按自己的思想来生活。如果真成了这样的人,思维必然会减退,大脑神经也会衰弱。这种感觉就像之前人们一直在讨论的一样,文盲也可以跟有知识的人享受同等的待遇。
真正的自由不是那些模糊的东西,例如让一个人选择生病和健康,这是自由的选择吗?这根本就不是,因为生病和健康根本不可能随着他的意愿而改变。
还有,把一真一假两张纸币放在完全没受过教育的人面前,让他自由选择。如果他选择了假币,证明他上当受骗了;如果他选择了真币,就说明他是幸运的。但是,这两种行为都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只是在碰运气而已。
真正的自由选择,是告诉这个人真假币之间的区别,让他知道如何区分,如此再让他选择,这才是自由。
只有内部知识的形成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只凭借社会的约束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让人类找到自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解决好了,可以让人类变得健康,那种感觉就好像让瞎子重新看到了光明,让聋子听到了美妙的声音。
自我形成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我希望有一天大家都可以认识到这个问题。人们拥有了这个权利,才能打破成长的阻碍,才能不再受奴役之苦,才能在合适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
现在,儿童的个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要想找到解决方法,就必须通过教育不断进行引导。
一直以来,我都深信不疑,儿童的成长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具有深刻意义的启发和指导。智力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也为儿童内心的成长提供了方式方法。
智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是培养儿童的方法,同样是我们生活的支柱。如果我们一早就明白了它的重要性,就不会再耗费它,不会在它未成形之前就进行压迫和打击。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同样重视智力的发展。不再轻易忽略,而是更加慎重对待,并为其发展付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即使是对儿童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的母亲,也会有意无意地压抑儿童的智力发展;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会对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持不同的态度。从这些迹象来看,我们不得不感慨,要想走向文明世界,道路还非常艰辛、漫长。
什么是智力?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先抛开这些,用其他方式思考一下。
促成智力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考虑一下映像、联想和再创造行为等因素,在思考的过程中,环境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
心理学家贝恩说过,“每次智力的练习都是由感知差异引起的。”也就是说,区分差异,是促进心智发展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有“感觉”,所以才能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存在。对外界事物进行区分是智力形成的开始,智力需要精确、清晰的分析。
智力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即与时间相关。对于这一点,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知道,提到聪明的时候,经常也会提到“快”这个形容词。如果一个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敏捷、思维灵活、判断迅速等,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是聪明的。
所以说,智力的发展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对外界做出的反应,则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种辨别智力的外在形式。
“快”是一种内在能力的表现形式,内在能力包括接受外部刺激、精确诠释画面、表现内心思想等能力。
我们提到的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的锻炼来得到发展。当一个人的感官收集到了很多外界材料时,会对它们进行判断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到的各种能力都会展现出来。渐渐地,这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让思想和行为的联系更加深入和密切,这样适应期和反应期会大大缩短。
通常在展示智力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会变得更娴熟,更精准,而且完成这个动作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通常我们所指的聪明儿童,不但包括理解力强的儿童,更包括那些反应迅速敏捷的儿童。
不同的儿童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也不同。有的儿童用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一门知识,但有的儿童却需要两年的时间,甚至更多。我们会认为后者反应比较迟钝。
那些反应快的儿童经常会受到他人的称赞,很多人都会提到,没有事能瞒过反应快的儿童的眼睛。
其实不是说他们有多聪明,而是他们能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总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做出反应。
一个人的大脑越敏感,做出的反应就越快,甚至连微小的刺激也能感知到。就像天平一样,一方的重量稍稍改变,就很难再保持平衡状态了。
反应快的儿童,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没一会儿就会弄明白,他们的想象力也是很迅捷的。
每个人某种技能的练成都是通过自己的练习获得的,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替我们完成。只有自己自发地投入到练习中,智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儿童进行的主要活动一般都是感官练习。把儿童的感官和外界刺激分开,意识对外界依然有感觉,对冷、热、暖、吵闹、安静、香味、臭味、粗糙、光滑也有感觉。当外界万籁俱寂时,纵然闭上眼,也可以感觉到外界的风吹草动。
这些都说明,外界的刺激跟儿童的内心活动是有关联的,可以唤醒儿童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很多感觉跟外界的各种刺激相融合的时候,外部的刺激和内心的活动会作用得非常和谐,这些被唤醒的心理活动也会更加强烈。
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例如,一个正在专心涂色的儿童,如果他在工作中听到了令他感到非常愉悦的音乐,他就会选择亮色来填充图画。
再比如,如果儿童在一个环境清幽的地方散步,他会很自然地哼起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
儿童进入自我教育阶段之后,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应比之前敏捷多了。之前很难引起儿童注意的事物,现在对他们的刺激变得非常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很快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轻易不会出错。即使做错了,也可以尽快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改正过来。
儿童在进行了专门的感官体操训练之后,智力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也变得活跃起来,不断地运动着。
在我们眼中,反应比较快、有生命力的儿童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当他们听到了我们轻微的召唤时,就会立刻向我们跑来,这种感觉就好像他们一直在做准备一样。事实上,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分散,还集中在工作上。
再看看学校里那些反应比较缓慢的儿童吧,当他们听到召唤时,反应非常缓慢,甚至很冷漠,大脑好像一直处在停滞的状态。
这两种现象,就好像现代文明跟古代文明的对比,孰好孰坏,一眼就看得明白。
现代社会要比古代社会舒服很多: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马车,现代有火车跟飞机,帮助人们大大节约了时间;之前隔着遥远的距离不能说话只能大喊,但现在我们有电话;古代的战争多为一对一的厮杀,现代战争却使用着最先进的武器,杀伤力极强。
这些不是空口白话,是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的。人类的文明不是在“尊重生命”和“尊重灵魂”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是在“尊重时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发展步伐不仅迅速,还非常机械化。
但是,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人类的发展程度还远远跟不上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现在,人类无法自发地做到自我发展,儿童仍然感到无法适从,甚至连新人类也算不上。因为,他们没有变得思维敏捷、聪慧机敏和生机勃勃。
在现在的复杂环境中,儿童的人格被改变,他们无法充分利用自己内心的能量来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在这些情况中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聪明的儿童总是能做出比较迅速的反应,这种反应跟很多方面都有关系。平时的练习可以提高这种能力,同时内心建立的秩序感对它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智力形成的过程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在面对比较熟悉的工作时,人们总能按照条理、层次,把事物组织得更好。
事实上,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变得迅速,关键就是秩序感的建立。如果一个人的头脑非常混乱,那么在面对某种感觉时,他就很难说清楚这种感觉,甚至比说清一篇推理性的文章还要费劲。
总之,组织和秩序让我们可以拥有反应较快的思维方式,这是不争的事实。
智力有一个非常独有的特征,就是可以区分差别。众所周知,只有明白差别才能行动,才能为各种“创造”做好准备。
在《创世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说法,“创造是在秩序中不断发展的”。如果上帝没有做好准备,那么人类就不可能会出现,世界也不会出现。
只有做好准备,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秩序,世界才能诞生,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帝帮人类建立了秩序,他把光明和黑暗分开,让陆地出现,让水停留在该存在的地方,很多想法都通过意识表现了出来。
但是如果上帝的思维是混乱的,世界就不可能出现,更谈不上智力发展了。
只有用智力才能寻找到光明,才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事物。
要怎样帮助儿童发展智力呢?主要的做法就是帮助儿童把脑海中的图像,按照某种顺序排列出来。
我们再试着了解一下三岁左右儿童的世界吧,他们已经开始观察世界,但是面对外界的纷杂,他们会感觉到无能为力,感觉到疲惫,所以经常会陷入睡梦之中。
没有人试图去了解他们的世界,没有人想到,走路就是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我们经常忽视一点,那就是儿童的器官还不够完善,所以难免会发生错误。
对儿童来说,听和看是很难做好的事情,所以经常需要用手来核实看到的、听到的是否是正确的。
儿童在忍受着煎熬,如果他们一直在某个地方受到刺激,肯定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三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头脑非常混乱,就如同脑海中杂乱无章地放满了书籍。儿童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书籍按照条理整理好,之后这些书就可以像图书馆的书一样整齐了。
由此我们看出,让儿童学会区别和分类很重要,事实上,通过我们的训练,儿童可以很好地做到。
在训练儿童时,重要的不是提供什么物品,而是物品的材质属性。例如:大小、形状、颜色、质感、重量、味道、声音、用途等。
这些物品都是有特质的,所以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应的形容词来形容它们。
按照物品的特质来进行划分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区分时,不能只看它的特征,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似,但一个可能高一点或矮一点,也可能薄一点或厚一点。声音高低、色调的微妙差距都是常有的事。
例如,两个不同事物的形状非常相似,但是只要亲自触碰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它们的粗糙程度是非常不同的。
我们所选取的感官材料,就是为了锻炼儿童的区分能力。第一步,要先教会儿童观察不同事物的特征,之后儿童的注意力会被外界的事物吸引。当他们知道了光明、黑暗和长短等特征时,就具备了分析事物的能力。
做好准备工作之后,他们会根据以上的知识把不同的事物按照其特征进行分类。例如把音节图标挑选出来、把八个音调的铃声挑选出来,把可以用小数表达长度的物体挑选出来等。
事实证明,这种锻炼非常受儿童的欢迎,他们一遍一遍地重复,不厌其烦。为了学习分类,儿童会给事物贴上相对应的文字。之后,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通过一个字就能想象出对应事物的样子,脑海里会闪现出清晰的画面。
一般的,我们只能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好的方式。所以,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有条理的分类。
儿童学会之后,他们的世界就不再像之前那样混乱了,他们的思维就像图书馆里放图书的书架,能让所有的书籍归位,放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同样的,儿童在学会了新知识后会习惯性地把它们归类,不会跟之前的旧知识混淆。 这种分类的能力会一直存在,不会被新鲜事物打乱,只会让大脑里的东西变得更丰富。
由此可见,儿童学的分类知识为他们智力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儿童不需要再去对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也拥有了认识更多事物的能力。
随着儿童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天空是蓝色的、人的手指头是光滑的、窗子都是长方形的。事实上,他们不仅认识了这些事物本身,还将它们放在了大脑中的特定位置。
这些对儿童的成长过程有长久的影响,会使他们拥有稳定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会让儿童的心态更平和,并在其内心中产生强大的力量,让儿童能够进行新的尝试。
这种感觉就像可以一直协调运动的肌肉组织一样,不仅能让人体保持平衡,还能为各种运动方式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感。
拥有了秩序感,儿童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不难理解,例如,我们在井然有序的图书馆里进行翻阅查找,会容易很多。
这样一来儿童做很多工作也不会感到疲惫,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各种外界刺激。
很多人都认可这样的说法,要想给头脑中复杂的知识进行分类归档,就一定需要智力和知识相互作用才可以办到。
有些人可以通过一本书的风格判断出它的作者,或看出它是哪个时期的书。这样的人,我们就认为他对文学有深入的研究。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作画的方式知道作者是谁、可以凭借浮雕的碎片知道雕刻时期,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对艺术是有研究的。
再说说科学家吧,他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用最恰当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为事物做出最好的归档和分类。
科学家在区分事物时靠的是清晰的思维,也许在面对某些微生物、秧苗或某些动物遗体等,他们也会感到陌生,但他们依然可以做好分类。
大多数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等都可以做到。
是不是我们的知识到达了一定程度,就可以成为科学家了?不是的,能否成为科学家,不是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脑海中的知识体系。
如果不经过专门的教育,而是直接沉醉于认识事物,读书到深夜、天天在花园里对着树木做研究,这样接受的知识是散乱没有秩序的。
科学家总能发现比实物更有意义、更深刻的事,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将脑海中广泛的知识按照特征分类,发现其中的关系,并了解由来。
现代生活中,很多受过教育的儿童会利用科学家那样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事物产生浓烈的兴趣。
再看看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儿童,他们在学习时显得很慌乱、没有目的性,看到精美的艺术品不知道是什么,听到美妙的音乐也没有反应。
现在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跟我们儿童之家的教学方法完全不一样,甚至是对立的。普通的教育方式只是一种被动的说教,老师把事物所有的特征呈现在儿童面前,让他们用混乱的思维区分,连重点也不告诉他们。
没有老师的引导和排序,儿童在初期是很难做好这些事的,更不可能培养出秩序感。
儿童在学习混乱的知识时,能真正理解的非常少,甚至比大自然直接给予的还有限。
在现在的课堂上,老师更习惯用记忆法来直观地描述出眼前事物的特征,以增加儿童的感官印象。
老师在讲课时,不会讲述不存在的事物,不会进行想象教育,而是常用实际说明。这么做,是为了培养儿童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
但是,面对眼前的事物,儿童能记住的特征是非常有限的。在记忆时,因为知识的杂乱,也会十分困难。
每个物体都有非常多的特征,而且也与其他事物有关联。如果老师不分重点,整个课堂都在讲事物或与事物有关联的各种特征,那么课堂就没有重点可言,儿童的思绪会飘得很远。
之前,我在其他幼儿园听过一堂关于咖啡的实物课。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对咖啡有深刻的认识,不仅讲述了咖啡豆的颜色、味道、形状等特点,还讲到了咖啡豆是如何由欧洲国家运来的。
老师为了让儿童明白咖啡的味道,现场进行了磨咖啡演示。学生观看老师点燃酒精灯,把水烧开,然后把水浇到研磨好的咖啡粉上,最终过滤出可以饮用的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讲课的重点,思维就像在大海上漂荡的孤舟,不知道晃到了哪里。
关于咖啡,除了这些,我们可以讲述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咖啡因的提取,咖啡可以让人兴奋等。如果时间允许,这节课就可以一直讲下去。
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就像一盆水洒了出来,四周都是,却完全起不到作用。如果我们问一个听过咖啡课的儿童,什么是咖啡。相信他们一定会说,这个话题太长了,太模糊了,一时是说不完的。
正是因为如此,大脑才会感觉非常疲惫,无法进行正常的思考和联想。儿童可以说出的知识,也只是与咖啡有关的一些历史而已。
纵然儿童的大脑可以进行联想,也只会联想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根本讲不出重点和要害。
如果儿童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那么老师提到了大西洋,他们会想到汪洋,也可能想到家里餐桌上的咖啡或咖啡杯。
这样的思维是不连续的,有这种思维的儿童会经常陷入某种胡思乱想的状态中。
这种儿童习惯性地沉溺在幻想中,没有人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否在活动,这样的人更显示不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受直观教育法教育的儿童,头脑比较简单,对新事物的认识速度很快,好像随时可以把新的知识放在杂乱的仓库里。
如果儿童习惯了这种教育法,他们就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直观的认识,不能让儿童学会对不同的事物进行联想,也不能让他们分辨出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
我们在对相似的事物进行联想时,首先会想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拿两块相似的牌匾来说吧,一说相似,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找相同点,材质一样、光滑程度一样,这样就很容易就找出了共同之处。
当然,我们也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如桌子和窗户等。大脑之所以能得出这些结论,是因为它在思考的过程中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
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秩序关联性,人们首先会提取事物的一些特性,然后再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再找出其独有的特征。
只有找出特征后再对比,才能产生更高级的联想和智力活动等。
智力活动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进行智力活动时,不是把事物拍摄下来储存好,也不是按部就班地用石子铺路。如果大家以为这就是智力活动,就是对智力的侮辱和亵渎。
逻辑能力和辨别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具备了这些就能区别不同事物的抽象特征。辨别特征是提高智力的有效方式,智力的内部结构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现在的教育让儿童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让他们在区分事物的时候变得非常有条理。儿童在这种教育下,不仅可以通过事物的特征来观察它,还能分析出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要想做到这些,在面对那些我们认为简单的、无关紧要的和需要靠感觉来分析的特征时,就必须学会描述和概括。在看到某种事物之后,看出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对儿童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儿童在观察颜色和形状相似的物体时,会从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事物中提取重要信息,还可以根据其特征联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物。
儿童的这种能力就跟磁铁一样,可以对一些特性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这些特性很容易相互吸引。这个过程是通过联想完成的,联想也很可能是机械性的。
如果有人问儿童书是什么形状的,他们很可能会回答是菱形的。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必定是因为头脑中早已有了菱形的概念。
在白纸上写上字,然后装订起来,就成了书。所以儿童也可以这么说:大家所指的书,就是写上字装订起来的白纸。
每个儿童的思维都不同,所以显示出来的性格特征也很明显。相似的事物可以组成特征群体,这些事物之间必然有相似性,但是在大家眼里,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不同儿童看到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儿童会注意到窗帘是蓝色的,而另一个却很可能注意到,这个窗帘非常轻;一个儿童看到手很白会感到惊讶,另一个说不定会感觉到手很光滑;还有对于窗子,有的儿童会注意到形状,而另一个儿童则会认为通过它可以看见蓝天。
这种看待事物本能的差异,跟个体的性格具有一致性。
科学家在做研究的时候,为了方便研究或研究深刻,都会选择自认为最明显的特征来丰富联想。就拿人类学家来说吧,在区分不同的人种时,有的科学家会通过头部的形状来区分,而有的则会通过肤色来区分。虽然方式不一样,但都是同一个目的。
虽然每个科学家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对人类的特征都有精确的认识。但是相似的是,他们在进行分类时,都会找一个基本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科学的分类。
对于一些实用主义者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功能,而不是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人类。比如制作帽子的人,不关注人们其他的身体特征,在他们眼里只有人们的头部形状;演说家通常考虑的是人们对口头语的感受,不关心他们对内容理解了多少。
这些不同的现象,体现了不同的选择方式。看清事物、认清实际情况、把思想付诸行动等都是在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
上文提到的现象并不奇怪,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在选择的基础上,我们的感官机制便建立了起来。
感官有什么作用呢?感官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一些行为动作做出反应。因为要是这种假设成立,就等于在说眼睛只能对光有感觉,耳朵也只能起到听声音的作用。
事实上,大脑中思维内容的形成,最初也是通过有限制的、实际性的选择来进行的。除了这种限制之外,思想也会给感官进一步的限制。在经过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之后,具体且实际性的选择就形成了。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注意力才可以集中在某件事物上,而不是泛泛的什么都看得到,没有重点。
不同的感官在人们进行选择时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感官的主要功能跟人的选择有关系。
不仅是简单的智力活动,所有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有类似的过程。在注意到某件事物之后,通过智力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然后通过内心的意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联想,最后形成的意象就会在意识的前缘出现。
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大脑会对各种复杂的关系进行处理,把那些混淆的东西全部去掉,让思维变得明晰起来。只要是健全的大脑,都能做到去除糟粕,留下精华,从而获得对大脑思维有利的能动性,保持清晰、独特和敏感。
创造性的能力是智力抽象出来的,不论什么事情,只要用智力去解决,就一定会有答案的。
如果智力做不到这些,就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就跟无法集中的注意力一样,在不同事物上漂浮不定,不能集中。智力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就跟意志力夭折了一样,无法确定任何一个固定的行为动作。
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上帝可以一边做他自己的事,同时又关照着人类,这样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但是如果换成我们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工作,那么就只能进行简单的思考,我们做不出任何一件有利于发展的实际行动。”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周围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只有接受某些限制才能更好地认清事物。这种法则体现在很多事情上,就比如生物是有形状和形象的,而非生物元素是不具备这些的。
生物的各种形象和特征不断在我们心里重复出现,然后我们的内心对它们进行再创造活动,在某种限制的作用下,事物在我们心中就会变得更清晰,我们也能更加专心。
我们的内心都会经历最初的混乱,混乱过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在上述条件的作用下变得清晰、明了。
这是我们充分认识一个事物的基础,在看到事物之后,再根据这个事物的特征进行判断和推理。
就拿圆柱体来说吧,它有很多总体性的特征。我们可以随便提取一条,例如:圆柱体可以作为支撑物。我们之所以可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在选择性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概念。
我们还可以说,圆柱体是圆筒形状的,这个特征也只是圆柱体诸多的共同特征中的一个,它还有很多特性,比如它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坚硬的、还可以是从钙化物中提取出来的。
我们可以随意选择圆柱体的特征,只要是正确的就可以说。只有拥有这种基本的选择能力,我们才能学习进行更复杂的推理。
我们就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来举个例子吧。在推理这个定理时,老师会给儿童提供很多图形,最后让他们明白正方形是菱形,长方形也是菱形。看到这里,儿童脑袋里会很自然地想到,“正方形跟长方形是一样的。”我们先不说这个推论的对错,只有儿童能看出这一点才行。通过大脑的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关推论。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儿童才能不断地深入了解,把毕达哥拉斯定理研究透彻。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完成之前首先需要做出决定。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纠结,到底是做还是不做,是行动还是停止。
这种思想斗争是长期存在的,慢慢地,我们才能养成会做决定的良好习惯。当然智力也是这样形成的。
要想拥有良好的智力水平,平时就必须反复练习,在外界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会联想和选择,并且知道如何限定某些观点和选择,才能培养出不俗的“智力习惯”。
通过内心活动的作用,大脑不断地加深判断信息的能力,更方便建立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征。
众所周知,对别人的结论进行推理,跟自己推理一遍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作画风格来判断他对外界的看法和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跟从某个外界角度出发创造艺术品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一个人的头脑里是这样的意识,“我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那么他能掌握的只是如何解决欧几里得的难题、学会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的历史地理等一些有法则的知识。
这种感觉就像街头贩卖的商贩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了肩上扛着的麻袋里面,非常混乱,一点也不整齐。这样的人不仅不会整理,还期待着用口袋里的零碎钱币来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怎么可能过上幸福生活呢?
我们不妨再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商贩可以把所有东西都整理得非常有条理,放在整洁的房间里,那么不仅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而且在找东西的时候也会方便很多。
脑袋里的知识也一样,如果像垃圾一样随意地排列着,在想问题时必然会出现混乱。如果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一起,安排得当,那么思路和想法都会是明晰的。
我们不得不再提一下,别人强迫我们去解释一件事和我们亲自去实证这件事中间有着天壤之别。只是做解释,就好像是留在蜡烛上的记忆一样,很容易被其他东西覆盖。但后者却不一样,它给我们的记忆就像是刻在大理石上的字,能为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果一个人发自肺腑地想要主动弄明白一件事,他就会感觉内心有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在不断地闪亮,所有的想法都能在这个过程中被释放出来。
对我们来说,脑海中出现了“弄明白”的想法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它是我们内心可以有所发现的开端和诱导因素。
智力情感是一种最丰富的感情,它可以让我们不断发现新东西,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快乐的。在创新中,我们可以学会理解和感受,还能走出阴霾和悲伤。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痛苦是因为我们无法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事情,只有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痛苦的原因,才能想出办法解决,才能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无论一个人的世界多么黑暗,只要他可以凭借智慧看到一丝光亮,就等于看到了希望。总之要想突破黑暗,就必须找到希望来克服这种困难。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主人死了以后,小狗也在坟前悲伤地死去;儿子死了以后,母亲同样悲痛欲绝,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会从悲伤中缓过来,重新开始生活。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人是可以通过理智约束自己的,但是动物却不能。
动物在悲伤难过时,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这种负面情绪,最终会被黑暗吞噬。
所有人都希望可以用平等和记忆去拯救全世界的人,甚至希望帮助动物走出悲伤,去试着遗忘。但是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用智力去解决,去面对所有的问题,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这些东西在课堂上是完全学不到的,再好的老师也不能教会我们面对现实,背诵再多枯燥的哲理也于事无补。
在面对挫折和不幸时,我们对自己说的最多的就是“保持冷静”“好好想想该如何去解决。”
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智力去面对所有困难,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只要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我们的大脑就可以不断地理解事件。在很多时候,遇到非常危急的状况,能拯救我们的就是机敏和才智,这会让我们充满成就感和安全感。
有的人会说自己的大脑终于开窍了,事实上他是在告诉我们,他拥有了一种主观创造性,可以随着自己的情感而变化。这种精神世界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之前,我接触过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儿,她非常孤僻,不跟别人交流,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无精打采,对老师的课堂一点兴趣也没有,甚至完全理解不了老师在说些什么。她经常告诉自己的父亲,她非常疲劳,根本就不想去学习。
后来,父亲为了缓解她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决定带她去乡下生活一段时间。在乡下,她过了两年非常自由的原野生活,回来后,父亲以为她会有所变化,会开窍。
但是,在老师给她进行专门讲解时,她依然非常疲倦,依然不开窍。父亲经常问她,什么时候才可以学习,可她说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负责照顾这个女孩,当时我还在学医,还在研究教学方法。有一天,她忽然跑过来,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说:“老师,我觉得我忽然开窍了,真的,真的开窍了。”
之后她又高高兴兴地去跟她父亲说了,两个人抱在一起,相拥而泣,真是高兴坏了。这个女孩忽然之间可以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知识了。某种压制智力的因素一旦消除,智力就回来了。所以,很多压抑智力的因素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
儿童每经历一次智力上的飞跃就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这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喜悦。经历过这些他们就不会满足于糖果、玩具带来的幸福感了,虚荣心也会变淡。这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让儿童变得伟大。
能给儿童带来欢乐的东西有很多,但这种欢乐却是非常高尚的,与动物能体会到的欢乐有天壤之别,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到无限的光明。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我们的教学法,有些人甚至认为教学法是不道德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完全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们在侮辱、中伤儿童,这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想法。
不过分地说,这些人几乎把儿童当作了动物来看待,认为儿童只要贪玩、吃到好吃的就会很快乐。这种快乐是非常短暂的。要能让儿童找到那种由于内心充实而持久的快乐,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像那个冲破了黑暗,自由、快乐生活的女孩一样。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危险,每个天才在揭示新的真理或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如此“危险”的过程,难道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只有用这种充满活力的方式去生活,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有新的发现。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正是因为如此,人类的本性才能被一部分人发挥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性格的不断发展,这类人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儿童可以跟天才在一起生活,跟他们的思维保持一致,必然会被天才的思想深深吸引。
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儿童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内心世界的塑造和发展当中去了。只有如此,天才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努力才能跟所投入的时间成正比,才能不断地有新发现,创造出新的发明。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天才跟普通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们打破了束缚,寻得了自由,并且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彻底打破了普通人心中的思维桎梏。
那些有所作为、不甘于平凡的普通人,身上都有独特的气质和品质,这些与儿童是非常相似的,在儿童身上,我们完全可以寻到影子。就拿不为大众熟知的“精神屈从”来说吧,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词包含的意思,只有天才做出示范的时候,他们才会思考这个问题。
还有,除了僧人之外,很少有人会为了让内心平静、活动丰富而进行端坐冥想。这样类似隐居生活的思考方式是很少有人会效仿的。
事实证明,冥想和思考的区别我们一时很难分开,就拿看书来说吧,长时间看书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能力,消耗我们的精力。尤其是在背诵诗歌时,我们需要反复地朗诵才能记住。但是,这一系列活动都不能称之为思考。
我们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在背诵但丁的诗歌,另一个在思考一些赞美类型的诗歌。显而易见,这两种工作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结果也会很不同。
背诵完但丁的诗歌之后,前者脑海里一定会有诗歌的痕迹,让脑袋变得充实,但是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持续太久。
但是后者却不一样,思考过程能让他的大脑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除此之外,当我们进入沉思状态时,会非常专注,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如果偶尔出现了干扰我们的图像,也会很快在意志力的作用下消失。
沉思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力量,让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心神聚合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力量;尤其可以使思想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对儿童来说,最好、最自然的成长方式就是在沉思中度过,只有处在沉思状态中他们才可能长时间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使他们的内心不断完善。
我们看到有些儿童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这种状态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在一种心灵力量的引导下不断探索。通过遵从内心的需求来发展自己,儿童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总之,沉思是可以让儿童学会智力的协调发展的,如此,儿童才能走上一条不断进步的道路。
经过不断锻炼之后,沉思就成了儿童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多说话,尽量让动作变得完美、优雅,儿童完全可以做到这些,这就是沉思带来的良好结果。
为了培养良好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此,个性才能得到加强和巩固。
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儿童通过外界去正确认识世界,并在内心自发的过程中改正错误,学会观察、推理、判断等能力。
在不断地努力下,儿童自发地工作、不懈地探索、坚持工作等行为,都是为了在环境中寻找专注工作的可能性。
只有儿童的内心可以随着内在而动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到不受老师的干扰。在某些方面老师的确比儿童懂得多,他们会习惯性地影响那些内心与智慧刚刚丰富起来的儿童,会让儿童感到无限的厌烦,不再想要振作起来。如果儿童的内心世界不成熟,就会变得迷茫,很难清醒。
对于内心稳定成熟的儿童来说,老师虽然扮演着牧师的角色,但无法对他们产生影响,事实上是不能影响儿童的仆人。
理想状态下的修道院里会非常宁静,周围的一切都恰到好处,令人称赞。谦逊、简朴、勤恳是这里的代名词,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环境中沉思的人们,思路会变得明晰,时刻在为发现真理做准备,总有一天他们会豁然开朗,产生强烈的直觉和识别力。
虽然这些人的目标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好了要接受信仰、升华内心的准备,但是其方法和我们却是一样的。他们在安静的修道院里,感受着周围的谦逊、简朴和勤恳,慢慢地,内心就会达到他们期待的高度。
我在第一次感受到儿童揭示了很多生活法则之后,又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在知识分子和精神境界非常高的人身上,我感受到了与之相反的力量。但是,我也感觉到了成年人身上带着的压迫感,这种沉重会让人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发现这个哲理之后,我曾跟一位有智慧的女士进行了讨论,她极力希望我可以写一篇专业的论文发表出去,但她却不认同我想要通过实验来论证的观点。
她对儿童没有耐心,甚至在我提到儿童时还会感到不耐烦,只是随意敷衍着:儿童是天使,儿童是天才。
后来,她参观了我们的学校之后,惊讶不已,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让我赶紧把所有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以免将来带进坟墓里去。
我很庆幸,我现在的身体还非常好,还没有必要马上进行理论记载。
天才们不断地努力,为我们的世界打开了新的门窗,让社会不断地向前进步。如果我们可以对天才的脑力劳动进行一下思考与探究,会发现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什么让人望而却步的奇迹。
贝恩是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说过:“天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他们擅长根据相似性进行联想。”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可以做到精确的观察和学会简单的推理,就可以跟上天才的思维方式,同样可以有新发现。但是可惜的是,除了发现者本人,很多人都很难发现摆在眼前的事实。
天才在进行研究时,不会凭借主观意识做出判断,他们可能会把事实单独呈现出来,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这种感觉就好像黑暗的房间里,有一束光照在亮晶晶的宝石上,一切都很分明,让人看得清楚。
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小火花,就可以引起一场思想上的大革命,说不定一件对人类有重要作用的发明会就此产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无比巨大的财富。
天才之所以会有新发现,是因为们的目光没有停留在某些事物的本身价值上,而是观察着某些事物中同类事物的独特性。事物固有的价值和千篇一律的特征,几乎是不会对新发现有所帮助的。
有时候真理并不难,它很可能只是混在一个杂乱的观念中而已,我们注意不到。再加上新事物的干扰,我们的思维会在适应和无能为力之间显得更加混乱。
等到天才把新的真理揭示出来,大家才会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这个现象我们自己也是知道的,但当时不认为它是有价值的。
唯一不同的是,天才在当时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并用实际能力把它们发现出来,公之于众。
通常情况下,存在于混乱中的真理虽然简单,但如果不是非常有心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对于新观念,很多人在一时之间是很难接受的,他们认为这个观念荒谬、奇怪,从潜意识中就不想接受,再加上智力方面的不配合,所以很难赞同。当然,也许在某一天他们会觉得豁然开朗,一切都变得明晰。
人们之所以难以接受新颖的观念,不是因为天性或自身不允许,而是因为错误观念的存在,错误不仅会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会误导我们的真实感受。
有些开拓者,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心中还是会有其他人忘恩负义的感觉,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够光明。
我们都听说过哥伦布的地球观念,他认为地球是圆的,所以我们从一个地方出发,只要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总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原点的。在这之前,所有人都无法理解这种说法,但他确实用它的理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智力劳动带给我们的真理和惊喜。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证明了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当初小小的推断最终给了他非常大的回报。
虽然新大陆本来就存在,不是因为哥伦布发现了它才存在的,但是这一切成就都是哥伦布忠于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之后才获得的。重要的是,他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说服商人和船队提供给他物质上的支持,如此,新大陆的发现才能得以实现。
哥伦布的坚定信念,最后让他完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使命。
新大陆的概念也许只是在哥伦布的脑海中灵光一现,但是它却比智力还要重要许多。这个灵光让原本没受过教育、最普通的哥伦布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巨大且崭新的世界。
亚历山大·伏特发现了电的存在,这个灵感是从死去的青蛙身上获得的。据说,当时亚历山大的妻子患病了,为了给她治病,他决定煮青蛙给妻子治疗。
在一个下雨天,他杀死了青蛙,把它们挂在窗户上,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死青蛙的腮竟然还在收缩。
青蛙已经死了,但是腮依然在动,如此说来,必然有外界的作用力在影响它。就这样,亚历山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电。
天才之所以能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可以发现最不起眼的论点,然后不懈地进行研究,完成对内心疑问的解决。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伏特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复杂又漫长的,他首先提出了疑问:死去青蛙的腮为什么会动?然后他又进行了非常多的实验,花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上天成全了这个伟大的天才。
发现钟摆时间间隔的伽利略也有类似际遇。有一次,他在比萨教堂里无意中发现,钟摆摆动的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
之后人类计量时间,根据的就是钟摆的这种等时性。不仅如此,天文学家还用此来开始计量、研究宇宙。
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的牛顿也有一则非常简单的故事。一天,他躺在苹果树下,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于是他就开始思索,苹果为什么是往下掉的呢?之后牛顿就开始研究重力这个理论。
瓦特同样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一直都敢于对同时代最有权威的人和理论提出挑战,而且他的知识还非常渊博,他不仅是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还是伟大的数学家。
瓦特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英国和美国的大学都曾给他授予了荣誉称号。
这些影响意义重大,但真正奠定他在人类历史上地位的是蒸汽机的发明,他之所以开始对蒸汽进行研究,是因为他看见了最普通的现象,壶盖在蒸汽的推动下动了起来。
瓦特认为,蒸汽可以推动壶盖,那它也一定有力量推动其他物体。
我们可以说,瓦特发现的蒸汽的奥秘,就如同一枝魔杖,带给了人类更多的便利、减少了大家的疲劳。
这些给世界带来奇迹的伟大发明,很多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里发现的。
生命衍生的前期看似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就是精子跟卵子相结合,结合之后便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生物。
想要深入观察了解这个复杂的过程,就必须要具备相当高的天分,这样的人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将所有思想都集中在自己所观察的事物上,只有这样才能和具有发育能力的细胞一样,进化出自己的思想。
要想深化出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作为,就需要丰富的内心活动做支持,这种内心活动跟一般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它本身具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
生命本身就是生机勃勃的,当智力的火花在心中点燃时,会产生奇妙无比的力量。当然, 只有那些内心坚强,有毅力,可以不断坚持自己的人,才能把智力的火花点燃,才能发挥其中隐藏的力量,否则它只会被隐没。
要想做出巨大的贡献,智力本身不是具有决定力量的因素,但其中蕴藏了一种哲理,就是拒绝复杂,把一切简单化。简单是发现真理的重要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把那些简单、细小的工作做好,发现细小中的奥秘,将细小的河流融汇成大海,才能产生大价值。
一个人的大脑中无价值的东西越多,就越会阻碍大脑的发展,甚至让我们连事实真相也看不明白,更别提有什么重要发明了。力量被分散、精力被浪费,是最不值得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