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凊省定孝父母

温凊省定孝父母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门要告诉父母,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弟子规》给我们以启示。这是“养父母之心”。或者有人说,我一定得像黄香这样做才算是孝敬父母吗?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几乎是不用铺被子了,古时的“温凊省定”自然不必一定要做的。养父母之心的前提就是要安父母之心,而“晨省昏定”则是最佳途径之一。任何一点变动都会让父母为之牵肠挂肚。《弟子规》告诉大家,要“居有常,业无变”。

第4讲 温凊省定孝父母 早告反面心贴心

一、原文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二、重点词语释义

①凊,读qìnɡ,凉。②省,读xǐnɡ,探视、问候。③定,这里指伺候父母睡好。④告:就是禀告的意思。

三、译文讲解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出门要告诉父母,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四、阅读延伸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孩子叫黄香,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身体又不好,所以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太冷,晚上他就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弄暖和了,才叫父亲上床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他就先拿着扇子把床扇凉,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可以看出,黄香处处都在留心父亲的需要,不仅只做到“冬温夏凊”,父亲的整个生活起居他都会尽心尽力去照料的。九岁的孩子能尽这样的孝心,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很感动,到了黄香可以当官的年龄,官员就举他为“孝廉”,后来他当官当到了尚书。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对父母的那颗感恩的心却是永不会改变。如何去尽我们作子女的这份孝心呢?《弟子规》给我们以启示。

这一讲主要是说父母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我们都应该去关怀。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和照顾他们。同学们,父母有个好身体,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让父母享受我们带给他们的幸福啊。父母给我们的太多,我们能为父母做得又太少。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也无济于事。所以父母生前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心。当然我们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是用不着为父母温被子的,但是我们却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顺。

对于父母,我们外要养其身,内要养其心。让父母心里面快乐、自在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有个前提的,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们安心、放心。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透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论语》中说,君子要有“九思”,其中前两个就是“视思明”“听思聪”,要能从他们的言语当中,听出他们心里的需求。比方说,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把成绩拿回家之后,父母可能没有批评你什么,而且还安慰你,这时你就应该从他们的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你的殷切期望,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这是“养父母之心”。再要说的就是“养父母之志”,“志”是心愿的意思。《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这是孝的开始。所以说,为了求一时的与众不同,或是张扬个性而去染发、整容、上网包宿、歌厅酒吧狂吃狂喝狂跳都是对不起父母与自己的行为。还有几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儿女除了要供养父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弘扬父母之志,能够为社会去担当责任,做一些有用的事。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谁?是父母,还有老师。父母和老师培养了我们,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奉献更多的力量,所以当我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培养我们的人会比我们更快乐、更欣慰。

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又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呢?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也想为父母做点什么,可是他们不给我机会啊!或者有人说,我一定得像黄香这样做才算是孝敬父母吗?其实啊,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学到的不只是“冬温夏凊”,更重要的是体会黄香的存心。存心是他的本质,“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时代不同,生活的质量有别,但孝敬父母的传统是不会改变的。

要想做好“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仅仅做到“冬温夏凊”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我们每天都应该向父母问好,并且要时常关心他们的健康。现在我们每天的工作或者学习都很繁忙,但是在繁忙之余可以给父母多打几个电话或者是发个短信问候他们,他们会感到很安慰。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几乎是不用铺被子了,古时的“温凊省定”自然不必一定要做的。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说过,要养父母之心,让他们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养父母之心的前提就是要安父母之心,而“晨省昏定”则是最佳途径之一。很多同学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不愿与父母交流。有的同学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转身就走,父母问一下去向,他很可能就甩出一句:“别管了,我都这么大人了,还能丢啊!”想想这样做怎么能安父母之心呢,更别说养父母之心了。我们为人子女,一天才念父母两次就觉得不耐烦了。古语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对我们的此恩此情岂是我们做到“晨省昏定”就可以回报的?正如《劝孝歌》中所言,“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啊!

出门的时候要跟父母讲清我们要去哪里,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说声“回来了”。这样才能安父母之心,免除父母为我们担忧。于丹在《〈论语〉心得》这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所以,无论你在外面受到什么委屈,回到家也不能把父母作为你的情绪垃圾桶,肆意发泄。你可以换种方式,把你的感受与父母交流一下。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健在,最好是不远游,即使一定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知道,少点担心。

有一个小朋友出去和同学玩,玩完后直接又去了同学的家里,但是并没有告知父母去谁的家了。当家长发现孩子出去很久还没有回来,便很着急,寻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得急直要报警,后来还是妈妈聪明,想自己的孩子是和同学一起出去的还是去同学家找一找吧,这时已经是快晚上九点了,当母亲找到同学家时,发现孩子正在同学家呢,这时母亲长叹了一口气,便把孩子带回了家。这位母亲没有痛打只是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险性:如果把父母吓病了,或者是着急找孩子而被车撞到,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你将是终生的遗憾。这样一说,孩子很受教育,日后一定会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

我们除了在家里要“出必告,反必面”,在学校里,也要做到这一点,这才能让老师放心,让所有关心你的人不为你担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生活也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比如学业、工作等等。任何一点变动都会让父母为之牵肠挂肚。《弟子规》告诉大家,要“居有常,业无变”。

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有没有做到“居有常”呢?常常是礼拜天放假了,就开始放纵自己,有的同学看电视看到半夜,有的同学上网上一个通宵,白天去补一补那没睡的觉,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怎么能让父母放心呢。我们要清楚,一个人的坏习惯一养成就很难戒掉,所谓“玩物丧志”啊。更何况现在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志向,完完全全沉溺在玩乐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孩子因沉迷网络而辍学,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让父母少为我们操点心。

我们要立定一个志向,选择了的事业,只要是正确的,我们终身不改,决定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现代的人心态都很浮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人老跳槽,找到一份工作,没做两天就换掉,一年恐怕换上好几次,这样做心怎么能安定?他怎么能够掌握扎实的学问?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最后只能是碌碌无为,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掉。

选择职业、事业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职业,能够一生不改变,那就能做出突出的成绩,能为社会、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事实证明,很多人取得成就,是因为陶醉于他所做的事情。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在坚持中等待,在等待中坚持。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离成功就不远了!

五、联系实际

建议同学们回家做一些事情让父母感到高兴,并为有这样一个孩子而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