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大小便工作是人类文明之一,所以孩子必须接受。婴儿绝不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而等待。在最初的几个月,婴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这些肌肉一由自主神经控制,一由交感神经控制。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大便。大多数的婴儿长到1~2岁这段年龄时,便可以接受训练。在许多情形下,父亲的在场只是表示自己支持并了解孩子。父亲只要对孩子的各种努力表示嘉许,孩子对自己自然产生信心。

五、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很多父亲认为,孩子大小便的训练工作是母亲的事,实际上它不全是母亲的工作,父亲也应该加以协助。孩子大小便的训练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以前孩子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大人,大小便的训练可以说是他接触的第一件要依靠自己来完成的工作。因为大小便工作是人类文明之一,所以孩子必须接受。这件事告诉了孩子,他不能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做世界要他做的事情。假如这件训练工作顺利,他将来在面临其他个人与社会冲突的局面时,也会轻易地应付下来。孩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及做法,父亲当然应该关心。很多儿童心理学家都认为,假如父亲在大小便训练上协助孩子,那么,他在其他方面也更会协助孩子。

大小便训练也是孩子的本能与父母的要求最先发生冲突的地方。婴儿绝不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而等待。饿了他就要吃,有大小便就要解,绝不等待。训练大小便的时候,孩子多半不懂道理,此时,你必须注意以下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他膀胱的作用已经发展得差不多,可以控制;第二,他心中有此动机。既然他不懂道理,你就无法跟他说道理,所以,要想别的办法来引起他的动机。

假如父母强迫训练孩子大小便,当然也会成功,但孩子一定会反抗。其所引起的心理问题甚多,可谓功不抵过。

1.让婴儿模仿

专家们发现,在较为原始的社会里,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比我们文明人早。其主要原因是孩子能看到大人如何大小便,然后就可以模仿着处理自己的大小便。在没有厕所和马桶的社会里,孩子可以随时看到大人的动作。而在文明社会里,人们上厕所要关上门,孩子根本看不到什么,所以,模仿起来当然困难,这一点应予注意。

2.何时开始训练?

在最初的几个月,婴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这些肌肉一由自主神经控制,一由交感神经控制。人们能够控制的是交感神经。当孩子渐渐长大,他逐渐能控制自己的交感神经。这时候父母应该教他如何控制自己的肌肉。首先建立起他的信心,他便可试着接受训练。

父母训练孩子大小便的方法是爱与引导。孩子很容易辨别出父母的夸奖与不快。父母表现不快的方法是不夸奖孩子,千万不要对他表现自己的憎恨或加以惩罚。

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大便。大多数的婴儿长到1~2岁这段年龄时,便可以接受训练。第一件事是饭后观察孩子,从他的行动及表情中你便可以找出一些征象。他可能拉着你的手往厕所走,也可能站着的姿势特别,或脸上有种特别的表情。他也可能发出大便用力时的声音,当你经常注意这些征象时,你便可以开始训练他。

当他的这些表情刚开始,你就不慌不忙地带他到厕所里,把他放到马桶上。你要陪他,不可离开房间。等他5~6分钟的时间,假如他不解,你就不必多等。

你一定要沉着,不要像赶火车一样拉着他急急忙忙地往厕所里跑,这样匆忙会吓坏孩子,他就算有大便也解不出了。

3.训练大小便的原则

不要过早训练孩子。虽然孩子在1岁以前便可以控制大便,专家们仍不鼓励在孩子太小时开始训练。假如在他7~8个月大时赶他上厕所,他会对此事产生反感,反而难以训练了。假如把他放在马桶上时他大哭大叫,这可能是因为他不习惯马桶,你要暂时停止,过一两周再开始。

不要把你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作比较。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同,大小便的训练时间也各异。不要认为早期训练好孩子大小便的父母就是能力强的父母。

不要威胁孩子,这种做法不但对大小便的训练毫无补益,而且会引起他的反抗。对父子(女)双方都没有好处。不要让孩子感到因为他不会大小便你就不爱他。

训练孩子时不要表现出你的紧张与急切。否则,你的急切表情会影响孩子。

不要在孩子坐在马桶上的时候离开房间,孩子会从马桶上跌下来。万一他跌下来,很可能好几周都不敢再坐马桶。

孩子坐在马桶上时不要冲马桶,水声会让孩子害怕,他害怕自己会被水冲下去。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大小便训练中了解孩子的心理。2~3岁的孩子多半都盼望快长大,他最喜欢的事情是与家人在一起,共同参加家庭活动。假如你告诉他,如果他能控制大小便,他便能和全家人一起去动物园,他就很可能听你的话,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大小便训练可以为父子(女)之间的教学关系铺路。假如在训练孩子大小便时父子(女)之间感情用事,彼此不协调,将来在教孩子做其他事时,也会发生困难。假如父亲训练孩子大小便失败,父亲不要以此自责,也不要认为这对孩子有害。在许多情形下,父亲的在场只是表示自己支持并了解孩子。当孩子在学习上失败时,父亲应尽量平静,不要动感情。父亲只要对孩子的各种努力表示嘉许,孩子对自己自然产生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