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拖到哪里。
——犹太教子智慧
犹太人认为,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怀着感激的心情去学习,感恩成为他学习的动力,因而他的心里充满了爱和温暖,自己也变得人见人爱。对于正在成长路上的孩子来说,他需要一颗感恩的心,父母不要让孩子认为什么都是别人应该做的,而是教育孩子理解父母或理解他人,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父母,对待他人。这时候,父母就犹如孩子的一面镜子,自身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
讲给孩子的家教故事
有一次,当林德和一个朋友在散步的时候,她看见了一个老妇人正摇摇晃晃地走进了一所救济院的大门。看着老妇人蹒跚的脚步,她的同情心突然之间被激发了,她想帮助这个老妇人。于是,她也走进了那扇大门,并假装要在那里休息一会儿。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林德与老妇人开始闲聊起来,那位老妇人随即和她谈起了自己所仰慕的詹妮·林德,老妇人说:“我已经在世上活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了,在我死之前,我没有别的想法,我特别想听听詹妮·林德的歌声。”詹妮问道:“那会让你感到快乐吗?”老妇人面带微笑:“是啊,但像我这样的穷人是没有办法去音乐厅的,也许,我永远听不到她的歌声了。”詹妮安慰说:“请别那么肯定,请坐,我的朋友,听我唱一首吧!”优美的歌声响了起来,詹妮·林德带着一种真诚的喜悦演唱了自己最拿手的一首歌曲。老妇人听了非常高兴,接着又有一点儿困惑,因为年轻的女孩竟然对她说:“现在,你已经听过詹妮·林德的歌声了。”
如果一个孩子连最起码的感恩都不懂,你会指望他去爱谁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宠爱中长大,他一个人集中了家人的所有关爱。这时候,如果父母不教导孩子学会感恩,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心里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观点:自己接受多少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表现出缺乏爱心,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多方面的,作为家庭教育的施行者也有一定的责任,现在的父母过多地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养成,孩子就会因为纵容而变得越来越任性。
犹太人十分懂得感恩,他们的父母从小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1.凡事不能包办代替
犹太人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事情,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一旦父母对孩子保护太多,干预孩子太多,为孩子打理了一切事务,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甚至认为父母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时间长了,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了。所以,对于孩子父母不要事事包办代替,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学会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一方面锻炼了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又教导孩子学会感恩。
2.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
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就要坚决地拒绝,并告诉孩子哪里不合理,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就懂得了珍惜,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有的父母给孩子提供很丰富的物质条件,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这些,并不懂得珍惜。
3.父母的榜样作用很重要
犹太人认为,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父母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要表现出尊敬和孝顺,感谢父辈的养育之恩。家里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要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比较远,还要经常打电话。这时候,不仅仅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有爱,对长辈同样有爱,也经常告诉孩子,要关心和孝顺长辈,孩子虽然还小,但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感恩的种子。
4.不要向孩子吐露自己的苦恼
许多父母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这从表面上看是希望通过诉苦的方式来强化父母付出比较多,其实恰恰相反,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要偿还”,这种教育方法下的孩子只会用“形式对形式”来感恩。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适当地谈论自己的苦恼,而不是过多地谈论,否则就会使“感恩”变了味道。
家教启示
犹太人认为,爱心的力量是最伟大的,爱心的力量又是最神奇的,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谁拥有并付出了它,谁将会拥有一个最美的世界。爱心需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刻关怀着我们身边的人,那样我们将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赞美,而这种赞美则是由爱心所带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