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厌学

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厌学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秀的成绩永远是孩子的骄傲,优秀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自豪。学习成绩源于孩子的努力,同时也渗透着父母的辛劳。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犒劳;孩子遇到挫折时,别忘了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经审查,才发现这是一个多次作案的少年盗窃团伙。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首的竟是两个年仅13岁的双胞胎少女。

优秀的成绩永远是孩子的骄傲,优秀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自豪。学习成绩源于孩子的努力,同时也渗透着父母的辛劳。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犒劳;孩子遇到挫折时,别忘了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两代人并肩作战,何愁成绩不逐步提高?

谨防孩子滑入“厌学、逃学”的深渊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了厌学倾向,而家长又不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就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现实生活中,由于厌学而离家出走的现象比比皆是。

南京某小区的居民们一天早上起来,突然发现楼顶上有3个男孩食宿过夜。经盘问,3个男孩中有两个是初一学生,一个在读小学6年级。他们既不到学校上课,也不回家食宿,整天在外游荡,偷吃扒拿。有时钻进汽车里睡觉,有时到无人居住的屋里过夜。后来偷了一张席梦思床垫搬到6楼顶上“安家”,还在上面烤牛蛙等。

经过询问,这3个男孩逃学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学习、厌烦学校的管教。

武汉市公安机关在一次清查歌厅时,发现5个混居在包房里的少年。经审查,才发现这是一个多次作案的少年盗窃团伙。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首的竟是两个年仅13岁的双胞胎少女。两姐妹交代说:“我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逃学,我们确实不想读书,上课听不进去,一想到做作业就心烦……

前不久,宝鸡东车站派出所民警在清站查车时,发现有3名少年进入站区,便上前询问。经了解得知,王某、吴某、田某分别为13岁、14岁和16岁,3人均是宝鸡市陇县城关镇某中学的学生,因平时学习成绩不好,便产生了厌学和离家出走的念头。6月8日,3人约好后,偷偷从家里跑了出来,一路辗转到了宝鸡,由于没有足够的钱买火车票,3少年便来到宝鸡东火车站准备扒车去北京。了解情况后,民警把他们带到值班室,一边对他们进行教育,耐心地劝说他们,一边与3少年的家人联系,民警们还特意给他们买来了食物和水。后来,3少年的家长陆续赶到宝鸡东车站派出所,见到孩子安然无恙,这才放心了。

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由于人们发现及时,都没有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还有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后为了填饱肚子,无奈之下滑向犯罪的深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专家评析

朝气蓬勃的花季少年们,整日反复阅读教科书,为了验证一个道理,阐述许多论证;为了熟悉一个定理,做大量类似的习题,必然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从表面上看,这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做许多事情,情绪往往会起到很大的影响,据此来分析,孩子感到厌倦的并不是学习活动本身,而是与学习有关的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人和事,否则为什么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也会“厌学”呢?通常,造成孩子学习没有愉快感的常见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是学习上的成功感与个人生活的愉快感很大程度上不一致,成绩好并不一定能在同学中受欢迎,相反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很孤单。

二是家长和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缺乏耐心,时常会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关心孩子本身,孩子考试成绩差,就认定他丢了自己的“面子”,父母的这种态度,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孩子由此产生反抗情绪或愧疚情绪,这对孩子的学可十分不利,孩子很可能产生厌学、逃学的想法。

家长和老师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并以此评价学生的好坏,这样做的后果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成为高分低能,不能全面发展;成绩差的学生,当被别人视其为坏学生时,似乎只有逃学才能摆脱这种压力,因此对学习就更厌烦了。

孩子本身的学习掌握有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新鲜感过去后。必须经过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才有可能在打下一定的基础后,逐步培养出兴趣来。

知识难度要求与本人实际水平相差过大。要对自己根本就不懂的东西发生兴趣,确实勉为其难。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某种理论与学问,不知其皮毛就研究内涵是绝对不可能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算是学习某段联系比较紧密的东西,也是相当困难的,在困难面前,有多数人会选择后退。孩子的毅志比较脆弱,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很可能就逃学。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厌学”是不存在的。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只不过因为上述的原因,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但愿父母们能循循善诱地启发孩子,使孩子真正领悟到学习带给我们的诸多益处,这样“厌学”二字对孩子来说将会从生活中永远消失。

献给父母的忠告

当孩子厌学、逃学时,作为父母,一定要理智地分析,孩子也有自己的困难与想法。仔细倾听孩子倾诉,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指引孩子少走弯路,孩子就不会再厌学逃学了。

别让孩子养成作业拖拉的习惯

许多孩子都有写作业拖拉的习惯,往往几十分钟的作业要花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如果父母不管,第二天就交不了作业。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才写两行字就开始玩,要是他能拿出看电视的认真劲,写作业就不用操心了。”

下班后,小王只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他没有办法休息。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等着她去面对。那就是她女儿做作业的事。孩子放学后,每不会老老实实坐在书桌前写作业,而是打开电视机看电视。等到小王到家门口时,就马上关掉。

小王的孩子已经10岁了,但她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大人了。却并不帮自己做事。为此她很恼火,但她还得忍着。

“宝贝,快点写作业了。”小王压低声音温柔地说。女儿竟对妈妈温柔的言语充耳不闻。小王把芹菜放在水里狠狠地揉一遍,发现她已端坐在沙发上,两只脚左右交替地打拍子,如一个指挥,更像一个仰卧的鸭子。

“宝贝,写作业了。”小王耐着性子语调仍然温柔。她好像嗯地答应了一声。五分钟后,小王又发现女儿对着窗口凝视。

小王深呼吸一口气:“宝贝,快写作业了。”她连头都没动一下。

这下,怒火在小王的全身迅速流蹿,占据了每一个角落。小王用尽毕生力气大吼一声:“你写不写作业?”她抬了一下眼皮,不紧不忙地说:你凶什么凶!

小王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她决定要让女儿明白,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不是她妈妈的事情。第二天,小王对女儿说:“你不是很想看电视吗?”女儿点点头,不知道妈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以后,你可以想看就看了。”

女儿不敢相信地望着她的老妈。

“不过有个条件。”

女儿抬头望着小王,等待着妈妈的条件。

“必须在八点钟前把作业做完,而且不能有错误,做完作业,你想看多长时间电视就看多长时间。”

小王的女儿很快的与小王签订了合同。合同是这样规定的:只要你八点钟之前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我亲自替你打开电视,为了防止你马虎了事,加一条,如若发现错误,立即停止看电视,而且取消当天晚上看电视的权利。

签订合同后的第一天晚上,女儿非常自觉,不到七点半就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迫不及待地看电视去了。当小王检查了一遍女儿做的家庭作业,字迹潦草,错误百出。但她还是不动声色的容忍了女儿。因此那天晚上她看电视过了把瘾,看到十一点半,但小王没去干涉。

第二天晚上七点半小王的女儿又坐到电视机前。

小王终于拿着合同走到电视机面前,什么话都不说,把插头直接拔了。白纸黑字,赖不掉,女儿乖乖地回去改正作业了。

但不久,小王又发现女儿又有了新的对策,她连着三天在她的作业本上发现老师的批语,她在遗漏作业。小王也没有说女儿什么。只是在当天晚上,女儿在写作业的时候,小王拿起电话,故意大声地说:“张老师吗?今天的家庭作业……”其实小王根本就没有拨什么号码。从此,女儿再也不敢遗漏作业了。一段时间过后,小王下班后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了。

通过和孩子签订“合同”的方法,再加上有力的监督,例子中的母亲成功地帮女儿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专家评析

一般来说,孩子写作业拖拉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由于孩子学习能力上有问题,没有学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面对作业无从下手,或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题和写作文,效率很低

●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注意力缺陷,这种做作业拖拉的实质,通常不是学习的速度慢,而是边写边玩。

●视觉与动作的统合能力低,书写、阅读能力不协调。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通过教育训练加以缓解和改善。

具有拖拉习惯的孩子写作业时,手里总是玩个铅笔、橡皮、文具盒之类的东西,或者两眼发呆,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情,就是不看眼前的作业。

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这种恶习,父母可采取以下办法:

●找出孩子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原因,连续几天观察孩子做作业情形,找出困难所在。一般初入学孩子因握笔能力不佳,笔画掌握不好而速度慢。

●了解作业是否过多。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约半小时,作业量过多,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了解孩子作业量和所需完成的时间,及时与老师沟通。

对孩子的学习要有时间要求、速度要求。家长应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提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和速度要求,建议家长给孩子配备一只小闹钟,放在他容易看到的地方。在学习时,应让孩子在固定的学习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学习。

●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再玩。要求孩子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作业并保证质量。还可以帮孩子设计一张学习进度表,把每天写作业的时间添进去,只要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就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但要注意进度表应循序渐进,奖励也应是切实的,而且是孩子迫切想要的。

●找出干扰专注的因素。桌面上的东西常是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清除桌面及临近区域的杂物,可避免边写边玩的情况。

献给父母的忠告

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不必过分干预或过度指导,这样只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养成非要成人陪伴才肯做作业的习惯。父母除了给予必要的辅导(教导、检查、提醒)外,须让孩子明确,做作业是必经的学习历程,让孩子逐渐适应每天做作业的作息制度。

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有些孩子总爱跟在父母后面问这问那,并直到弄清楚才肯罢休。有些父母会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有些父母则会制止孩子问一些他们认为莫名其妙的问题。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一些问题,他们也有自己的某种思想。

小时候,李华无论从智力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显得与平常人一样。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在李华一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买了很多的儿童启蒙教育书籍,一有空闲的时候,就给她灌输,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大的兴趣。

但这孩子倒是挺喜欢小汽车的,为此,她父母担忧这孩子整天拿着个小汽车摆弄,可这有什么用?一天李华举着小汽车问:“爸爸,汽车为什么4个轮子?”

“4个轮子才稳当嘛。”爸爸一边看一个系列片,一边未加思索地答道。

“那,三轮车为什么是3个轮子?”

“……有3个轮子,也就稳当了……”爸爸有些不耐烦,因为他正在看得高兴。

“那,自行车怎么只有两个轮子?”小李华又兴致勃勃向爸爸继续问道。

爸爸转过了头,有些吃惊又有些尴尬地看着正睁大眼睛,满脸疑问的小李华。

爸爸从李华天真的大眼睛里,像是看到了什么!

“这不就是几何的几个基本原理么?”爸爸的脑子里像有个小火花跳跃了一下,“当然,这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小小的疑问而已,但正因为是实际的,不是比教学上的理论更鲜明、更活泼!”

“好孩子,”爸爸高兴地一把把李华扯到怀里,“来,爸爸给你讲!”

爸爸就用最浅显的话,认认真真地给李华讲着。令爸爸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这次李华竟然一动不动,昂着脑袋,老老实实地听着爸爸的话,并且不时地点点头,遇到不明白的歪歪小脑袋,直到弄懂为止。

从此,父母也开始发现,小李华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他老是在不停的提问。

“爸爸,为什么鸟儿在天上飞?”

“妈妈,为什么鱼儿会在水里游?”

“为什么鸡、鸭、鹅不会飞呢?”

以前,父母也和其他作父母的没有什么区别:总是对孩子的提问进行搪塞或装作没听见。有些问题他们根本就无法回答而采取以上态度。

从此,父母就把闲余的精力全放在李华身上。

“为什么不吃饭就会觉得饿?”

“因为,人必须得吸收营养啊。像花儿必须得浇水一样……”

“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

“圆的才能转啊,方的就不行。”

“为什么花是红的,叶子是绿的?”

“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而花朵里有花青素……”

甚至洗脸、刷牙、洗澡的时候,父母随时都准备着回答孩子的问题,为此,李华的爸爸妈妈还专门买了《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之类的书。

总之,就这样,父母认真地对待李华的各种问题,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一面让她自己考虑,一面自己搜集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然后再告诉她。李华的“求知态度”得到了认真的回答,求知热情也就更加高涨起来,不断地提问,也在不断地获得知识。

李华的爸爸虽然在某方面对她很严格,但是在知识探索上,全力支持孩子。他自己就是个知识分子,深知科学求真的目标,因此,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总是特兴趣地回答。

李华在爸爸这种态度的鼓励下,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日益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长大后,博学多才的李华用自己的知识创办了一家大型公司。

李华的爸爸可谓是各位父母教育孩子的楷模。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要实事求是地回答,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专家评析

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上小学时,在班上成绩很好,但是,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反之,有的孩子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反而很好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令很多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孩子的死记硬背已不能再满足他们吸收知道的需求了。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但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他们也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般,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六七岁时,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如果此时作为父母的你,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者训斥甚至打骂,就会抑制孩子的求知欲。

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或许正是由于你没有满足孩子小时候的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使孩子对一切新事物产生了消极思想。当自己不知道的,总认为没有人会告诉他答案。

因此,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甚至你认为是荒唐的问题,都应认真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同时,还可鼓励、引导孩子,当孩子回答不出时还应一步步做出提示。当孩子回答时,不乏时机地表扬一番,这样孩子的求知欲会更强的。

献给父母的忠告

孩子主动提出问题比被动接受知识,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父母应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并且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别让分数成为孩子的枷锁

我国的大多数父母在评价孩子学习的好与坏时,总是以分数为准则,这其实是不对的。父母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得当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自学能力。牢固的知识基础与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稳定并善于自我调整的心理素质才是重要的。

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是在参加中考时,没考好。他的母亲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难过得寝食不安,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过去每当有人问起孩子考试成绩时,心情非常好;而如今碰到楼上楼下的邻居,人家问起来怎么说呢,这件事竟令这位母亲一个假期基本上没有出门。

像这类作母亲已将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作成了自己的生命。孩子考试分数高,父母心里非常高兴,眉飞色舞。当自已的孩子考试分数低时,考得不好时,父母往往遮遮掩掩,感觉脸面无光。

其实这些也不能全怪父母,客观地说,这是由我国的国民素质决定的。国家目前没有找到比分数教育更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另外,分数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的考试方法、科学的考试方式所评定的分数,价值还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由于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一心只盯在孩子考试分数上,从而走进了教育的误区。

父母经常向孩子询问的是孩子考试的分数是多少;而孩子经常向父母汇报的也是考试成绩怎么样。应该说父母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是正常的,也体现了父母关心孩子学习。但是父母把精力和兴趣,主要都集中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从而真正忽略孩子成才的因素,就不是正确的了。

某工厂的一位中年女工人为孩子高考的事请了一个月的假,她的请假理由是:我请假的目的就是在家把孩子的生活管好,帮助孩子学习,让他能考高分,我请假的价值在于提高我孩子的分数。

还有一位父亲对儿子讲,只要你考试名次在班里排前五名,只要我们能力能够达到,你想要买什么,我们就满足你的要求。

由此可见,当今中国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这种分数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心中根深蒂固。孩子分数好,前途无量,孩子分数差,前途暗淡又渺茫。有的父母甚至到了以孩子分数的好坏来支配自己的喜欢怒哀乐。

有一对孩子在美国小学接受教育的中国父母,他们用中国的教育模式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情况,问孩子的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一些定理、公式,这位老师回答:“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是比他能够记忆的知识多得多;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家族出了好几个政治明星。这个家族之所以会出这么多政治明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这个家庭中订了许多报纸,让孩子们都要看过。在吃晚饭时,他们会讨论今天世界各地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这些孩子从小就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专家评析

我们现在的考试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现在考试的分数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但是,现如今问题的要害是父母们把分数自作是判断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惟一标准,这是不正确的。

其实,孩子的分数不理想,这可能是孩子暂时的不适应,是进入一所新学校、面对新生活及新教学最可能遭受到的问题,光靠分数和评语并不能提供给父母足够的讯息。如果父母能常和教师会谈或保持联系,或许能够改变自己对孩子成绩单抱着的某些错误看法。然而,父母多半眼中看到的只是分数的表面意义,并将分数高低视为成功与否的最佳评判标准,一旦达不到理想的水准便认为是孩子不用功学习。

中学生成绩单的重要性与小不期间的相比,有增无减。特别是实行了排名次,这对于父母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父母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

对待目前孩子考试的分数必须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当孩子考试分数高时,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孩子掌握的知识比较好。

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父母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孩子的课堂学习上,盯在孩子的作业上,而应该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应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事情。何况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一些时事政治问题。例如有个学校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看王海事件》,如果孩子连王海是谁都不知道,他怎么可能完成这篇作文。如果孩子虽然作业完成得很好,但缺乏对时事等社会信息的获取及对此类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那么他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总而言之,父母不必眼盯着孩子手里的分数而喜笑怒骂,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孩子面对陌生领域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献给父母的忠告

当您的孩子领会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学习的课堂时,毫无疑问,您对孩子的教育已取得成功。

引导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知识就是力量。那知识从何而来呢?很简单,从书中来。因此,父母一定要千方百计引导孩子养 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那父母该如何引导呢?两个字:培养。

在这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需要接收和处理,阅读能力成了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意味着拥有一块磁铁,随时可以汲取书本中的宝贝。更奇妙的是,阅读还能影响一个人的气质。

一次群体训练中,一个叫志飞的十一岁的男孩显得格外成熟、懂事和宽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那群争吵不休、打打闹闹的同龄孩子中,他不时地帮助大人们做事,而且与伙伴们玩得十分开心,即使吃亏也不锱铢必较,还很会关心他人,因此,那群孩子都愿意跟他玩。

他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第一是看书,第二是玩电脑游戏。

问他会不会沉溺于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他说不会,虽然喜欢,但不迷恋。

他最喜欢看的书是人物传记,而最喜欢的对他影响也最大的两本书是《周恩来传》和《林肯传》。

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传记?

他说在他五岁左右时,爸爸就给他读各种名人传记让他听,时间长了就喜欢上了,后来就自己找名人传记看。

末了,他笑了笑说,好多人都说我有伟人的气质呢。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孩子上学的时候,缤纷的童话世界对那个年龄的孩子是最大的诱惑,自然孩子的兴趣便穿过童话落在书本上。要让孩子时刻保持积极的读书状态,如若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父母也就不用担心孩子与书籍的亲密关系了。这时,书就成了孩子真正的亲密伙伴,陪伴孩子一生。

可惜,多数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通常是等到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学习吃力,作文写不出来时才开始着急了。

也是在一次群体活动中,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七八个九岁左右的孩子无奈地望着屋外的雨帘,情绪低落了许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孩子嘴里忽然冒出一句唐诗来。

对呀,“雨”不是最能引发人的诗性吗?

有位大人说:“孩子们,大家来连诗好不好?”

“怎么连呀?”孩子们的兴趣马上就调动了起来。

规定好一人一句,长短不限,即兴而发。

就以“好雨知时节”为开头,孩子们群情激荡,几轮之后,竟然连出了一首很不错的现代诗。

完成后,孩子们看着自己集体创作的大作,高兴不已,于是每人抄了一份,晚上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

“诗好玩吗?”

“好玩!异口同声。”

“那好,今天回去,每人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下一次我们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从游戏入手,孩子们接受了“诗”,对“诗”有了兴趣。

寻找兴趣点,就好像是把孩子带到一处宝藏的入口处,找不到入口,宝藏再好,孩子也够不着。

专家评析

经调查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差不多都爱看书,大量的阅读使得他们理解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感觉心里很充实,生活习惯较好,适应能力较强,不会对某一种行为过分沉溺;与此相反,那些沉迷于游戏机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绝大部分不喜欢看书,内心空虚,心情浮躁,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是孩子成长的一面旗帜。

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关系着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幸福都影响巨大。

生活中,希望能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很多,但多数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特别是现代社会中能吸引孩子的兴趣的活动种类丰富,各式各样的玩具,各式各样的游戏。安静的文字与变化纷呈的游戏比起来,自然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对于父母来说,单单扔给孩子一本书,然后企图让孩子自己建立阅读的习惯,显然是行不通的。

另外,当孩子自己选择阅读对象时,父母不要进行干涉,不要把自己的阅读取向强加于孩子身上。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喜悦,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其特定的阅读方向。比如,年龄小的孩子,喜欢看童话,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加,他才可能会看散文、小说或诗歌、科普类的读物。

父母想引导孩子某一方面的阅读兴趣,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喜欢传记的孩子,但不能压制孩子自己的爱好。如果那样,就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结果是这样的。

平时,父母亲经常带孩子的去逛书店,让他们自己挑选和购买书籍。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为孩子准备一个专用书架或书柜,由孩子自己放置、管理和使用,使孩子拥有自己的图书,就像拥有自己的玩具一样,可以随时取阅、欣赏。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书,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他思想开阔,很快接受新事物,并增强他的学习甚至各方面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至理名言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引导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应该得到家长格外的重视。

献给父母的忠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玉如,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位父母都应牢记这两句古训,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让孩子成为“外语专家”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外语已成为人们走向成功的必备工具。如果不懂外语,我们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

在台湾,有一个天才儿童,他在六岁时就能讲七国语言。家住新竹的李嵩声,除了中文母语外,还能讲英、西、德、俄、法、日语6种语言,虽然不是非常精通,但对一个6岁小孩而言,已是难能可贵。李嵩声的父亲李念祖说:“儿子有语言的天分,但绝不是天才;而是掌握了学习的机会与方法。”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孩子是如何学会七国语言的呢?而这也正是李念祖引以为豪的地方。

孩子一岁半时,李念祖被派往哥斯达黎加工作,他带着妻子与孩子举家赴任。为了教育小孩,在当地聘请了保姆边陪他玩,边学习西班牙语。2岁时,李嵩声就能与当地同年龄的小孩一样讲流利的西班牙语了。

李念祖与妻子则负责教中、英文。2岁半时,李嵩声被送进美籍儿童的幼稚园,3岁半再进入当地美国私立小学试读。这时候,他的英语与西班牙语已同样流利,这两种语言可随时交替使用。

4岁时,李念祖又帮儿子请了日文家教。3个月后开始学习德文, 6个月后又请了俄文家教, 9个月后学法文。平均3个月,李念祖让儿子多学一种语言,采用渐进式的语言教学,从中去启发儿子的语言潜能。

“为什么那么小就让孩子学多种语言,孩子吸收得了吗?”李念祖常被问到这一问题,他说:“我们太小看孩子的潜能了。事实上,愈早学习语言,愈容易学会,而且,孩子年龄太小,如若让其玩电脑,则有百害而无一利,运动容易受到伤害,但学习语言就不一样了,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任何小孩都可以学会多种语言。”李篙声随着父亲在哥斯达黎加住了3年半,这期间他学会了英、西、法、德、俄、日6国语言,也跟各国老师相处得很融洽。在5岁生日时,李念祖帮他举行一个生日Party,邀请所有教过他的外籍老师为他庆祝。李嵩声发挥他的语言天分,以各种不同的语言跟不同的教师交谈,让所有的外籍教师惊诧不已。

婴幼儿期,具体来说3~8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过了十一二岁,学外语的难度就骤增了许多,因此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期就应重视外语的学习。

专家评析

当今社会,父母都知道外语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外语水平呢?可以参照以下方法:

——营造讲外语的环境

父母对孩子讲外语应该和他讲汉语一样,使孩子身临其境,在具体的场合、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所听到的任何语言,但不是为了教育而刻意去讲外语。这样能够容易使孩子的外语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概念联系,使这种记忆生根。这是生活外语,而不是学校外语、课本外语。孩子只有可能对这种生活外语感兴趣。

——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讲恰当的汉语和外语

孩子的语言和心理的发展,自他出世就已开始。孩子从哭、喊、笑、叫,呀呀学语发展到发音的组合,单词句“单报式”语言,最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应操之过急,要求过高。对孩子讲外语只能略为超过孩子所能接受的水平。例如,当孩子还无法理解数字的意义时,就不要过多地对他讲具体的数字;当孩子还不能判断形状时就不要过早地对孩子讲有关物体的形状。

——父母尽量用外语和孩子多交谈,多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

在孩子接触世界的时候对他讲外语,让他在自然环境中听到更多的外语单词和句子。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外语听力在发展,这时父母可以用外语讲叙述性的故事,讲流水账式的生活故事。故事的内容可以是当天或前一天他所经历的事。这样的故事让孩子和他的经历联系起来好懂一些。现在有许多关于少儿学外语的书籍,可作为教材,在孩子感兴趣的时候运用它。

——鼓励孩子多说外语

由于身处国内,所以汉语环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孩子一般说来,汉语口语比外语口语先发展。尽管一个父母一直对孩子说外语,他也可能会用汉语和你对话,这造成外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特有的外汉对话现象,你用外语问,孩子只能用汉语答。这种情况下,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开口讲外语。例如孩子要看电视,要去公园,要吃水果,可要求他用外语申述自己的请求。如若孩子不会,就教他说,然后让其多加练习。需要强调的是,孩子一旦开口说外语,父母就要马上表扬他,当他能说出一个标准的外语句子时,更要对其大加赞扬。孩子会说简单的外语后,要多和他做外语对话游戏。比如顾客买东西游戏,你扮营业员他扮顾客,然后他扮营业员,你扮顾客。比如医生病人游戏,警察叔叔和问路人游戏,在打扑克时帮助孩子掌握数字的外语表达法。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说,如若不说,外语则难有大成。

——巩固学习成果,让孩子过好阅读关

现在的外语书越来越多,从简单的读物到原版小说都不难找到。孩子学会阅读后经常有东西可读,外语就可以转化为一种生活技能,可以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如果有可能,可以让孩子去上一个外语班,让孩子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学外语、讲外语,这样孩子的兴趣会保持得久,相互促进。

献给父母的忠告

外语和汉语一样,也是一门语言,父母要想让孩子学好外语,就应从小抓起,而且要经常练习外文对话。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外语专家”。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人类的幸福有一半以上来自想象力,不会想象的人很难拥有幸福。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正在围着地球仪热烈讨论。这时,有位两三岁左右的小孩也挤上前来说:“让我看看,这是‘世界’吗?”

“是的。”旁边的孩子回答说。

“现在我明白了。我叔叔已经绕地球环行了三次!”他并非不知道这是一个模型,因为他知道世界很大。他一定是在无意中听到了一些谈话,逐渐形成了这一观念。

“请问,”他接着说,“纽约在哪里?”

在那些五六岁的孩子中,有位孩子热情地指给了他。

“荷兰在哪里?”他接着问,又有一位比他大些的孩子指给他看。

“呵,这就是海洋了!”3岁的孩子兴奋地恍然大悟。

听到这儿,这些大些的孩子全部产生了好奇,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地球仪与他们所处的地球家园的关系。

于是,这个两三岁的小孩兴致勃勃地讲述他的“见识”:

“我爸爸一年要去美国两次,他要在纽约逗留一段时间。他从家出发以后,妈妈告诉我:‘爸爸现在在海上。’好多天她都这么说。又过几天妈妈说:‘爸爸现在已到纽约了。’过了几天,妈妈又说:‘爸爸又到海上了。’最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妈妈说:‘现在爸爸快回到荷兰了,我们到阿姆斯特丹去接他。’”

这个儿童听了很多关于美国的情况,因此,当听到别人把它和地球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立即驻足观看,他的表情似乎在说:“我发现世界了,我发现美国了。”

这位两三岁大的小孩之所以能够把我们生存的这个莫大世界(叔叔和爸爸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往返一次的世界)和这个小小的地球仪联系起来,凭借的一定是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牧师就特别注意保护小卡尔的想象力。

有一天,卡尔·威特的一位老朋友来家做客,他看见小卡尔正在用蓝颜色认真地画着一个大大的、圆圆的东西。

朋友问小卡尔:“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

小卡尔回答:“大苹果。”

朋友又问,“可是,你为什么要用蓝色呢?”

小卡尔回答:“我想应该用蓝色。”

朋友对卡尔·威特说:“老朋友,你应该教教孩子,他想把苹果画成蓝色,你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老卡尔竟对朋友的“忠告”不以为然,接着就反问这位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的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还不到三岁的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其它的什么也不重要,毕竟孩子还太小了。其实,1岁半到2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尖峰时刻。语言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麦克的父母都是研究语言发展的,小麦克只有两岁多,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他的父母在他玩玩具或其他游戏时都鼓励他,最初很简单:“你在玩什么呀?”“为什么你把公主拿起来啊?”等等。在麦克回答之后,父母又根据他回答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个接一个问题的答案就逐渐演变成一个故事。等他稍微大一点,他就自己说,只有当他编不下去的时候,父母才会提示几句经过一年的训练,小麦克在语言和想象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而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孩子喜欢听故事,几乎成为一种天性。很多美国家长从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给他们讲故事。他们是很小,但他们完全能听懂。发现说话前的小孩就对故事书有选择性,他们会挑出他们喜欢的书让父母念,而且甚至会模仿书里描述的动作。等他们会说话了,他们会不断地恳求父母,即使是同一个故事,也会不厌其烦地听很多遍,并且经常还会在父母的讲述过程中查漏补缺,有时甚至添油加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父母应及时进行鼓励,赞扬孩子。即使孩子的补充并不正确合理,父母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往往会根据神话或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去扮演骑士或英雄,或者模仿小鸟飞翔,父母千万不要去阻止或嘲笑他们,因为这正是孩子想象力的表现。此时,如果父母能够夸奖孩子或对孩子的表现表示感兴趣,一定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专家评析

不少研究表明,不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表现出成人化的思维倾向,失去了以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当孩子还没来得及对美好的世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时,想象的翅膀没张开,就开始脱落了。这样的孩子,将来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而且也难以成为出色的法官、建筑师、科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后者用不着想象,但事实是:想象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想象力这份心理资源,是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的。父母和社会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把他们从小受到扼制受到禁锢的想象力之门打开。使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把自己的想象力之门打开之后所感受到的乐趣和收益。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点滴培养。

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孩子的想象力就丰富,他们也不想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那些循规蹈矩的父母干任何事都很现实,缺乏想象力。许多父母认为,凭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足以应付。这就丧失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无知地将这条束缚想象力的枷锁套在孩子身上。其实,他们只是固执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去想问题、做事情,对孩子的想象、创造的萌芽熟视无睹,意识不到保护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其实,从孩子出生起,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父母要做的是不断向孩子提供新的新鲜事物,引导他们认识新鲜事物。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小看父母每一次和孩子游戏的作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游戏,或讲故事,都是一次“教育”的机会。

献给父母的忠告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身为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爱玩游戏的天性,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所有父母都知道,孩子的记忆力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当然成绩也相当优秀。一个人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得到提高。

杨晓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了学好英语单词,几乎花费了一大半学习时间。但是,他的英语成绩依然没有得到提高。

星期天上午,父亲带着杨晓来到一位朋友家中。这位朋友是一所大学英语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

父子俩说明来意,那位朋友问杨晓:“记单词是不是很困难?”

杨晓说:“对呀,英语学习就是单词这一关不好过。要是单词这一道难关过了,我的英语成绩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朋友问:“你一天能够记多少个单词?”

杨晓回答说:“一般可以背诵50个。”

朋友又问:“50个单词都能够记住而不忘记吗?”

杨晓真诚地说:“怎么可能,隔上一段时间,差不多都要忘记。”

朋友接着又问:“你记单词有什么诀窍吗?”

杨晓惊讶地看着爸爸的朋友,说:“单词就是一个一个地背诵,看一个单词由哪几个字母组成就可以了,哪有什么诀窍啊?”

朋友说:“我明白了,你记单词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难怪英语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这种死记硬背就等于囫囵吞枣,吃下去的东西没有经过消化,隔上一段时间就全部忘记了。”

作为父母,如果孩子的记忆力较差,如何帮他们提高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高招吧。

专家评析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主动做事比被动做事效果要好得多。记忆也是如此,当我们把记忆,作为一件苦事时,就不会有理想的记忆效果;当我们化苦为乐,以记忆为乐趣时,记忆才能出现高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记忆能力成倍地提高和增加,就必须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琢磨的兴趣,提高的兴趣。

对孩子来说,不论做什么事,兴趣和能带来的快乐感受是他们的一种动力,记忆也是一样,只要使他们对此产生兴趣,那便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说起来,现在所讲的关于提高记忆的方法很多,但真正能够使孩子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记忆的方法并不多。作为父母,要想做到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记力,就一定要在众多的记忆方法中有所选择。这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训练法——形象奇特化记忆法。

所谓形象奇特化记忆训练,就是对一些比较一般化的形象事物进行奇特化想象的一种训练。通过奇特化训练,可以把一般形象变成特殊形象,在头脑里产生较强的记忆刺激信号,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奇特化想象要求随心所欲地充分发挥想象力,但也不是听任烈马脱缰、纵横驰骋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方法与范畴,下面逐一加以介绍。

——动态法

动态法就是使静态事物“动”起来的想象方法。动态事物比静态事物容易吸引人,这是心理学揭示的一个奥秘。太多的人喜欢看的是电影而不是幻灯,儿童喜欢电动玩具而厌烦“古董”式普通玩具,霓虹灯的动态广告比静态广告更令人赏心悦目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要记住“鸟”,栖息枝头的物象就不如振翅惊飞的物象深刻。要记住“虎”,卧伏酣睡的物象就不如张牙舞爪的物象清晰。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想象大山飞移过来,一下子压在眼前的桌子上,把桌子压成了火炭。尽管有时候是不特别真实,但是这种方法,能够使要记忆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运用动态法应该注意,凡是能动的事物,其动作最好恢复常态,必须动静相间,松紧有致。否则都“动”起来了,反而影响效果。

——代用法

代用法就是利用甲事物取代乙事物的想象方法。当甲、乙两事物存在相似之处,或者是拥有相反的特点,都可以用代用法,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代表陌生的新事物,那样新事物就比较好记忆了。甲乙事物之间的联想是记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把甲事物变成乙事物的组成部分,或乙事物变成甲事物的组成部分,记忆效果就相当好。如记“蚕蛹、机枪、大米”,可以想象把蚕蛹当子弹塞进了机枪里,机枪里打出了一粒粒大米;记“皮球、火车、算盘”,可以想象皮球代替火车轮子的飞转,而火车正行驶在算盘式的轨道上。

——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有人问一个在三楼住了10年的人,从楼下到三楼共有多少阶梯?尽管这个人每天都要上下楼梯,但却回答不出来。在一个高层次的研究班上,老师有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百元钞票的正反面,各为什么图案?全班几十人瞠目结舌,没有一个人能回得出来。

并非这些被提问的人记忆力太差,而是提问的内容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记忆之中。在记忆的要领中,首先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记忆目标,经自己提出要求,并时时检查,这样才能记得牢。

——不断复习加深记忆

对记忆对象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强化它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记忆对象,要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它的本质、规律和特点,通过理解来加深记忆。

——排除不良干扰

在一些关键性的考试中,往往一些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却想不起来。这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心理压力所干扰。对考场气氛的不适应,老师、家长施加的心理压力,考不好的自我担扰,都是记忆力再现的干扰。至于外界干扰,如同学的嬉戏、窗外的游戏、家中电视的诱惑等,都对记忆的贮存有不良干扰作用。如果消除了干扰,记忆的贮存和提取就少了许多障碍。

献给父母的忠告

孩子的记忆力较差时,切忌讽刺、挖苦,更不能打骂,正确的方法是针对孩子的特点,参照专家提供的方法,尽力帮助他!

让孩子远离网络的陷阱

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手段。网络的出现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结果,它必然会对人类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们带来一些诱惑和危险。有太多孩子沉迷于网络,而父母却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爱的孩子走向毁灭。

李某的女儿开始迷上网上聊天,经常在网吧上网到深更半夜才回家。为此,她没少挨父母的骂。可是女儿不但对父母的劝阻不当回事,而且还在一天瞒着父母,一个人从兰州跑到白银市与网友见面,直到凌晨才回家。为了限制女儿外出上网聊天,李某上班后就将她反锁在家里。可是,李某却不知道,他只锁住女儿的人,却没锁住女儿的心。李某的女儿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逃走。终于有一天,趁父母都不在家,她给朋友打电话,帮助自己逃走了。几天后,李某接到陌生男子的电话。那男子说了句“你的女儿在我身边,要想再见到她,赶快准备三万元钱……”那男子其实就是李某女儿的“网友”。

许多孩子迷恋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结识所谓的“朋友”或“知己”,有的还在同伴面前炫耀,看谁结交的网友多。他们在根本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便敞开心扉,与对方约会见面,甚至大胆邀请对方上门会面,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一位上高中的少女说,放暑假后她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认识了不少网友,在网上聊得很开心,常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有一个星期,她一下约了3位网友,一位是在校大学生,一位是社会青年,还有一位是已婚男人。已婚男人约她去他家见面,她就去了。开始她还有点怕,后来还是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去与网友见了面,结果令这位少女大失所望。因为网上的他是幽默风趣的,而且这位网友还说自己虽又高又瘦,但很英俊潇洒。等真正见了面之后,才发现他相当丑陋。

如果孩子沉迷于网络,父母绝对不可坐视不管。下面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非常有效,值得各位家长借鉴。

“我去上学了,爸爸!”小军喊了声,背着书包走了。爸爸紧跟着出了家门,没有去单位上班,而是骑着车悄悄跟在了儿子身后。这样一路跟过去,直到看见儿子走进了校门,爸爸才急急忙忙又骑上车往单位赶。原来,小军爸爸是想验证儿子还会不会逃学去网吧。在此之前,曾有过几次跟踪,而且有一次在网吧里“逮”住了逃学的儿子。

小军爸爸说,对于孩子的成长问题,自己属于那种始终忧心忡忡的人,总担心孩子将来成不了才。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心里就担心得很。

那是冬季的一天,小军的班主任给他打来电话,“你儿子最近有些不对劲,上课总走神,有时还逃学,估计是上网了……”

小军爸爸当时就呆了,自己时时刻刻为他操心,他却逃学,于是他第一次跟踪儿子跟到了公园附近的一家网吧。

那家网吧隐藏在一个台球厅里面,面积不大,大概有十多台机器。里面却有四五十个孩子在玩,小军也在里面。上午九点半,本来是上学的时间,可这些孩子却都在网吧里呆着。他们当中,有些在玩游戏,有些在上网聊天。

小军的爸爸把儿子带回家,竟不知说些什么好,也许是气急交加,他当着儿子的面流泪了。

小军看到爸爸竟然哭了,显然是因为过于伤心,便懊悔地对爸爸说:“我以后再也不逃学了,再也不去网吧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军爸爸仍然担心,但是跟踪几次之后,发现孩子并没有逃学,而小军也对爸爸说:“我再也不想让你伤心了。”

就这样,小军爸爸用真诚的情感融化了孩子的缺点,使小军“改邪归正”了。

作为家长,有时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留一点空间让孩子受到触动,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不是更有效吗?

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对于我们,它充满了魅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网络又是魔鬼,是陷阱,里面鱼龙混杂。孩子们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上网,使孩子在网络中安全成长。

教育孩子文明安全上网,要做到以下几点:

●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以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地址、电话、学校等情况告诉网友。千万不与从未见过面的网友约会,除非有人陪伴,见面一定要在公共场合。收到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要回信,不要保存,尽快删除。

●孩子上网之初,父母要帮助他们立下规矩。如每天使用计算机最好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所以,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献给父母的忠告

当孩子沉迷网络时,父母一定要及时进行制止,但切忌采取强制措施,应运用智慧和技巧使孩子不知不觉地与网络隔离开来,潜移默化地将孩子引入正轨,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顺其自然就是因势利导,父母教育孩子时,应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切不可把父母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小芳4岁半的时候,父母与女儿商量后,托人在一家艺校找了一位钢琴老师,是一位教授。初见老师,父母便直言相告,孩子只是当做业余爱好来学,希望老师就当其是个业余爱好者教吧。女教授的大眼睛在镜片后一惊一诧。

星期天,琴房外坐着一溜等候上课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琴房门45分钟开一次,出来一个进去一个,很像医生诊病。长长的走廊两侧,各色曲调夹杂着老师们高低错落的指责,还没开弹,琴童已感到大祸临头。

父母一次也没打过小芳,父母对她没有成就一个大演奏家的期望。但再宽松的环境也改变不了学习的枯燥无味,小芳开始害怕去上课,总是谎称“有点发烧”而躲老师。正在父母左右为难时,女教授要出国,父母礼貌地解除了师生关系。

这一次,经人介绍,父母为小芳请了一位不到20岁的钢琴老师。

教授和老师的区别在于:教授是先生,老师是朋友。教授上课教的是父母,老师上课教的是学生;教授培养的是艺术家,老师调教的是快乐的孩子。这位年轻的老师每年都在家里搞一次Party,她的学生从刚入门者到十级高手,一一出场展示琴技,相互较劲儿,学生们感觉很有成就感。

小芳对老师很满意,她悄悄对父母说:“我要是学不好琴,就太对不起老师了。”

投桃报李。第二年,小芳顺利通过了1级考试。

有些父母给孩子设计发展方向时,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往往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这样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迫孩子去学某一种技艺,初始,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学习一段时间,但是,时间一长,由于孩子本来就不具备此种先天的灵性,久而久之,会越来越讨厌学习 ,但父母又逼迫他学,最终,孩子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双重的折磨和打击。这种硬性的强求,不仅会掩盖一个人真正的才能,而且还会抑制他们自我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隐患。

山东青岛有一对夫妇,人到中年,方才喜得贵子,但是自己的事业却每况愈下,因此,夫妻二人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江南身上。江南3岁的时候,夫妻二人就买了一整套唐诗宋词教他背诵,5岁的时候请老师教他书法、小提琴、钢琴。他们嫌幼儿园的教育太简单太肤浅,所以干脆不送儿子上幼儿园,而是每天把他关在家里,就给他留下一点饼干和一大堆的书。于是,日久天长,江南上小学前甚至连上厕所这种基本的技能都不会。

好不容易儿子上小学了,夫妻二人又迫不及待请老师教儿子英语、补作文、补数学。江南从小就戴上了眼镜,而且显得抑郁和沉默。每到周六周日,他们又带着儿子去少年宫上艺术班,所有空余时间都逼着孩子在家练琴练画,只要一听不到琴声,他们就怒气冲冲地指责儿子,甚至把他绑到钢琴椅上看着他弹,还每每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将来更有出息……”

据江南的同学讲,江南特别胆小,不爱说话,找不到学校的厕所和食堂,还不愿意和老师与同学交往,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他哪个也不知道。

等到江南四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依然对他“痴心未改”,要求他每门功课必须考90分以上,否则将罚他抄一百遍试题。终于有一天,江南趁父母不在家,胆小的他不知哪来的勇气,从六层楼上跳了下去,只留下一张小纸条:“爸爸妈妈,我其实特别讨厌钢琴、书法,也不喜欢学习。老师同学都说我怪,你们也不喜欢我,我不想再见到你们了。”此时,江南的父母纵然痛不欲生,也已是追悔莫及。

江南的故事真是令人可悲可叹。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一味地强迫孩子学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江南的父母没有认识到孩子的主体性,而是把他当成一个受人支配的客体,教育方式专制,态度粗暴,最终使江南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走上了绝路。这种“专制”的外表,有时还穿着“仁慈”的外衣,相当“和顺”。孩子如若稍有异议,父母就抬出“为你好”的挡箭牌。既然是“为你好”,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因为在孩子面前父母始终是高明的,听父母的话没错。照父母的话去做,一定不会吃亏。

专家评析

作为父母,大多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父母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陷入了歧途:有些父母只要是自己认为好的事,便不问合适与否就强迫子女去做,最常见的例子是跳舞和学乐器。也有的父母见孩子很有某方面的天分,即认为不可错过,强迫孩子努力向这方面发展,势必要他们将来成大器。这样做有时反而令孩子对乐器或音乐生厌。假如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父母就应慎重考虑,权衡利弊,究竟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家还是希望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孰轻孰重,父母们难道不清楚吗?

由于孩子心灵尚未完全开启,他们根本就无理、无力去争辩,唯有默默地承受。日久天长,伤害则在所难免,而心灵的疮伤却是无法愈合的。这种不尊重孩子个性的做法,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折磨。

孩子接受特长教育,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别老想着让孩子成为什么“家”而整天逼着孩子画画、练琴,巴不得孩子马上成为画家、钢琴家。这样做孩子不仅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对学习也会感到厌倦,而且当他们在画画、练琴、下棋时就觉得是在受煎熬、受折磨。孩子毕竟不同于大人,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父母不宜将特长教育看得过重,因为特长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因此说,特长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切忌用父母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有的父母立即就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一听到大家的表扬,父母就很高兴,觉得孩子给自己争了光。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会使孩子滋生一些不良情绪。当孩子学得好时,表扬是应该的,但不要过度,不要用孩子在人前炫耀自己。当孩子做得不太理想时,有的父母就拿别的孩子的成绩来打击自己的孩子。父母的这些无意之举却深深刺痛了孩子的自尊心。他们会变得自卑,缺乏信心,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不要管他做得如何,都一如既往地支持他、鼓励他。

献给父母的忠告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因势利导,切忌硬性安排。只有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及早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