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营养不良。这是拥有强大权力的父母与意志顽强的孩子之间的冲突。六岁的芳芳与两岁的弟弟对菜花深恶痛绝。但是,只有少数父母能够在疼爱和规则之间找到一个可接受的平衡点。对于孩子在餐桌上故意挑衅而引起的冲突,父母要严厉给予回击,这是维护自己权威的一个方面。相信“软硬兼施”,孩子一定会改掉挑食、厌食的毛病。要想帮助孩子改掉撒谎的缺点,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自己首先不撒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犹如一棵幼小的嫩苗,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弯、歪、斜等“不良情况”。这时就需要父母充当“园丁”的角色,对“幼苗”进行剪枝、打丫;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挑食厌食:营养不良的罪魁祸首

8~16岁,是孩子们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每天需要摄取大量营养素。这就要求孩子们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保证膳食营养平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养成了挑食、厌食的恶习:餐桌上有自己喜欢的食物就狼吞虎咽,餐桌上没有自己喜欢的食物则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营养不良。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三五成群的穿着中学服饰的孩子们,似乎在聊天。近处是一个面目清秀的小男生,一盘冬笋炒肉摆在自己的面前。这位同学肯定不吃肥肉,因为画面中,小男生的筷子就在这盘冬笋炒肉里面挑来拣去,把带肥肉的全都挑在了一边,只吃瘦肉和菜。

图片下面有几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某中学初二全体学生野炊,某位家长所拍。请关注挑食的不良行为。由此可见,孩子们挑食、厌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杰克已经3岁了,每当餐桌上摆上青豆,他都会与父母进行一次较量。今天的晚餐,爸爸下定决心非要他把那些湿漉漉的小东西吃下去。这是拥有强大权力的父母与意志顽强的孩子之间的冲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训斥、威胁、哄骗和不厌其烦地劝说,父亲仍然没能达到目的。眼泪汪汪的杰克紧闭双唇坐在那里,一小勺青豆还在看着他。最后,凭着更严厉的威胁,那位爸爸终于把一口豆子塞进了孩子嘴里。但是,孩子始终都不肯把它们咽下去。直到临睡时,妈妈除了把孩子放在到床上,让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里之外别无选择。爸爸妈妈都很困惑,孩子怎么会那么倔强?第二天早晨,妈妈在杰克的床底下发现了一小堆糊状的豆子。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小孩都如杰克一样顽强,或许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就会妥协;但是确实有许多孩子都会在吃饭问题上和父母较量一番,这是他们很喜欢玩的一场游戏。

六岁的芳芳与两岁的弟弟对菜花深恶痛绝。父母感觉到,与其每次费尽口舌,不如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于是他们在餐桌上经常玩游戏:“呀,今天芳芳采了几个蘑菇?几个大的?几个小的?弟弟愿意当小灰兔还是小黑兔?你们比比谁采的蘑菇多?小兔子只有吃蘑菇才会变成大兔子。”父母让姐弟俩当兔子,玩采蘑菇的游戏,而蘑菇当然就是菜花。玩过这个游戏两个孩子与菜花之间的深仇大恨,似乎减少了许多,渐渐地,姐弟俩变得特别乐意吃菜花。爸爸还做了个小不倒翁,不倒翁摇到哪个碟子旁边,孩子们就要吃哪个菜。游戏改变了餐桌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孩子们高高兴兴,再也不挑食了。

有些父母认为吃饭就要像吃饭的样子,餐桌之上又怎么可以谈游戏呢?孩子吃饭时,要少说话,安安稳稳地去吃。不过,这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主义。其实,玩游戏丝毫没有分散孩子吃饭的精力,相反,不仅淡化了孩子挑食、厌食的毛病,而且还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密切,更重要的是父母避免了潜在的冲突,赢得了胜利。

专家评析

餐桌面前,每位父母面对这样的小调皮们都是一件为难的事情。有关人士建议:对付不吃或吃得很少的孩子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美味佳肴放在他的面前,假如孩子说自己不吃,那么立即把盘子收起来放进冰箱,同意他高高兴兴地走人。过不了多久,他的肚子就会提醒他回到餐桌旁。

父母千万不要妥协,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如果父母一时心软,重新做些饭菜或者去给他买一些小吃甜点之类的零食,就前功尽弃了。因此,父母只需把先前的食物重新拿出来,热一热让他吃。如果他还是不合作,那么再让他到外面去玩吧。1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过后,继续这套步骤,直到孩子对所有的食物看起来和闻起来都美味无比。从那时开始,餐桌上的战斗将成为历史。

“多饿他一会儿,他就会吃的!”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这个 “餐桌上的战斗”取胜的简单法则。但是,只有少数父母能够在疼爱和规则之间找到一个可接受的平衡点。更少的父母能真正意识到,很多时候,令人头痛的餐桌战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孩子年纪小、自制力弱,而是孩子的父母无原则地妥协。

对于孩子在餐桌上故意挑衅而引起的冲突,父母要严厉给予回击,这是维护自己权威的一个方面。严格意义上来说,父母的权威是在平时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中一点一滴地树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明确表明自己的原则,如果孩子违背某些原则,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些原则不可违背。出了问题父母要有耐心,与孩子展开讨论,允许孩子从其他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他们自以为正确的道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理由或后果却是有害的,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分析讲解,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通过反复的讨论,不仅有助于父母的权威地位的树立,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只是父母的“应声虫”。

真正有权威的父母,孩子对他们既尊重又亲近,孩子是不会对自己尊重的人故意挑衅的。如果孩子实在挑食,而父母又不采取迂回战术,一场冲突恐怕也在所难免。聪明的父母,不仅能在冲突中取胜,更会做到事先预见到冲突,避免冲突。

献给父母的忠告

孩子小时候挑食厌食,父母为之担忧,两代人之间多次展开战争,父母作为“交战”中失败的一方,应该改变一种教育方式。不妨学习一下上面例子中芳芳的父母,将“战争”改变成“游戏场”,对孩子进行鼓励式的教育。另外,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在原则上不能妥协。相信“软硬兼施”,孩子一定会改掉挑食、厌食的毛病。

有撒谎的父母,就有撒谎的孩子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数据令人震惊:在美国7岁的孩子中,98%的孩子都承认自己有过撒谎的经历。对于孩子撒谎,究竟该怎么办呢?

孩子说假话的原因有许多,除了害怕受到惩罚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由于年龄小,分不清是非,他们的多数行为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因此常常说假话。换句话说,就是“有撒谎的父母,就会有撒谎的孩子。”要想帮助孩子改掉撒谎的缺点,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自己首先不撒谎。

巴比·路易斯住在意大利的米兰市。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周末,巴比·路易斯决定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打迷你高尔夫球。他走向售票柜台问道:“一张门票多少钱?”

“大人1000里拉,6岁以上的小孩也要1000里拉,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你的两个孩子几岁了?”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说。

巴比答道:“那个未来的律师3岁,另一个未来的医生7岁,所以,我想我得付2000里拉。

那位售票小姐笑道:“嗨!先生,你是刚中了彩券还是发了横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就可以替自己省下1000里拉,我又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

巴比回答:“你说的没错,你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是孩子是知道那是不同的。”

巴比·路易斯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了“诚实”的榜样。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像巴·比那样,处处用一言一行影响孩子,相信他根本不可能面对“孩子撒谎怎么办”这一难题。

只有找到孩子撒谎的原因,才能够准确地找到解决孩子撒谎问题的办法。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孩子不诚实,几乎全是恐惧的结果。”

小杰妈妈接到校长打来的电话,小杰在孩子两天前在休息时间揍了某个同学,老师让他带张字条回家让父母签名,但是,小杰并没有把父母签名后的字条带回学校。妈妈挂掉电话,决定等小杰回家后马上处理这件事。小杰的脾气很暴躁,一直以来就没少惹祸。

放学回家,小杰像平常一样,说:“你好,妈妈。”

“你好,今天学校没有东西要交给我吗?”妈妈抑制着怒气,想给小杰最后一次机会。

“没有呀。”小杰一面平静地回答,一面仔细地在饼干罐中翻找看着。

“我刚接到你们校长的电话。他说几天前你就应该给我一张字条,上面说在休息时间行为不当。字条还得由我签名。”

小杰一看事情漏馅了,你着头说:“我……我怕你会大发雷霆。”

“那又怎么样呢?就算我大发雷霆又怎样呢?你的错误行为再加上你撒谎,不应该是三天不许看电视,而应该是七天不许看电视了。”妈妈微微一笑,“孩子,一周不能看电视,那也是很短暂的时间。你现在明白了说谎会得到加倍的惩罚了吧?”

小杰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撒过谎。每一个撒谎的孩子都明白父母早晚会发现的,而现在小杰明白了惩罚虽然令人不快,却并不恐怖。他下决心自己下次一定主动承认错误,那样的话,才不会错过一个星期《大风车》的电视节目。

“孩子撒谎怎么办?”是令许多父母头疼的一件事。不过小杰的妈妈发现小杰撒谎,做了很好的处理。她明白了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害怕受到惩罚”,于是用“加倍惩罚”的方法促使孩子下定“主动承认错误”的决心。

专家评析

要想有效制止孩子的撒谎行为,父母要从具体原因着手,对症下药。

——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向孩子讲清楚诚实的好处和说谎的坏处。

——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从小事抓起,通过实践培养孩子诚实的思想行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做诚实的榜样,成为孩子仿效的模范。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掌握以下的一些技巧。

●如果发现孩子撒谎时,首先要弄明白孩子隐瞒真相的原因,是怕你生气、怕你不爱他或者只是怕受惩罚,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父母,应该考虑一下,当孩子犯了错,他除了撒谎,是否就没有其他逃脱或减轻受惩罚的方法呢?

●如果在证据确凿时,孩子仍坚持不承认撒谎,你强调的重点在于讨论当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时,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否认。这时,父母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怒气,否则只会让他更没有勇气去面对真相。

●当他对很多事情不断撒谎,或者超出常理地坚持某个特定谎言时,要提醒孩子谎言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可以这样说,“如果真相大白,你想你会怎么样?”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实情,一定要记住称赞他,但也不要忘记惩罚。可以说:“很高兴你告诉我了,相信你是可以信任的。如果不说实话,我会罚你两天不准看电视。但现在,你只需要为那个错误承担一定的责任,我把惩罚减少一天。”

●处理孩子的说谎,千万不可把孩子的撒谎视为背叛。听着孩子捏造的故事,会让人感到特别痛苦,觉得孩子好像是在愚弄自己。孩子的目的只是要保护自己。作为父母一定要沉住气,不妨这样来问孩子:“如果我如何如何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会有帮助的。

●身为父母,如果丝毫不能接受孩子的坏消息,或者听到来自孩子的坏消息,有着令人恐惧的心理反应。那么是你自己给孩子奠定了撒谎的基础。说谎并不是悲剧,不过这种行为表示孩子有所隐瞒。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害怕你。无论孩子说谎属于哪种情况,你只要让孩子体会到你能够适当地处理不当行为,并且考虑他的需要,那么说谎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献给父母的忠告

撒谎一旦形成习惯,将会成为一切罪恶的根源。并且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再去改变它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建立起“不撒谎”的榜样,从而将“孩子撒谎”这种恶习扼杀于形成之前。

改掉做事虎头蛇尾的缺点

中国有句成语:善始善终。以家庭学习为例,家庭作业是善始的话,那么整理书包便是善终了。但对于大多数有学习问题的孩子来说,起步难,冲刺也难。

或许有人会认为,整理书包怎么可能称之为家庭学习中的善终呢?千万别小看这件事,从整理书包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曾经有所学校组织学和做过一次“整书包”游戏,让学生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倒在桌上,并要求在最短的时候内重新整好,然后快速准确地从书包中拿出指定的物品。

结果发现,80%的孩子在整理的过程要么手忙脚乱,乱塞一气,等要他找指定物品时已经记不得了;要么不急不慢,一本一本地理,十几本书放进去,一刻钟过去了。根据游戏中孩子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孩子的书包肯定不是自己收拾。通过对家长的调查,证实了大家的推测:这些孩子在家里写完作业后没有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有时候父母特忙,没有替他收拾作业,他们也不会自己收拾。作业写好了,就等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收拾的书包一直留到第二天。而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时间紧,洗脸、刷牙、吃早饭,哪有工夫收拾书包,父母们“理所当然”代劳了。到学校后找不到自己的家庭作业本也是常事。更有甚者,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爷爷奶奶老眼昏花,有时忘了把作业本放在书包里,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老师批评后,回家就会振振有词地埋怨一番。一对老人为了避免自己再受埋怨,更为了不再让孩子在学校里受批评,此后,整理书包时总是战战兢兢。

的确,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那父母就要教育孩子从点滴做起,孩子的作业完成后,养成孩子自己收拾书包的习惯,使其小事要完美,做到善始善终。

广州某家庭中孩子是个女孩,上小学二年级,父母工作忙就请了小保姆。孩子娇惯得过分,吃一顿饭,小保姆自己不能“招架”,得大人轮番上阵,连哄带骗、讨价还价成了饭桌上的一道风景。

一顿饭吃到一个小时,作业磨蹭就在所难免了。当孩子写完作业后的场景是,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书包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她之所以这样做,有她的理由,因为小红会收拾。小红是他们家的保姆。她的父母似乎对孩子的这种习惯并不很在乎。

做事,贵在持之以恒。许多一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人,并不全是没有理想的,在拥有理想的人当中,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做事虎头蛇尾。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呢?孩子的毅力与耐性都相当差,做事更少有圆满结局,多是半途而废。

还有一个家庭,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给她请来了一位美术老师,课余时间教这位小姑娘画画。因为幼儿园老师说这位小姑娘很有绘画才能,父母与女儿商议后就让女儿学上了画画。美术老师第一次来到小女孩家是一个星期天下午。小女孩兴致特别高,学的甭提有多么认真了,老师走后,她真正地练习。父母看着女儿学画的劲头,感到特别欣慰。

可惜好景不长,在女孩学画两个月后,她不仅没有了那么高的兴致,反而在老师走后从不练习。最后一次,老师来为小女孩上课,小女孩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拒绝上课,老师走后,她将所有与画画有关的东西全部毁掉了。

小女孩画画的这部分插曲就结束了。小女孩又先后学过钢琴,练过舞蹈,其经过全部是虎头蛇尾。最近小女孩又迷上了书法。

这时,父母不禁担心起来,如果孩子又半途而废怎么办呢?小女孩只是刚刚上了小学二年级,就有过如此多的学艺经历,父母怎能不担心呢?

专家评析

现在的年轻父母基本上坚持让孩子自己收拾,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看着自己疼爱的孩子,用那双小手费力地收拾书包,而自己却站在一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往往会心软,就不那么坚持原则了。

不愿意自己整理书包的孩子主动性也差,没有时间概念。往往孩子作业写完时,已很迟了,眼皮也快粘到一块儿去了。此时,父母就会心疼孩子,代孩子收拾书包,可这样做,就剥夺了孩子锻炼主动性的机会。事情有始有终,取出作业是开始,最后将作业书本收拾进书包才是这件事情的终结。这的确是小事,但是习惯会形成自然。当孩子养成了做事半途而废的性格,那以后做任何事都会虎头蛇尾,难有成功。到那时,作为父母,将会后悔今天的言行——“赶紧去睡觉吧,收拾书包的事儿就老爸老妈代替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收拾倒是自己收拾了,却丢三落四,不是忘记了带课本,就是忘记了带文具盒,孩子挨老师骂不说,父母也得隔三差五地被喊过去,还不如替他收拾来得简单一些。一来二去,孩子就完全忘记了这回事。天下的父母,请不要忘记——主宰孩子未来的是孩子自己。

献给父母的忠告

如果孩子做事丢三落四、虎头蛇尾,不追求圆满结局,父母绝对不可以不管,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孩子的将来会造成很大影响。

拿别人的东西并非“偷窃”

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意或无意地据为己有,就是所谓的顺手牵羊。其表现有:看到别人的好玩具就偷偷藏在自己书包里;到商店里随手拿了东西带回家;借了别人的东西不去还等等。

很多孩子都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但这和成人的偷盗又有本质的不同。对没有私有财产概念的幼儿来讲,拿别人东西并不意味着是“违法行为”。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原因与目的往往都不在经济上,许多都是孩子心理上另有需求,只是借“偷窃”表现出来。作为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顺手牵羊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谨慎处理,帮助孩子及早根除这种极其有害的坏习惯。

偷窃,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恶习。当家长看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习惯时,担心孩子会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教育孩子是要讲方法的。而有些家长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父亲发现女儿书包里有同学的橡皮,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把女儿打了一顿。岂料时隔三天,又发现她的书包里多了一支铅笔。父亲更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把她更重地打了一顿。女儿由此生病,被送进了医院。

这位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女儿戒掉顺手牵羊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但是他的惩罚方法并没有起到作用,三天之后孩子还是照样拿了别人的东西,严重的体罚还给孩子带来了身心两方面的创伤。

一般来说,孩子领悟到偷窃不对之后,因为自控能力较弱,很有可能再次犯错。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动,及时给孩子提个醒,让他改掉往日恶习,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位上学不久的小男孩,有一天衣兜里有别人的玩具青蛙。母亲发现了这只小青蛙,并没有生气,而是语气温和地向孩子询问玩具的原主,得知儿子是向同伴借来玩的,一时忘记归还,母亲就耐心教育儿子。

鉴于小孩子年幼贪玩的特点,在“事发”后的一周之内,每次上学前都再三叮嘱儿子切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借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并且当孩子放学回家,妈妈会询问孩子在校情况,借了同学的东西有没有忘记还,这样令孩子逐渐懂得了这些道理。自此以后,孩子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

这位母亲的处理方法就比较得当,小孩子贪玩好动,讲几次道理作用是不会特别明显的,在一段时间里连续给孩子提个醒,让拿别人东西不对的观念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中,孩子就不那么容易犯错误了。

专家评析

孩子向父母要求买的东西,无论习惯性地全部答应,或是一个劲地拒绝都可能成为孩子私拿别人东西的客观原因。父母应该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应该予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则应婉拒,并向孩子讲清道理。

发现孩子私拿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破口大骂,更不可以出手打孩子。而是首先要问清东西的来龙去脉,不光听孩子说,还要核对真实情况。教育孩子,并不会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让孩子了解偷窃的危害

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偷东西的道理。对于年幼还没有形成道德观念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孩子理解,把孩子心爱的东西没收掉,让他体会一下别人丢掉东西的感觉。对年龄较大点的孩子,可以直接向他解释偷窃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积小成大的道理。当孩子明白偷盗的行为是可耻的,就会改掉那种不良的习惯。

——教育孩子的方式要以说服规劝为主

绝对不要态度粗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偷盗,感到特别丢人,顿时觉得孩子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立刻要对孩子处以严厉的惩罚。这样孩子不仅不会放弃偷窃,还会拿偷窃当作报复家长处罚的手段,“既然偷窃可以让你们生气,那我就再偷一次气气你们。”一旦父母与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孩子的错误行为就难以纠正了,有些孩子错误行为的由来就是与父母之间产生了矛盾。孩子在受了处罚后离家出走,后来真的就陷入犯罪的泥潭之中。相比之下,父母心平地讲解劝告,使孩子不容易产生反抗情绪,效果更好。

——教育时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孩子顺手牵羊会被人说成是小偷,从而给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们在教育时,不要给他安上一个偷东西的罪名,事过之后,一般不要在别人面前提及,争取把事件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周围存在着讥讽孩子的人,他们的嘲笑令孩子抬不起头来,家长要想办法帮助解决解决,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发现孩子偷东西,的确不是件好事。但对于任何事情的处理,以一颗平常心,心平气和地对对方讲解效果会更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结合以上三种方法并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孩子一定能够抛弃这种不良行为!

献给父母的忠告

发现孩子私拿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从第一次抓起,从小事抓起,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小洞不补,大洞叫苦”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发脾气、砸东西怎么办?

你带着孩子刚到朋友家没两分钟,正在开心地与久别重逢的朋友交谈着,而你的小孩却突然开始烦燥不安,并开始大声哭叫,吵闹着要回家。你是不是会很扫兴?

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发脾气的呢?心理学家指出,差不多任何事都能引起孩子发脾气,包括疲劳、饥饿和恐惧。有的时候,孩子特别是刚会走路的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不能和你有效地交流,因为他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饿了或困了。当不能平稳地走路、画不好画和玩不好玩具时,你的孩子也会显得不安。有时,孩子是在用发脾气来考验你的权威。比如,你让孩子把鞋穿上,但他不想做,他发起脾气就像沸腾的开水。

与成年人相比,孩子比较冲动,情绪很不稳定。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是地位最高的成员,许多孩子由于娇惯都特别的任性。更有甚者,孩子的脾气爆燥,发展到了乱扔东西的地步。面对孩子发脾气,乱砸起东西来,父母真的没了办法。

任何一个人在骂人或吵架,或者说是在发泄的过程中,心情都会非常糟,孩子更是如此。他们还小,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通常情况下,发现孩子乱砸东西,父母应该等待时机,创造机会,开导孩子。

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经常发脾气,并且一发脾气就会砸东西。有一个大清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自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仅仅一天,小男孩在栅栏上就钉了37颗钉子。

几个星期之后,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得多……最后,小男孩变得很少乱发脾气了。

父亲看到了小男孩的转变,又提出了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一段时间后,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小男孩非常高兴地去见父亲,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他说:“儿子,你做的和爸爸想象中的一样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这么多小孔,栅栏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后,你的言行就如钉子刺入栅栏一样刺入别人的心里,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疤痕。当你发完脾气,心情平静下来,又去向大家表示歉意,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别人的身体,然后再拉出来。无论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伤害人们的心灵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也许更深。”

小男孩望着栅栏上的千疮百孔,不禁回忆起自己乱发脾气砸东西的画面,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会那样做了。

假如您是乱发脾气砸东西孩子的家长,这种方法何妨一试?

专家评析

孩子发脾气是常有的事,有时就像暴风雨,说来就来。医学上把发脾气叫做情绪突然失控,其表现特征是大声号哭、尖叫、踢桌子和扔东西,一些孩子甚至会背过气去。发脾气对小孩子来说是很普遍的,没有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发脾气次数都很多。

当孩子稍微大一点,3岁或3岁以上时,他更可能因为某事而发脾气,或只是不想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而较小的孩子发脾气则多半因为他们饿了、累了或失败了。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首先要阻止他伤害他自己或其他人,同时也要防止他乱砸东西。面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如下办法:

——保持冷静

大声叫喊没好处,而且会吓着孩子。

——把话说清楚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你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感受。

——对孩子发脾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你的孩子是否正遇到难题了?他是否想回家睡觉了?

——对孩子的需求要及时反应

如果他觉得烦躁,你可以给他一些好玩的玩具以改变他的情绪;如果他饿了,你可以给他一些小吃;如果他疲劳了但还不想立即睡觉,你就挑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

——不要答应孩子的过分要求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否则孩子将学会用发脾气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的“怒火”不断升级,以致要打人或宠物、扔东西,不停地尖叫,这时你的情绪必须稳定。你要把他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诸如他的卧室,在那里他不会伤害自己,并且告诉他,为什么把他放在这里,让他知道,他不得不呆在这儿,直到激动的行为停止。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愿意穿鞋子,你可以不直说让孩子穿上鞋,而是要转移话题:“你穿白色的鞋呢,还是穿黑色的鞋?”这样他会更听话一些。

另外,为了防止孩子发脾气,父母最好能知道孩子何时和为什么发脾气。可以记录下孩子发脾气的时间,你是如何帮助他停止发脾气的。比如,吃晚饭比平常晚一点,你的孩子情绪失控了吗?在饭馆、朋友的家里和其他地方,他会发脾气吗?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你防止他发脾气。

献给父母的忠告

大人的情绪往往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他们的孩子们一般都不会乱发脾气。相反,如果父母粗暴不堪,经常大声训斥孩子甚至打孩子,他们的孩子也会乱发脾气。因此,为了改掉孩子发脾气、砸东西的毛病,先从父母自身做起吧!

帮孩子铲除嫉妒的毒瘤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情绪有好坏之分。好的情绪表现为:友爱、善良、团结、赞美、同情、关怀等等;坏的情绪表现为愤怒、暴躁、苦恼、凶狠等。坏的情绪不仅能够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性情绪的发泄而造成悲剧。嫉妒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情绪,犹如心灵上的一颗毒瘤,如果不早日铲除,将会给孩子人格发展带来致命伤害。

教育孩子改变嫉妒的恶习绝对不是无稽之谈。其实嫉妒之心,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敲敲他的头,或抓抓他的脚,直到把那个小孩赶走,然后马上要求妈妈抱自己。

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家长并不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孩子嫉妒心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有一个正在上初二的女孩,因为经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她一直复习到晚上11点钟。大约是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正在睡梦中的她忽然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当时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同学的搀扶下,立即找到校外的一个磁卡电话,拨通了当地的急救中心。

来到医院,医生确诊为硫酸烧伤!第二天上午,这位同学的父母得到消息,马上赶来医院。看到女儿的脸,父亲当时吓傻了:女儿的脸像个大盆;脸上血肉模糊,连眼睛、鼻子、嘴都看不清在什么位置;耳朵烧得焦黑一片。他们都不敢相信面前就是曾经清纯可爱的女儿。

在医院接受初步治疗后,学生家长立即报警。警方经过几天的侦查,发现是住在对面寝室的一位女生将硫酸泼到了她脸上。这位作案的女生与受害者同年级但不同班,两人平时没有什么来往,更谈不上深刻矛盾了。

受伤的女同学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与自己没有深仇大恨,却下如此毒手。据那位女同学向警方交待的口供中说,自己是因为嫉妒她的学习成绩好,长得又漂亮,因此想在考试前给她捣个乱,影响她的考试成绩。

面对如此惨痛的事件,有谁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情?整天强调孩子要努力学习的父母,必须谨记某位心理学家所说的话:“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嫉妒,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

要想帮助孩子改变嫉妒的心理,必须找到孩子产生嫉妒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以下原因会引起孩子的嫉妒心理:

●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孩子对成功者的嫉妒。

●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

●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

●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嫉。

●不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以导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

上述包括孩子的自身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两者互相作用,导致了嫉妒。

了解了孩子产生嫉妒理心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根除孩子的嫉妒。

——父母要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父母不应该被“对子女的爱”蒙住双眼,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评价孩子,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孩子的不足。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了解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但表扬并不可以不分场合,不讲原则,如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作为父母应该开导孩子,让孩子真正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成功者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赞美、荣誉,并损害不到其他任何人的利益。孩子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减轻孩子的嫉妒心。

——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正确地对待别人

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学会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体会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如果父母可以令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抑制。

——培养孩子拥有开阔的心胸

大家也许发现,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有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自身的性格弱点。对于上述情况,家长要悉心引导孩子。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同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对遭到不幸的人要教育孩子给予同情,孩子幸灾乐祸是丝毫不能纵容的,那样往往会助长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挫折,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绝不可让孩子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从而使孩子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造成功的信心。

献给父母的忠告

当您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缺点时,绝对不可以这样说:“你看看某某某,他比你强多了,你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教育方法最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

骄傲自满是孩子进步的大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中孩子越来越受到父母的娇宠,一种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骄傲与自大就会显示出来。骄傲自大的孩子无意之中会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变得狭隘、自私、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有位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名叫灵儿。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一家医院当医生,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里,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灵儿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因为她长得漂亮,同学们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白雪公主”。

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沉浸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中,灵儿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灵儿渐渐这样想。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这些都助长了她自满和自傲的情绪。

渐渐地,在家里,灵儿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学会了”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灵儿的父母有些迷惑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呢?

其实陷入这种迷惑的不仅仅是灵儿的父母。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很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骄傲自满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办呢?看了下面这个小故事,相信每位父母都会有不少收获。

有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次,他在班上得了一项最佳朗读的奖状,他心中充满了骄傲。回到家里跟女佣说:“看看你能不能念这个我会念的。”

善良的妇女拿起课本来,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难为情地说:“唉,我不会念。”

听了女佣的话,小家伙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跟爸爸喊道:“爸爸,我只有8岁,就得了朗读奖状,而有的大人还不会念。看一本书却不会读,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感觉。”

爸爸十分严肃地说:“你很快就会明白她的感觉。”说着走到书架旁,拿了一本书,递给他说:“她的感觉就像这样”。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这个拿了朗读奖状的孩子只读了三年级,对于这本书,他大字不识一个。

小孩直到长大也没有忘记那次深刻的教训,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人前自吹自擂,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这个得过朗读奖状的孩子,再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心态了。

专家评析

骄傲自大的孩子并非不可取得任何的成就,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并且,在他们眼里往往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因为他们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骄傲自大的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时常不能做到平等相待,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

骄傲自大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往往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造成孩子骄傲自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成人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夫妻之间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效仿父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在给孩子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外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养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经常穿漂亮衣服的孩子,往往看不起那些穿旧衣服的孩子。

——大人过分的夸奖

孩子经常得到大人不实际的夸奖,就会认为自己很不了起,导致看不起别人。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产生自傲心理。

为了 帮助孩子改掉骄傲自大的缺点,父母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发现自己的不足

由于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差,只有思想认识的转变是不够的,因此家长还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骄傲自大的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平等地对待对方,说话要用征求对方同意的口吻,而不应该命令对方如何如何。

——孩子需要鼓励与表扬,但是凡事都要有“度”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虽然父母不可视而不见,但也不必言过其实。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对孩子进行表扬也要分场合,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当父母当众奖孩子时,周围的大人也会随声附和,孩子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骄傲情绪。

——奖励孩子以精神奖励为主

孩子取得成绩时,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偶尔一个轻轻的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当然,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可以的,但是也应有度。过多的物质奖励,孩子往往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

献给父母的忠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在孩子面前千万不可以表现出骄傲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骂过人或说过一些脏话,甚至动手打过同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有的是想表现自己的独立性,有的是出于愤怒,还有的是觉得骂人很好玩。

壮壮今年6岁了,是幼儿园出了名的“坏孩子”。这天,一个小朋友捂着鼻子,哭喊着找到老师,说壮壮又打他了。

壮壮是个爱骂人、打架的孩子,在教室里,只要老师不在,他一会儿大骂小静,一会儿推倒姗姗。

壮壮的父母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找到家里来告状的家长:“你们家壮壮怎么搞的?就为了一句话,把我们孩子的脸都打肿了!”“我的孩子又没惹他,壮壮为什么老揪他的耳朵?”

壮壮其实并不强壮,可就是喜欢骂人、打架。当与其他孩子产生矛盾时,他根本不会协商解决,经常是大打出手。壮壮的招数很多,他有时用拳打,有时用肘击,有时用脚踢,有时用牙咬,有时用头撞……全班小朋友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留下的“标记”。

为此,壮壮的父母不知说了多少好话,也不知为他操了多少心。

壮壮的行为确实给其他小朋友带来很大伤害,这种一言不合就骂人、打架的坏习惯,说明孩子有“暴力”倾向。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重大失误。

专家评析

孩子的“暴力”倾向是一种严重现象,如父母不加以纠正,孩子长大后,这种“暴力”程度可能升级,发展到更加严重的地步,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孩子有了“暴力”倾向,父母可参加以下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种恶习。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家长骂人,孩子也会这样做,孩子们是不会接受大人可以这样做而他们却绝对禁止这样做的。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总是怒气冲天,也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不良情绪。

——注意对孩子的称谓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因此父母不要用“野小子”或“小坏蛋”这样的词称呼孩子。那样的称呼有可能使孩子真的向“暴力”方向发展,或者使孩子相信自己真是个“小坏蛋”。

——不要过度反应

严肃地告诉孩子没有人会喜欢他的脏话,骂人对他没有好处。无论是威胁孩子还是对他的话发笑,都会使小孩子觉得讲那些他们甚至还不理解的脏话是一种游戏。

——消除震动效应

当孩子说了一句脏话时,不要叫喊、尖叫或显出受惊的样子。如果你把这些词当作禁果,可能会更使孩子感到好奇,更激发孩子使用它的冲动。

——向孩子解释脏话的意思

孩子有时经常说的脏话,往往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父母应该对孩子讲明白这些脏话是什么意思,以及用那些话去骂别人是不正确的。有些词本身并不坏,但在特定场合用它们就成为不能接受的脏话了,父母要告诉孩子某些话讲的时候应该分清场合。

——模拟表演

四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懂事了,父母就可以一起做情景表演,教给孩子正确的反应。告诉孩子,别的孩子骂他时就告诉孩子用“健康”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比如,可以说:“如果你再骂我,我就不和你玩了。”

——表扬恰当的言谈

告诉孩子你对他讲道理的做法很高兴。有时孩子也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父母要给孩子以表扬。例如,小辉对李斌的行为感到特别不满,但他没有打人,而是这样对李斌说:“李斌,把玩具还给我,我很生你的气,要不我就告诉大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很满意孩子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措施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父母可以对其进行惩罚,如罚孩子站着。这时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只要他打人了,就要被罚站。另外,还要上孩子明白打架、骂人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例如,每骂一次人就减少零花钱。孩子打架一次让他把“我保证再不打人”这句话或者一份检查抄上几十遍。

献给父母的忠告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掉下来。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最根本的还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克己、宽人、真诚、友爱的榜样。

变“顶嘴”为“探讨”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会给家庭带来无穷的欢乐与希望,全家人自然也会对他备加宠爱,有求必应,必时甚至孩子无理的要求也答应了。随着孩子的增长,孩子更难管教了,越来越多的时候和自己有了不同的看法。更难以让家长容忍的是:孩子居然敢和父母顶嘴,这令许多家长大为恼火。

孙莉是个优秀的女孩子,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可是随着孙莉的长大,与父母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青春期孩子“早恋”已成司空见惯之事,当父母看到有关“早恋”的报道与节目时,都会对宝贝女儿敲一下警钟。一次孙莉反驳父母说:“你们对‘早恋’二字那样敏感,是不是你们就是从‘早恋’过来的?”

父母对女儿的顶嘴感到非常意外,随之而来的便是愤怒和无奈。

为人父母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不听话真气人,孩子顶嘴更气人。遇到孩子顶嘴,用有的父母的话说,简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是真的没有办法吗?不是的。因为父母们所用的方法在解决孩子顶嘴问题上没有奏效,所以说没有办法。没有奏效不等于没有办法。为什么父母们不说自己没有找到好办法教育孩子,却把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这就是父母们感到生气和没有办法的愿意所在。

许多父母,特别是那些缺乏耐性的父母,十分反感孩子顶嘴。他们认为,孩子顶嘴就是不听大人的教导,就是向父母提出挑战,往往十分恼火,除了对孩子呵斥外,有的还会痛打孩子一顿。其实,父母没有必要对顶嘴的孩子大动肝火,因为孩子顶嘴还有些积极的意义。

比如外婆来了,外孙女就要陪外婆看电视。晚上9点多时,做母亲的会说:“快去睡觉,都差不多10点钟了!”外婆说:“我难得来一次,今晚又是星期六,就让她多看一会儿电视吧!”但妈妈仍不同意,女儿只好不情愿地去了卧室。这时,母亲又说:“好女孩要听妈的话,脸色不要这么难看!”女儿听到这话,马上回了一句:“妈妈,人人都要听妈妈的话吗?”母亲说:“那当然!”女儿笑了:“那你怎么不听妈妈的话?外婆叫我多看会儿,你偏不让我看!”

实际上,孩子顶嘴,说明孩子有个性、有主见、有活力、勇敢等,否则,孩子对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只会忍气吞声。孩子的顶嘴,是他们对大人“不合理”要求的公开抗争,也是一种心理宣泄,这样的孩子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来顺受的性格。顶嘴能使他们保持心理的平衡,能起到保护身心健康的作用。

专家评析

父母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就会感到孩子“顶嘴”不是一件令人生气之事,而是一件高兴的事。孩子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将所想的表达出来,这些都证实了孩子长大了。难道家长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拉着父母的衣角或者紧跟在爸爸妈妈的屁股后面吗?当然不是,所以说,这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身为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较劲,其实是一件愚蠢的事情。父母应该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希望孩子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的意见,反之,作为父母,难道不应该听一听孩子的意见吗?所以,父母面对顶嘴的孩子,要保持风度、保持冷静,千万不要轻易发火动怒,以免加剧双方的抵触情绪,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要耐心听孩子把心中的观点讲出来。家长应该明白,不可能有不发生冲突的教育。冲突,就是观点、兴趣、愿望、认识的争论,冲突,就是重新考虑某种事情,冲突总是与革新联系着的。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的冲突中,不可以压制孩子的观点看法,要让孩子感到家长是重视、尊重自己的意见的。

如果孩子的“顶嘴”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无论父母提起哪种话题,他(她)都要故意用顶撞甚至挖苦、讽刺的语气来加以反驳;那么,做父母的就要重视起来,采用引导的方法将这种“顶嘴”变为“探讨”。具体做法如下:

——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应该减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孩子特别激动而顶嘴的时候,不妨给孩子来一个冷处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当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可以理智的控制自己了,孩子的激动心情也有所缓和了,这时候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如果孩子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些事如条件允许不妨让孩子去按自己的想法谈谈。若是孩子的看法有偏差,也应该尊重孩子,耐心听完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发扬家庭民主

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不存在什么等级制度,那种一言堂或家长专政,早应该被废除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和自主精神。家长和孩子如果以朋友相称,许多父母便会惊奇的发现,以朋友的身份说的一句话往往能胜过十句以家长身份说的话。

——用看待他人的目光看待孩子

家长应该便仔细想一想,自己可以容忍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的不同意见,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呢?有了这种想法,父母就可以逐渐将这种“顶嘴”现象,引入“探讨问题”的轨道上来。

献给父母的忠告

父母应该接受这个现实: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屈从的时代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说服的时代。因此,每一位父亲或母亲都应该以一分为二的眼光对待孩子的“顶嘴”,用说服、引导的方法将其变为家长和孩子的正常交流。

别让孩子吞下早恋的苦果

据调查表明,近年来早恋有年龄下降的趋势。青春期孩子的早恋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难点,当孩子陷入早恋的沼泽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别让孩子吞下早恋的苦果。

一位母亲来到儿童教育咨询中心,向专家道出了自己的苦恼:她的女儿子早恋了,自己想不出正确的处理办法,希望能够得到教育专家的帮助。

这位母亲说:“我女儿今年才13岁,在一所小学上六年级。从前,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5名,可是自从和一位同班男生交上‘朋友’之后,成绩一落千丈,有两门功课竟然不及格。她开始喜欢漂亮的衣服,每天都要洒香水,甚至还要描眼影、涂口红。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吃饭还是逛街,她总是谈论和那位男生在一起的‘美妙’时光。

“我曾经多次劝她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和那位同学断绝‘恋爱关系’。女儿不仅不听,而且还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要和他一起远走高飞,永远离开这个家,我恨这个家!!!’看着三个大大的惊叹号,我自己首先惊呆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位母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父母所要面对或即将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里角度来看,孩子们主要是由于对“性”不了解,因而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好奇心,经不起第一次的感情动荡和心理波动,而导致了早恋。

张某是市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过,最近上课老是走神,精神恍惚,沉默寡言。老师发现后找他谈话,他躲躲闪闪,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这是因为他与初二的一名女生早恋、并且发生了关系。

一天晚上睡觉时,张某下体有一种白色液体流了出来,平生以来,他从没有过那种飘飘欲仙的快乐。从那以后,张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性冲动。在这种冲动的驱使下,他千方百计接近那位心仪已久的女同学。女同学经不住他的甜言蜜语,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两人偷吃了禁果。

不久,女孩的父母知道了女儿的事,找到学校将张某打了一顿。在父母的强迫下,女孩转到另一所学校。张某也因为违法校纪校规而被开除了。

张某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由于步入青春期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且未能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帮助,致使这颗“明星”最终陨落了。

专家评析

早恋不是成熟的恋爱,而且会妨碍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因此不宜提倡。那么,家长应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呢?可参考以下方法: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许多孩子的早恋与生活单调、没有目标有关,所以充实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可以转移孩子对“早恋”的注意力。

一位父亲发现儿子谈恋爱,不仅没有斥责,反而比过去更关心儿子了。知道儿子喜欢语文,便鼓励他参加年级朗诵组,还指导儿子写日记。于是,儿子的作文频频出现在班组的墙报上,还被选上班干部。1年后,儿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三,被评为“优秀学习标兵”。学习、集体娱乐活动成了儿子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当初对异性的爱慕心理逐渐淡化、消失了。

——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本来就不应该回避“性”问题。由于影视娱乐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发育快,心智也更早熟,他们的性观念、性态度已不同于上一代的传统想法。对于性方面的问题,父母不要等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性”趣,甚至早恋之后,再向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平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比如在下列情况下,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对“性”的认识:

●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共浴的时间,自然地和孩子谈起性器官发育,以及如何清洁卫生的问题。

●利用观察动、植物的机会,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新闻报道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时,父母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甚至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两性关系的节目。

——不可将异性友谊和早恋混为一谈

在某重点中学进行的“如何看待异性朋友的友情”的问卷调查中,有50%的人赞同与异性朋友交往。面对同样问题,只有4.3%的父母赞成自己的孩子交异性朋友,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父母竞达92.7%。

有些父母一提到异性朋友就想到早恋,一想到早恋,便想起性过错和性犯罪,于是谈“恋”色变,恨不得把男女同学们隔离开,老死不相往来。虽然父母们对此战战兢兢,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起到丝毫的正面影响。一位重点中学高二的女生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人们总是对这个话题如此敏感,我怀疑他们就是早恋过来的。”

献给父母的忠告

如果您的孩子早恋,请告诉他:“恋爱不是喜欢一个男孩(女孩)就与他(她)在一起。恋爱是一种责任,你现在年纪小,还不能承担这样重大的责任。况且,你们的性格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现在喜欢他(她),说不定将来会讨厌他(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