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尊长前面声要低 近趋退迟身现礼
一、原文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①。近必趋②,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二、重点词语释义
①非宜:不适当。②趋:走路快。“趋”:向前走的意思,这里指微弯着腰、略低着头往前走。
三、译文讲解
在长辈前讲话,声音要低,如果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去见长辈的时候,要快步上前,告退时要放慢步子;长辈问你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四、阅读延伸
孟尝君田文,出生时就不讨父亲田婴喜欢,因为他出生在五月初五,当时的迷信说法是:他将会长得高过大门,会克父母,因而决不能养活他。田文五岁那年,他恳求母亲带他去见父亲。见了父亲,田文走上前磕了头,然后说:“父亲,人是活的,门是死的,孩儿将来如果长得高过家里的大门,只要将大门改高一尺不就行了吗?”父亲大喜过望,他一把抱起了田文。机智的田文用自己对父亲由衷的尊重,获得了父亲的谅解。后来田文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影响的人物。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这是说对长辈说话声音要轻柔、清晰。现在有很多人不注重这个礼节,对长辈说话非但不用敬语,还拔着嗓门。有的学生问老师问题,也是大声喊叫“我有问题”!虽说他是想得到老师的解答,但你得考虑老师的话是否讲完,不可急于一时。否则是不礼貌的行为!对长辈说话声音要轻柔,其实这是对长辈的一种敬意。“低不闻,却非宜”,这是说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根据你对长辈的了解,知道长辈能够接受多大的音量,你就用多大的音量说话。
平常我们与人交往都要注意声音柔和适中,在领导及长者面前更应该注意自己说话的声调、语气。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是作为小辈,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态度要恭顺些,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舒缓,切不可高声吵闹、大声喧哗、嘻嘻哈哈地净说些浮躁的话、没用的话。
“近必趋”是上前跟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快些到长辈的跟前。“趋”还有一层含意,就是微弯着腰、略低着头往前走,这样靠近长辈。“退必迟”,和长辈告辞的时候,动作节奏要缓慢。这个缓慢的用意是:不让长辈觉得是不愿意听他的说教,你自己也不能有嫌烦的想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谚语。另外和长辈告辞时,一般来讲前两步是面对长辈后退,不能在长辈面前向后转,背对着长辈,这是不可以的!我们应该先退两步,再转身走,所以离开时必须迟缓。“问起对”,长辈如果询问或说教时,作为小辈得站起来回答。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要注重礼仪,掌握社交礼节,对我们的成长乃至日后工作生活都极为有益。
“进必趋,退必迟”,也就是说我们聚会的时候,或是当会议结束,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一定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等长辈进入后,再把门关轻轻关上。
可是我们现代的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礼节。一个细节做得不好,有时就会影响下一步的成功。一个懂得尊重长辈的人,一定可以获得大家的喜欢。一个彬彬有礼、温文儒雅的人,必将明大理懂大义。与人方便,尊重他人,定会招人仰慕,前途必将光明。
“问起对,视勿移”。长辈如果有所询问、有所指教时,你得站起来回答。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眼睛不能看别的地方,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你在和别人交谈时一定要四目相对,一是有礼貌,二是对别人的信任,表示能够和别人交心。如果与人交谈中,你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会让和你交谈的人觉得你是一个不可信的人、内心轻浮的人,不能予以信任。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同学、同事或是朋友交谈时,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视线要略低于长辈的视线,不要移动。你的视线不能比长辈的视线高。
《弟子规》的这些规矩都是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像上面讲的,都是根据《礼记》来的。《礼记》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礼记》里讲:“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这就是所谓“问起对”。类似这样的规定,在《礼记》中有很多。我们要多多涉猎经典,好好学习。
五、联系实际
1.和长辈说话时要声调适中,要四目相对,看对方的鼻子位置较为合适。
2.和父母出入的时候能主动给父母开门,请长辈先行通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