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及早发展婴幼儿的语言
1.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据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由母狼养育的女孩儿。其中一个约为8岁,起名为卡玛拉;另一个约为1岁半,起名为雅玛拉。她们用四肢爬行,牙齿尖锐,喜食生肉,用鼻子嗅食物。晚间活动,白天蜷曲着睡在地上,不会说话。她们被发现后,在一所慈善机构中接受治疗和教育。雅玛拉于1年内死亡,卡玛拉活到18岁。在此期间,卡玛拉学会了直立行走、穿衣服,甚至学会了简单的词汇,但没有获得正常人所拥有的语言能力。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过三十多个这样的野生儿童,对他们施以语言训练的结果与卡玛拉是类似的,但他们都未能学会或恢复语言能力。
为什么这些野生儿童回到人群中间后,有专门的人对他们进行训练,也没有获得人类应有的语言能力呢?其原因是他们从小生活在野兽的环境中,身体、心理受到极大损害,大脑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再加上从小就失去正常的语言环境,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像卡玛拉这样的野生儿即使后来回到人类中,也不能发展正常的语言能力。
卡玛拉的故事是极个别的,但它说明了儿童语言环境和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言语能力主要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而口头言语能力的发展又直接影响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能力的发展。因此,父母要了解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抓住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注意多与孩子讲话,发展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孩子出生后,父母就要有意识地与他讲话,父母亲切的话语对婴儿来说既是一种心理安慰,又是一种语言刺激,不能认为孩子听不懂就不与他讲话。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就能“听懂”一些词,1岁至1岁半理解能力猛增,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机,多与孩子讲话,发展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可由近及远地介绍孩子身边经常接触的人物、事物的名称,指示他们做些简单的事,提出一些具体的又能做到的事。与孩子讲话时要声情并茂,充满感情,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对言语的理解能力。
注意对幼儿发音的指导。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发音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儿童3~4岁期间是语音能力形成的敏感期,4岁时就基本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但是幼儿的发音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大脑对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还较差,所以,幼儿对某些音还发不准。如学习汉语的幼儿对声母中的zh、ch、sh、z、c、s等辅音容易搞混,以至于把“老师”说成“老西”,“柿子”说成“戏己”等等。对此,家长要及时纠正,不能讥笑或模仿。家长对孩子讲话时也要注意发音准确、清晰,用标准语言讲话,防止方言或乡音的产生。对发音不准确的孩子也可采取绕口令等方式加以矫正。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口语表达是从掌握词汇开始的。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话,最初掌握的词汇很少,主要是一些日常接触的事物的名词,2岁以前说话的积极性还不高。但3岁以后,儿童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词汇量猛增。据统计,3岁幼儿能掌握1000~1100个单词,4岁时达到1600~2000个,5岁增至2200~3000个,6岁则达到3000~4000个。在幼儿阶段,父母要注意扩大孩子的词汇范围。通过教孩子认识物体,如动植物、建筑物、天体知识、地理名称、家具、人称等扩展名词;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游戏、讲故事、朗诵儿歌等扩展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词汇积累多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发展起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去说,家长可以用对话的方式,要求孩子复述故事、描述事件、表达要求等方式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总之,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时机加强孩子的语言训练,为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2.父母要做孩子学习语言的楷模
3~4岁以前的孩子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往往不能连贯地按一定逻辑顺序进行,而是想到哪说到哪,内容断续,有时还伴有手势、表情等。这种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情境、审视手势、表情才能“听”懂的语言叫“情境性语言”。
3~4岁的孩子说出的语言中,绝大多数是“情境性语言”,父母需要根据孩子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动作及当时的情境去判断孩子所表达的意思。这是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所掌握的词汇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高。“情境性语言”虽然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它在孩子的直接交际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情境性语言”能否充分发展,直接影响孩子连贯性语言的发展。
父母要发展孩子的“情境性语言”,就应当做孩子学习语言的楷模。
让孩子尽量把话说完。孩子由于表达能力还比较差,在表达意思时往往伴随着面部表情和手势。这个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地把话说完,不能根据孩子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去判断,而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打断他。如孩子张嘴,并发出“啊啊”的声音,大人就忙不迭地给孩子拿他爱吃的东西;孩子用手指向玩具,只消说“给我”,父母就立即去取。如果孩子经常用表情和动作代替语言,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造成智力和情感的落后。因此,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尽量把话说完。
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父母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时,对孩子的一些手势、表情和简单的“啊啊”声要装着不懂,促使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当孩子用手指着玩具或食品,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你时,你这时别忙着给取东西,而是装糊涂,问他要什么,或对他说:“你若是不说清楚,妈妈就不拿给你。”用这种方法对那些“懒得说话”的孩子进行训练,既能帮助孩子充分掌握“情境性语言”,又能激发他主动的语言表达积极性。
也可以用谈话法、复述故事法促进孩子“情境性语言”的发展。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父母要主动问一问孩子,你今天都做什么啦,在幼儿园乖不乖,让孩子叙述一下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说话,调动孩子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另外,父母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语言应该浅显、生动、简洁、逻辑性强,使孩子有模仿的对象。
3.给孩子讲故事与让孩子讲故事
幼儿大都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故事内容,他们百听不厌,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给孩子讲故事的妙处很多,家长要把讲故事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手段,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为幼儿讲故事的妙处之一是能使孩子情绪平静。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可随手拿一本儿童画册或故事书给他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转移一下注意力,可能使孩子破涕为笑;当孩子晚上不能按时入睡时,也可以为他讲上几则小故事,宝宝便会安然入睡。
妙处之二是讲故事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故事中的语言流畅、生动、形象,为孩子讲故事也是教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孩子通过听故事、复述故事可以锻炼发育、表达能力。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另外,幼儿的故事中充满了想像,其内容又生动、形象,幼儿在听大人讲故事时头脑中会再现故事的内容、情节,这可以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听故事时会聚精会神、情绪稳定,注意的能力和品质也会提高。儿童通过听故事还可以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等,扩大知识领域。
妙处之三是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现代父母每天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父母要争取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陪伴他们。做父母的每天如果能为孩子讲上l~2个或更多一点的故事,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妙处之四是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能对其进行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故事。如枟麦穗的故事枠能教育孩子从小爱劳动;枟小黄莺唱歌枠能鼓励孩子在集体场合大胆发言和唱歌,这对改变孩子胆小、害羞的心理是很合适的;枟小猫钓鱼枠能使孩子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枟龟兔赛跑枠能使孩子戒骄戒躁……
讲故事时也要注意方法。在故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有“三想”,即幻想、理想和思想。故事中的幻想成分不但能满足孩子的喜好,更能激发他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力;故事中要渗透一些理想,通过故事使幼儿放远眼光、开阔视野、扩大胸襟,促进幼儿的发展;故事要有思想性,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在讲故事的方法上,家长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在讲述方法上,一般来说,诵读法比较好。诵读可丰富孩子的语汇,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规范。经验表明,经常接受“诵读”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强,在诵读时,要注意为孩子解释一些难理解的词汇,要善于提问,引导孩子分析故事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4.“家庭朗读”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好办法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小的时候,她的父母经常给她读书,布什夫人从中获益匪浅。后来她也给膝下未上学的儿女、孙儿们进行朗读。布什夫人还把她的经验介绍给别人。有一位布朗夫人,她的儿子汉森先天弱智,布什夫人建议布朗夫人为孩子朗读,布朗夫人采纳了这个建议,经常给儿子朗读故事、诗歌。当汉森上幼儿园时,已经可以自己朗读了,快上小学时,其他孩子才赶上他的阅读水平。
父母在家中给孩子朗读,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印象。美国一些教育家对刚被送进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比没有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高出许多。孩子听家长读书的获益不仅仅是学习技巧,读书还使全家人欢聚一堂,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馨。
“家庭朗读”怎样进行呢?根据布什夫人的经验,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宜早不宜迟。给孩子读书的年龄越早越好。孩子从小受到读书的熏陶,会对读书、书籍感兴趣。
养成朗读的习惯。早些年,布什夫人常在孩子们睡前读书给他们听。母子几人一起读着心爱的书,度过了无数难忘的夜晚。布什家的孩子们渐渐迷上了这个特殊时间,晚上读的书很快就耳熟能详。家长在什么时间给孩子读书无关紧要,但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里至少读上15分钟,孩子会有很大的收获。
全家都来参加。父母给孩子朗读,是孩子最高兴的事。但现代家庭中,父母双方一般都要外出工作,很难按时给孩子读书。这个工作也可由爷爷、奶奶或保姆来代替。
选择好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及儿童感兴趣的多种书籍。有些教育专家还建议: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报纸、杂志、街牌名,甚至食品盒背后的说明。这样就向孩子展示了各方面生活文字的重要性。孩子还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同一个故事,反复阅读能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有助于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
进行活泼的文字游戏。布什夫人在给儿孙们读书时,自己总是首先进入情节。在一个重点语句中间,她空读一个字,让孩子填充。等孩子们尽情发挥了各自的想像力之后,她再把全句读出,解释疑难之处。这种活泼的文字游戏,既能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又能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活跃读书气氛,激发读书兴趣。布什夫人在给孩子们读一本新书前,总是让他们先仔细看一下封面,问问他们都看到了什么,猜猜书中的内容会是什么,读书时把有趣的插图和文字指给孩子们看;全书读完后,再问问孩子们最喜欢书中的哪些部分,为什么喜欢等。这种积极的读书方法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孩子喜欢听故事、童话、儿歌,家长不妨学一学布什夫人的经验,“家庭朗读”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5.矫正不良的发音习惯,预防和治疗口吃
“妈—妈”、“这、这……这是什么?”“唔,那个……那个……”这种方式的语言表达,就是我们俗称的“结巴”,即口吃。这是一种语病,主要表现为说话不流利,重复字音,特别是第一个字重复较多,字音延长,语流中断或反复说一句转接口语词而不见连贯的话。口吃是小儿比较常见的语言障碍,多发生在2~5岁阶段。
儿童口吃产生的原因很多,与遗传方面的因素有关,也与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语言器官功能障碍有关。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口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孩子小时受惊吓、被严厉斥责或惩罚、家庭失和、环境突变、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致使压力过大等,还有的是小孩子模仿口吃患者而形成的。由于口吃影响到正常地与人交往,所以,口吃的孩子常遭人嘲笑而变得自卑、孤独,易激动和焦虑。口吃也影响孩子的学习,造成学习困难。因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口吃并予以纠正。
矫正口吃的办法应是消除引起口吃的病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可带孩子检查一下是否是由病理因素引起的,如语言器官闭塞、声带不正常或癫痫病等,根据病情作出处理,如果不是病理因素引起的,那就要致力于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不要过分注意或议论孩子的口吃。有些家长在孩子要说话时就以忧虑不安的目光盯着孩子,生怕孩子言语结巴。而这种态度与情绪往往会传染给孩子,使孩子以同样的紧张心情感受到压力,在说话时更口吃了。还有的家长当面训斥孩子,打断孩子讲话,要求孩子立即纠正等。这些方式、方法更不利于孩子口吃的矫正。要多给孩子温暖和关怀,不要对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在纠正孩子口吃的过程中,可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口吃的特点是一遇紧张情境便结巴,家长应始终对孩子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即使孩子语音出现不流畅,也不要斥责、打断,让孩子把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另外,家长也要了解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3岁左右正是孩子说话的起步阶段,语词缺乏,不会组织,表达上容易出现混乱,出现“啊”、“嗯”、“这个”、“后来”等声音和重复现象,这些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治自愈。因此,家长不能轻易下结论,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语言障碍。
让孩子多接触他人,创造与人言语交流的机会。一般来说,孩子并不是在所有的环境中或面对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口吃,他们往往在陌生的地方,面对生人或当众讲话时口吃表现得较为严重和突出,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家人面前大胆讲话,然后引导孩子敢和来家做客的外人讲话,进一步引导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讲话。在孩子说话结巴时也不要与外人当面议论、嘲笑、模仿孩子,否则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更不利于矫正口吃。
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矫正孩子的口吃。矫正口吃的方法很多,例如,成人示范,念出正确的发音,让孩子逐句逐字模仿;由易至难地训练,成人可先要求孩子讲短语,如果孩子能顺利说出,就给予鼓励。进而要求他讲出完整的句子,逐渐提高难度。此外,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念短诗、儿歌、绕口令、复述故事等方式训练语言的流畅性。一般来说,经过训练,大部分孩子的口吃都能治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