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用药要科学

婴幼儿用药要科学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的科学用药是父母亲和儿科医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对新生儿和早产儿滥用磺胺类药物,引起黄疸加重,药物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可致命的核黄疸;对新生儿不适当地用庆大霉素常会损害肾功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要准确而科学地理解“好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能以不科学的认识来看待药物的好与不好,生病需要用药时,还是要接受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十三、婴幼儿用药要科学

儿童的科学用药是父母亲和儿科医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什么叫科学用药呢?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个“科学”只具有相对性,也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

1.药害人不可小视

几年前,看到一则美国总统克林顿家庭生活的报道:克林顿总统的正在读小学的爱女莎尔西娅在课堂上突然腹痛,校医看过后,欲给止痛药但不敢擅自做主。于是校医给正在白宫的克林顿打电话,询问其爱女的病史和用药史。克林顿认真、详细地介绍了女儿的情况,校医根据检查结果和克林顿的介绍,对小莎尔西娅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在我国,可能不会出现这种“小题大做”的事情,不会为儿童常见的腹痛去打扰日理万机的国家元首。一般都是给孩子用点止痛药或观察一段时间而已。

其实,这位校医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药是治病的重要武器,但用之不当,常会伤人,对于儿童更是如此,更应谨慎。因为,儿童的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比成年人差,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更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毒。所以,在未确诊之前不能滥用药,而且在应用某些药物时,必须要了解孩子既往的用药史。

现在,我国对儿童滥用药物的现象相当普遍,各地都有因不当用药使患儿病情加重,甚至致残、致死的报道。一些儿童保健专家提出:滥用药物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一大公害,应该引起广大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说滥用药物是儿童健康公害并非言过其实,因为,这种损害相当广泛而且严重,归纳起来,主要和常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中毒 调查和统计资料表明,药物中毒是当前我国儿童耳聋的首因。据上海等6个城市儿童聋哑学校的调查材料,药物性耳聋占全部儿童耳聋的78%,即接近4/5!这些可怜的孩子自幼听不到声音,永远生活在一个寂寞的世界里,其祸根就是不负责任的医生或无知的父母,给他们滥用了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长期服用四环素等四环素族抗菌药可导致牙色变黄,成为永不褪色的四环素黄牙。这不知给多少孩子和青年人带来了苦恼。对新生儿和早产儿滥用磺胺类药物,引起黄疸加重,药物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可致命的核黄疸;对新生儿不适当地用庆大霉素常会损害肾功能,导致严重后果。

✽过敏 许多人误以为儿童年纪小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其实碘胺类、青霉素均可能引起婴儿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致死。

✽二重感染 这是一个令临床儿科医生感到头痛的问题。不少孩子患一般感冒,家长便长期给孩子服用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菌群被抑制,因而常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白色念珠菌、耐药性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的二重感染。这种感染相当难治,死亡率也高。

✽鱼目混珠,新添一害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见利忘义之徒,打着为儿童“长高”、“增智”的幌子,大量制造五花八门的儿童保健品,并夸大药品的效能进行大肆宣传,使相当多的家长上当受骗,不惜花钱购买,给孩子服用。滥用这类东西弊多利少,不仅收不到长高增智的效能,而且那些劣质产品中还混有对儿童健康有毒有害的成分,会损害孩子的健康。各地都有滥用儿童保健品造成不良后果的报道,应该引起家长们的特别注意。

自古以来,在行医者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是药自有三分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生治病用药时,千万千万要小心,一定不能马虎从事。

现实生活中,专家们也常常这样感叹:“药害猛于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讲科学地随意用药、滥用药,那么,药害就会像老虎一样“伤人”甚至“吃人”。

2.不要走入“好药”的误区

现在的人们生病用药,都希望用“好药”。患者对“好药”的要求,无非是想早日把病治愈,减轻和摆脱疾病的折磨。可是,究竟什么样的药才是“好药”?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其实“好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好药”的理解也不一样。但是,从治疗疾病这一根本用途上来讲,“好药”又是有具体标准的。从治病出发衡量药物好坏的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必须在治疗上要对症而且治疗效果确切;二是药物本身对人体的毒性或副作用最小;三是相比之下价格最便宜而且应用方便。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三点,这样的药就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好药”了。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以药物的名气大不大、价格贵不贵、是不是进口药等方面来衡量是不是“好药”。也就是说,即使价格很贵,或者非常有名气,或者是进口的药物,但对所要治疗的疾病疗效不佳,这也不能算是“好药”,起码对这位病人来讲不算是“好药”。

把疾病尽快地、彻底地治愈,这是临床用药最根本的目的。任何时候,脱离了这一目的而随意用药,都是不应该的,也必定会造成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可能包括:药不对症,会延误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导致更大的损害。

在治疗某种疾病时,不考虑病情的实际需要而过于频繁地更换药物种类,这也是很不好的做法,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而且有些药物成分之间还可能因为相互作用而使副作用增加;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同样不对。药物的剂量规定,建立在严格的毒性试验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可以这样理解,越是有严格剂量规定的药物,其有效成分的毒性也就大一些,也就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否则会引起药物中毒,对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要准确而科学地理解“好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能以不科学的认识来看待药物的好与不好,生病需要用药时,还是要接受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这样,才可能达到治疗病的目的,也可以避免用药不当、用药失误给身体和健康造成的危害。

3.父母的偏爱

目前,在给药的途径中有很多误会。如:人们现在不喜欢口服给药,也不喜欢肌肉注射,而喜欢静脉给药。孩子一发烧,家长就要求医生给输液、吊瓶,认为这样效果好。殊不知,静脉给药所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副作用,比口服给药要大得多,严重得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就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因此,在给药的方法上应该提倡:能口服的就不打针、不输液。然而,像这种给药的不合理性,就连一些医务人员也认识不清。

当然,口服给药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过去宣传“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这个观点就变了。有些“良药”味道太苦,孩子还没有吃进去就吐得满身。因此,现在许多儿童用药开始重视口感,如香蕉味的、橘子味的药都有;过去给孩子喂药是捏着鼻子往下灌。当初我们在学校里还学过一套灌药的办法,就是让勺子不离开嘴角,一旦吐出来了再灌进去。现在,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强迫性的喂药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家长还是比较发怵给孩子喂药,几乎没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喂药前自己不尝药的。

4.给孩子用药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注意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

小儿的特点第一是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一般都比成人要快,所以小儿需要的药量就与成人大不一样。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医生让7.5毫升分3次吃。家长回家一看药品说明书上写的是2~5岁吃5毫升,一天吃两次。为什么两个说法不一样?又回来找医生。所以,建议医生在看病时要多说两句,告诉家长:说明书上是按年龄组分段的,而我们是按体重分的;说明书上说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用药量,而医生要根据孩子的病情、胖瘦、营养状况等情况给药。这样给药的量会有一些差别。

一般来说,小儿时期身体内的体液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水盐转换率快,极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比如:成人的体液占60%,其中2/3为细胞内液,1/3为细胞外液;而新生儿的体液就占70%。所以,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代谢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这些问题在用药时都要慎重考虑。

小儿的各个器官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年龄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新生儿,1岁以内,3岁以内,学龄前,小学年龄组,中学年龄组,一直到18岁。最近,国外延长到20岁。其中,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其用药特点与任何年龄组不同。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器官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肝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皆不完善,大概到8岁时才初具规模,但是其功能还不够。因此,8岁以前身体各器官、组织是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些情况,决定了小儿用药的特点。科学用药,就一定要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另外,儿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中毒的几率比成人高。儿童用药当中的不良反应,也应是儿科医生和父母在给药过程中就要想到、注意到的问题。任何药物过了量都是毒。另外,儿童对待吃药的服从,比如能不能把该服用的剂量都吃进去,是空腹服还是饭后服等,都会影响服药的效果,也是在用药时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比成人相对多的营养素和维生素,小儿消化系统又极其娇嫩,易患腹泻等病,故极易发生营养紊乱性疾病;这些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也影响小儿对药物代谢的耐受性。

新生儿是抗菌药物应用时的一个特殊阶段,特别是未成熟儿,由于肝肾功能、各器官系统功能均低下,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药物中毒,而且,还可能干扰体内各种代谢活动,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用药时更要慎重再慎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