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观向上的态度

乐观向上的态度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可以想见,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这样孩子在体验到被父母鼓励的幸福感的同时,也产生了乐观向上的态度。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相反。但来自哥伦比亚的学者们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乐观主义教育,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孩子积极乐观呢?

1、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环境

乐观建立在一定的安全感之上。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见,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而稳定的家庭、深厚的爱,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让孩子拥有乐观的情绪。

2、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从小无感情体验和感情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对他人施以爱和同情,他们将生长成冷漠无情的性格,很少体验快乐,难以与人相处,当然也就不会具有乐观精神。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坚定支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可以信赖,人生充满机会。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现艰难、失望的境遇,他们仍然能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真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会损害孩子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以及对你的信任。你不妨换一种口气说:“没有关系,以后多注意点。”

3、对孩子说“你能做好”

乐观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驾驭生活,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够摆脱人生中的痛苦。作为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并且清楚自己的孩子要怎样做才能达到那个目标,最后,对孩子迈向目标的每一个细微的进展,都给予鼓励和赞扬。

4、要学会欣赏孩子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与欣赏。”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因此,在孩子有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都要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孩子,你真棒!这样孩子在体验到被父母鼓励的幸福感的同时,也产生了乐观向上的态度。

5、父母要保持乐观情绪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每个家长在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困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在面对困境、挫折时保持自信、乐观,奋发向上,孩子也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如果父母整天抱怨,表现很悲观,孩子自然不会觉得快乐。在生活中,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常说些积极乐观的话,比如孩子抱怨说:“我太笨了,连足球都踢不好。”这时父母最好说:“你刚刚练习,踢到这个程度已不错了,以后经过努力,你一定会成为足球健将的。”如果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孩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机率就会相当大。

6、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7、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父母由于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8、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悲伤时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相同,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表现他的伤悲。孩子在哭泣时,父母千万不能要求孩子憋住,甚至可以不要去劝阻,因为一个人尽情哭过之后,感情可重新恢复平衡。当孩子痛打“娃娃”或砸玩具时,父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而是设法通过言语或行动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孩子得到父母的暗示,自然会停止“暴力”,如果孩子仍不愿与父母交谈,希望单独思考,那么父母也就不要在一旁唠唠叨叨。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9、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10、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开始时,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紧接着,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孩子主动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

11、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去邻居家串门,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去同学家、邻居家玩等。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其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中获得乐趣,对转变孩子孤僻,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大有好处的。

12、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跟亲戚朋友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13、不向孩子宣泄“垃圾情绪”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

有的父母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便对孩子发“无名火”。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于是只好全盘否定自己。长久下去容易让孩子自责、退缩,并蔓延为隐约却牢固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因此,父母在遭遇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对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至关重要。

14、带孩子“走出去”

除先天性格因素外,开朗源自于广阔的见识与广泛的交流。有许多父母每到周末就把孩子关在屋里做作业,或者参加各种学习班,似乎是“为了孩子的长远考虑”。另外,许多父母也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甚至他对来到家里的孩子的小朋友冷淡、不欢迎,还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或夏令营等活动。一个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都没有“走出去”、朋友很少的孩子,往往会自我封闭,养成孤独、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多亲近自然,多与小朋友甚至可靠的成年朋友交往。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漫漫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如集邮、拼图,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15、告诉孩子事物的另一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罗斯福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语和烦恼作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父母应当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事物,看起来有害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有益的。

16、帮助孩子面对缺陷与挫折

有一个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王位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到远处的小镇上,随便购买一件东西。而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中午,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国王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钱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为什么兴高采烈,小儿子说他用钱币买了一笔无形的财富,足以让他受益一辈子,这个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衣袋之前,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有没有洞。

同样是丢失金币,悲观者用它换来了烦恼,乐观者却用它买来了教训。生活和学习中,总免不了有一些失败与挫折,作为家长,如果只是一味批评,让孩子陷入沮丧的泥淖里,久而久之,则会产生自卑、颓废甚至自暴自弃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挫折和失败,应当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让孩子逐渐明白“挫折也是一种财富”,培养、坚强乐观的心态。

17、从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快乐

一个外国大提琴家童年时的某一天,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道:“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他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这个七岁的孩子懂得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家长要引导孩从技能的获得、知识的增长、友情的加深甚至四季的变幻中找寻快乐,发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

18、不要总拿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比较

许多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一点——拿别的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说“你看人家隔壁的兵兵,现在已经记住500个单词了”、“你看人家×××每天晚上学习到几点钟”。殊不知经常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不仅不会激发孩子的动力,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有一位中学生在屡屡被父母要求一同院的另一个孩子为榜样时,终于爆发了:“妈妈,他再优秀,他不养你,我再失败,你老了我会养你!”就如同丈夫不愿意妻子和其他男人比较一样,做父母的也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应该避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

19、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

你是否因为您的孩子没有显示出超人的天赋而暗中失望?你是否因为你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漂亮而感到脸上无光?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的。很多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他们,但是很少有孩子认为他们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相信父母可以为他献出生命,但同时也认为父母并不拿他们当回事儿。著名教育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同时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华盛顿曾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里产生与造成的。”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用乐观的态度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吧!

20、尽情宣泄情绪

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在感觉非常安全并被人无条件接受的时候,才会更加快乐和自信。所以,当孩子想倾诉问题时,父母一定不要做出好坏的判断,只要让他感觉到你在倾听和重视就可以了。譬如,孩子从幼儿园一回到家,就向妈妈抱怨幼儿园有个总爱嘲笑他的女孩。如果妈妈回答:“不要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样可不好。”孩子听后,或许会平静下来,但是副作用是不好的情绪被压抑在孩子的心里。如果妈妈换个说法:“哦,看来她那样做确实让你感到不高兴了。”孩子听后会感到爸爸妈妈理解他,他也就更容易消除怨气,感到快乐。如果他为此还哭鼻子的话,妈妈最好不必说什么,而是把她搂在怀里。

21、允许孩子犯错

父母都希望孩子少受挫折,所以在生活中都会不自觉地帮他清除障碍,但是等到孩子长大后,碰到的问题越来越棘手,难道父母还有能力帮他解决吗?所以,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从小让孩子具备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前提是要允许孩子犯错,让他明白错在哪里,并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能力。然而,现实中的孩子抗挫能力普遍较弱,很难做到承认错误。事实上,只有在失败后学会及时调整前进方向,才能得到快乐生活的重要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实践。

22、减去额外压力

在如今这样紧张、快节奏的大环境里,父母都希望孩子也能高效率地度过每一天,譬如孩子上午10点学钢琴,下午2点练书法,4点还得学英语……像这样的安排,孩子怎么会感觉快乐呢?其实,对孩子而言,童年的美好正是因为能够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吗?无数心理学研究报告都表明,那些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甚至达到忘我境界的成年人,就能过上更加平静和满足的生活。所以,父母还是把追在孩子屁股后的那个计时器扔掉!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但是快乐毕竟不是一件可以轻松买来或是随意送出的礼物,而是需要时间来培养和树立的生活态度。

23、教孩子会说三句话

怎样让孩子更快乐、更善良、更热情?要教孩子会说三句话:第一句“太好了!”;第二句“我能行!”;第三句“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你”。

“太好了”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品质,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避免焦躁、埋怨情绪产生,让孩子健康成长。而这种心态的培植并非单靠孩子说这句话就能行的,需要老师、家长潜移默化的熏陶。

“我能行!”旨在鼓励孩子的自信。自信同样不是一种轻易的表态,是发自内心的肯定的把握,它也是需要家长在让孩子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培植。

“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你!”这是孩子长大后,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的心理基础。同样,为了让孩子说这句话,必须从小在家里灌输助人为乐的思想;家长热心对待同事、朋友、邻居,为孩子放好样子,使孩子自然而然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