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孩子向前看,不要向“钱”看

教育孩子向前看,不要向“钱”看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位父母都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要让他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受到“铜臭”的玷污。这似乎已成了中国父母的生命赌注。这位孩子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父母的教育认识自然有问题,他们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教育孩子认清金钱的作用与危害!为了使孩子不为金钱所迷,就要教导孩子认清金钱的作用与危害。

金钱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也会让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人生的意义在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不是为“钱”而活着。每一位父母都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要让他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受到“铜臭”的玷污。

让目标指引孩子健康成长

目标是一个人期望未来能达到的状态,是对一个人目的的说明和界定,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不开目标。人生一旦没了目标,就会整天无所事事,虚度此生。

对于孩子来说,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父母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不断追求的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才会去努力,才会去奋斗。

一位父亲在儿子小的时候,给他定的目标是:每周要学会200个生字,要记住50个英语单词,要学会唱一首歌曲,要画三幅画等等。当时,儿子认认真真,毫无意见地完成了父亲给他定的目标。

上了中学,父亲定的目标是必须考进重点高中,在班级综合排名必须在前3名之内,儿子没有反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考进了重点高中。

目标的制定者是父亲,实现者却是孩子。

孩子考进高中后,父亲定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当翻译,因为他认为跟外国人打交道既神气又吃香。虽然孩子对英语毫无兴趣,但他在父亲定的目标下已经成为了一个毫无主见的人,他完全根据父亲给他定的目标去努力,他已没有了自我。结果又成功了。

毕业后,孩子进了一家大公司,每次招聘来的人英语都很好,而且人家知识渊博,技术过硬。这位只会英语不懂专业的单一型人才的孩子在单位显得无足轻重,被冷落了。孩子和父亲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有那么一天,父亲突然发现在对孩子的人生设计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自己的目标代替了孩子的目标,没有发现孩子的真正目标或者忽视了他的目标,父亲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目标当作了孩子的目标,而没有帮助孩子树立他自己的目标。

现实生活中,这种事例却屡见不鲜,但愿我们的家长不会犯类似的错误。父母在规划孩子的人生目标时,切忌角色错位,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强加于孩子身上。

专家评析

许多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因而在他上大学的玉不思进取,更不用功学习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了新的目标,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没有了新的追求,上进心自然也就丧失了。人只要还在成长着,他就必须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走向下一个目标,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他的成长和进步就会停滞,人生的辉煌也就不再拥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若没有新的目标,人生的路也只能走下坡了。所以说,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

如果爸爸、妈妈带孩子登山,总会经常指着前面某一处说,加把劲爬到那里就歇一会。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寒暑假,父母都应该像带孩子登山一样,帮助孩子定出应完成并且努力后能完成的目标来。如:今天作业争取8点前做完。让孩子学习有目标,有奔头,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从目标完成上感到的压力而转为动力,又能让孩子从努力超前或超质量完成目标中经常体验到成功,为以后攀登更高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

帮助孩子确立学习目标,要有科学性和计划性。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从时间角度来分有以下三种:

——长期、全面的目标

在两、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孩子想达到何种程度,或做什么。甚至是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兴趣,为孩子规划十多年的目标。

——中期目标

是把长期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程度,为实现长期目标做准备。

——短期目标

通常是指各学期的学习目标,有时还可以将各学期分为若干阶段,分各阶段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的。

献给父母的忠告

理想和目标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人将毫无生存的价值。因此,父母应帮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别让孩子成为金钱的牺牲品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有人说,钱是万恶之首。其实这些全是不正确的观点,父母要引导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认清其作用与危害!

南方某镇一位“大款”对孩子特大方,一时高兴,把5万元人民币划入了读小学的儿子的账户上。这下一家伙使孩子“抖”了起来:起居饮食全由保姆侍奉,背书包、做值日、课外作业一律花钱雇同学代劳。这位小阔少本来的成绩不错,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又有了新突破:在该校成了“双第一”——存款第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

我国的许多父母对孩子近乎于一种溺爱,他们对孩子的爱不可谓不深,情不可谓不切。“我愿为你牺牲一切!”这似乎已成了中国父母的生命赌注。

结果,与父母期望大相径庭的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次品被制造出来了,一些“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败家子诞生了。

有个15岁的少年犯是独生子,父母是工人,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父亲爱喝酒,几乎天天喝,儿子则常常同桌吃酒莱,有时也试着尝两口酒,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慢慢地,孩子在七八岁时就学会喝酒、乱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自己从口袋里掏钱,于是,小小年纪,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父母的一切总会有一天全是孩子的。本着这一思想,儿子自幼就要什么有什么,说什么:“我们家有钱,不让他花让谁花呢?”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当他与那些行为不良者为伍后,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开始,因老师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几次管不住儿子,也就索性不管了。反而说什么:“将来当个工人,没文化一样开机器。”致使儿子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终于被关进了监狱。

这位孩子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父母的教育认识自然有问题,他们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教育孩子认清金钱的作用与危害!一位“小阔少”也罢,一位少年犯也好,是金钱危害了他们。所有的父母,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使他们对金钱有个正确的认识。

专家评析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金钱也无时不在诱惑着稚嫩的孩子。基于金钱的两面性,做父母的极有必要教育孩子有个正确的金钱意识,特别是从小就应当对他们进行节约教育和劳动教育。

美国父母经常对自己孩子说:“要花钱自己挣!”许多儿童通过修剪草皮或照看小孩等工作挣钱,不仅有了劳动的体验,而且对金钱的价值也理解得更深了一些。

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口号的意义绝不逊色于美国的“要花钱自己挣”。只不过,中国的家长们却缺乏美国家长们的勇气去实施这些口号。

在中国家庭里,几乎80%的孩子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赚钱,只知道向父母索取。

如此慷慨的父母,无私的给予,使孩子不识世事之艰辛,花钱大手大脚就不足为奇了。

对小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完全有必要的。孩子没能了解钱的作用,就可能受到钱的危害。

为了使孩子不为金钱所迷,就要教导孩子认清金钱的作用与危害。培根所言:“金钱虽然是好仆人,有时候也会摇身一变,变成坏主人。”金钱是人们不可离弃的东西,的确如此。人的吃、穿、住、行无一可以与钱完全分开。它像忠实的仆人,急人所急,为人服务,甚而帮人发家致富,振兴事业;金钱又可能是万恶的主人,使出邪恶本性,诱人品坏名败,害其坠入深渊。

献给父母的忠告

身教胜于言传,要用您的行为向孩子证明: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就是潜在的生产力。

培养孩子的勤俭习惯

中国有句古训:成由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

毛泽东对孩子的勤俭教育可以成为当今每一个家长的楷模。当他的儿女们吃饭时若有谁的饭粒撒在了桌子上,他就要让孩子将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拾起来吃掉,并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给孩子听,教他们懂得农民种田的辛苦,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别人劳动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说再不认领就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

有一天,老柯塞尔发现,小柯塞尔正在写老师布置的作文,在打草稿时,儿子先后将几张稿纸揉成一团后扔进桌旁的纸篓里。于是走到儿子身边说:“你在干啥?”

“打作文草稿。”

老柯塞尔弯下腰从纸篓里拿起一团纸在桌上摊开,十分严肃地对儿子说:“打草稿应该用铅笔,而不是钢笔!用铅笔打草稿有两个好处:一是写错了的字可擦了再写,二是用铅笔写过的草稿纸可以再用一次,用钢笔再写。你太浪费了!”

“爸爸,您以前是这样做的吗?”

“当然。”老柯塞尔从鼻梁上取下自己的眼镜“你看看爸爸这副眼镜。”

小柯塞尔一看,两根镜腿都折了,左边的镜片还裂了一条缝,真是“饱经沧桑”。

父亲的身体力行对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后来小柯塞尔在物理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时,无视名誉和金钱的诱惑,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断朝新的高峰攀登。

北京有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的宝贝女儿去逛街。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爸爸拿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孩子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打算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用多长时间可以卖完。

在爸爸和妈妈的支持与帮助下,女儿费了很长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完。之后,父母让孩子去问卖报的老爷爷,问他卖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老爷爷告诉她,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孩子算了算,花了这么长时间只能赚几毛钱,而且舌干口燥,非常吃力。

回到家中,女儿对父母说:“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爸爸妈妈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

这对年轻父母经过仔细考虑,采取了明智而且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培养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专家评析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俭的习惯,父母可参照以下办法: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营造节俭的家庭生活风格

父母要以自己的节俭行为影响孩子,用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孩子。如将洗衣服的水留下来冲厕所;将自己的旧衣服改做成孩子的衣服;爱惜家庭物品,小心存放不用的东西。

——帮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消费

如让孩子爱惜书本、文具、节约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像皮。不要铅笔一大把,文具盒书包好几个,不时换新衣服。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真正需要的时候才消费,才买新东西。

——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

比钱比物只能使孩子贪图安逸,失掉勤劳朴实的品质。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克服攀比心理,教孩子比品德、比劳动、比学习。

——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

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花钱要看支付能力。

——教孩子学会积累

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进行劳动锻炼

告诉孩子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

献给父母的忠告

如果父母大手大脚,随意浪费,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孩子也不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给孩子零花钱的学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孩子零花钱的问题被提到了家庭的议事日程。孩子作为未来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给孩子输入用钱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财富,学会管钱、省钱和用钱已成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件大事,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零花钱呢?是不是有求必应呢?

某市的一位男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因此非常高兴,常常给他很多零花钱。尤其是上初中后,少则一次两三元,多则一次三五十元甚至上百元。就在初二上学期,男孩子利用自己手中的零花钱,经常上餐馆、去网吧、打游戏机,不仅将学习置之脑后,而且还和社会上几个“混混”交上了朋友。到后来竟然敲诈同班同学,被送进劳教所。

在各地中小学里,几乎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乱给孩子零花钱,带来的不良后果于此可见一斑。

小约翰·洛克菲勒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大富翁,尽管他家庭财力雄厚,但他对5个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

约翰·洛克菲勒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给零用钱:7、8岁时每周30美分,11、12岁时每周1美元,12岁以上者每周2美元,每星期发放一次。同时,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个记账本,要他们把每笔支出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到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美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能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例如,捉到100只苍蝇能得10美分,逮住一只耗子得5美分,背柴、垛菜、拔草,又能得到若干奖励。二儿子纳尔逊(后来担任美国副总统)和三儿子劳伦斯(后来兴办新兴工业),还主动要求合伙替全家人擦鞋,长筒靴每双10美分,皮鞋每双5美分。他们在十一二岁时,兄弟俩还合伙养兔子并卖给医学研究所以赚取零用钱。

即便后来儿女们离家上大学时期,洛克菲勒仍规定他们的零用钱与一般人家的孩子的日常开销相仿,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

四儿子温斯格普喜欢吃喝玩乐,有一次欠了别人的账无力偿还,因为父亲坚决不予理睬,只得向大姐暂借救急。后任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的小儿子戴维,读大学时,也一样恪守家规。有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一位同学看到他在记录某罐饮料或某道菜的价钱,都感到十分惊奇。

由于宗教信仰原因,洛克菲勒自己不抽烟,也不赞同儿女们抽烟。他规定20岁以前不抽烟的儿女可得到2500美元的奖金。当他发现大女儿巴博抽烟后,在屡劝无效情况下,就毫不客气地取消了这笔奖金。

美国摩根家族的鼻祖老摩根发财后,要求儿女为每月仅1美元的零花钱制定一个支出账目;香港富豪李嘉诚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先按10%的比例扣下作为所得税。他们给孩子的零花钱数也不一样,但并不是老摩根和李嘉诚谁比谁富的问题,他们为中国家长做出的更重要的示范作用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习惯,让他们在花钱时不得不事前进行仔细盘算,做一个全盘和长久考虑。

专家评析

在中国传统的“俭以养德”的思想指导下,少数谨小慎微的家长对孩子管束过严,什么事都不让做,对孩子的零花钱更是严格控制,一分不给。孩子的正当要求也被苛刻对待,家长杜绝孩子与钱有任何的接触,对孩子的需求也是亲历亲为,生怕学坏了。结果导致孩子长大了也不知该怎样存钱,也不知怎样买东西合算,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个人财务保持支出合理,以致甚至工作了还在理财方面表现得一塌糊涂。

与此相反,也有部分家长存在这样的思想:如今生活富裕了,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所以用不断满足孩子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结果,又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好逸恶劳,追求高档名牌,结果是苦了父母。

家长给孩子钱花是希望孩子生活幸福,或者为了让孩子高兴。客观地讲,给孩子零花钱并无界限分明的对错可言,适当地给孩子一点钱也无可非议。而且,孤独地提倡“富门寒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正如一个中学生家长所言:“父母挣了钱不叫自己的孩子花,给谁用呢?”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如何给孩子零花钱呢?父母们可参考以下方法:

——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可以固定给他们一些零用钱

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给孩子以同样数目的钱,这样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究竟该给孩子多少零用钱,父母可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这样,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开支。

——孩子最初花钱时出错,以及买东西时欠考虑都是预料中的事,应该允许他们出错。

你让一个刚学会简单算术的孩子去买一斤盐,回家的时候才发现,找回的钱并不是应该有的那个数,你不必责怪他,只需说一句:“没关系,慢慢来。”孩子听了会觉得很内疚,在以后的买卖中,他一定会很注意。

——给孩子的零花钱,不可超过家庭负担能力。

假使孩子提出异议,你可以诚恳地告诉他:“我是希望能给你多一些零花钱的,但是我们的预算有限。”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要比试图去说服孩子他并不是需要更多的钱好得多。

——所给零花钱足够支付孩子合理的开支。

要把孩子的花费和需要放在心上,以便决定给他多少零花钱。这个问题,需要夫妻双方配合默契。一个家庭必须有一个人主管钱,孩子的零花钱也应由这位主管来支付,这是防止孩子乘机多要钱的办法之一,作为家庭主管也应按时支付孩子的零花钱。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八要”:

●不要养成孩子随意用钱、有求必应的坏习惯。

●不要让孩子有借钱和欠款的恶习。

●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扬拜金主义。

●不要让孩子的零用钱超过家庭成员的人均水平。

●不要引导孩子高消费或超前消费。

●不要以自己的情感随意增减孩子的零用钱。

●不要以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工具。

不要瞒着一方,用钱来讨好、贿赂孩子。

献给父母的忠告

钱来得太容易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它不仅会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还会使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将来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对有助于孩子良好成长的消费,家长应大力支持;对那些带有副作用的消费如泡网吧、买手机、摆阔气及交朋结友挥霍消费的行为应坚决制止。

教孩子合理分配零花钱

在我国,家庭理财教育往往被忽视。大多数孩子都是被动地支配零用钱,而父母也没有重视或不知如何教孩子合理支配零花钱,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在一种缺乏计划和指导的状态下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数额要是太大很容易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而数额太小,孩子根本谈不上支配。

小翟11岁时,爸爸妈妈对他实行零花钱自由支配制度,但提出了许多要求。

小翟的零花钱分两部分,固定开支是小翟每天的早饭钱以及笔和本子等,浮动部分是用于买零食、小卡片以及同学出去玩的经费。小翟的零花钱每两星期结算一次,每次小翟都需要提前列出一张单子来,把两个星期内的全部开支列出来,请爸爸批准。爸爸说这叫财务预算,小翟第一次做预算时,申请的浮动支出是15元。爸爸和妈妈商量后觉得合理,就批准了,爸爸说:“这15元,属于你,花不完可以存起来。”

小翟听说省下的钱归自己所有,心眼就活起来了,省下每天买雪糕的钱,宁可从家里带纯净水喝。

第一周下来,小翟竟然攒了五元,而爸妈还特意多给他三元,奖励他节约。

小翟的财务预算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小翟十三岁时,父母给了他全年购买衣服的权利,每年爸妈拨给小翟三百元的购衣经费,原则上小翟可自由支配,但在下决心购买前一定要向父母申请,经爸妈审核后方可购买。虽然有这道程序,小翟的申请却很少被驳回过。同学们都羡慕小翟在花钱上的自由。而小翟则更是利用了这种自由。

作为父母,在孩子支配与控制零花钱上,可采用书面预算的形式,这样做,既锻炼了孩子的条理性和计划性,又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可谓一举二得。

专家评析

在咨询中心或培训班里,有不少父母都希望知道孩子到多大可以让他自由支配零花钱,那些严格控制零花钱的母亲很快发现孩子竟然偷偷拿家里的钱。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理财教育知识的父母往往把这种行为上升为道德问题,认为孩子学坏了。实际上,父母只要教给孩子如何合理支配零花钱就可以将这种现象消失于无形。

在比利时,一般情况下,从7、8岁开始,孩子们每个星期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数额不大,往往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分一分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位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标准不同,但父母们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的原则是相同的,即不会给孩子额外的“补贴”,他们必须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这种办法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满足消费欲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还能帮助他们从小避免任性消费和节制消费欲。

父母支付给孩子的零花钱,不能根据自己心情的好坏而或多或少,应该保持一种稳定性。零花钱应该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孩子固定支出,如孩子在外边吃饭所需要的伙食费,购买文具的费用等,在固定支出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要求给予一定的浮动零花钱。这一部分零花钱用于买零食或小玩具,数额不能太大。零花钱的期限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定,七八岁的孩子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为佳,初中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以一个月为一周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跟着父母上街购物,并在购物前和孩子一起商定要买什么东西,对孩子讲明哪些东西是当前最必须购买的,这些购买的东西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同时,在和孩子一起购物时,对计划外的东西坚决不买,不要看到什么好就买什么,否则容易使孩子养成随便花钱的习惯。对下次要买的东西,要引导孩子先有个计划,明白钱是要靠父母的劳动慢慢挣来的,不能说喜欢什么就把钱花出去,使孩子懂得在花钱上要节俭、有度,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经过多次这样的实践,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孩子一定会以一种成熟的心态来看待,多少钱都会珍惜着用,免去父母对孩子乱花钱的担忧。

献给父母的忠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平时不乱花钱,处处做出榜样,那么孩子也会树立一种“钱花到有用的地方去”的观念。

帮孩子制订消费计划

美国教育专家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了他们应了解的消费常识:1~3岁能辨别不同硬币和纸币的价值;4岁能懂得不能见什么买什么;5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区分不同面值的一些钱;7岁能学会看简单的价目表;8岁能知道把钱存到储蓄卡上;9岁能自己安排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0岁懂得节约的意义;11岁知道从电视中了解有关广告;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常用术语等等。

专家为美国孩子拟定的“标准”,对我们的父母向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是否也有一定的启发呢?

刘伟是一所重点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每月的花费开销在800元以上。面对各种不正常开支,不堪重负的父亲无奈地与儿子签订了一份特殊的“消费计划”。

“从即日起,每月除500元生活费以外,其他任何额外开支都必须向母亲提出书面申请……在校期间,不能有任何赊账行为。学期结束后,如没有超支行为,家长将给予200元的现金奖励。”

这位父亲说,儿子每月开销800元以上还经常出现严重亏空,动不动就向同学或朋友借钱,还在校园内外赊账消费。到了实在赊不到的时候,就回家以各种理由要钱还账,然后再继续自己的超前消费。父亲曾坚决拒绝为儿子的赊账“买单”,收债人却说:“如果不尽快还钱,我就要向学校告状。”为了儿子的前程,他只能屈服。在无数次地为儿子“买单”之后,他决定用“制定消费计划”的方法来规范其消费行为。

同时,刘伟的爸爸还准备印别倡议书,呼吁有同样遭遇的家长共同抵制孩子的超前消费。

现在,孩子们大多存在这样的毛病,就是父母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完了就跟父母要,花钱很没有节制性。

专家评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开始接触钱,但他们很少接触到真正的成年人生活。所以,当他们长大以后,需要自己支付水电费、房租、物业费的时候,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可忽视孩子消费观念的培养。因为孩子迟早要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就必然与钱打交道,当孩子手里有了钱,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如何使用这些钱,教孩子学会用钱,理性消费。

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把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钱的时候,也会注意节俭。

在某些国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种职业、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的确定等。同时引导儿童理解媒体、广告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此外,学校还会经常告诉孩子: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有吃有喝,有的家庭非常贫穷,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以此来告诫孩子一定要节俭。

如果说学校的教育只是理论上的,那家长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方面,家长的做法非常谨慎。通常情况下,他们花钱之前,都会先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告诉孩子哪些该花、怎么花。同样,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也会建议他们存一部分,并帮他们制定一个有计划的消费“目标”。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们家经济状况很好,不需要给孩子制定消费计划;也有的父母会说,我们家经济条件差一些,平时实在不好意思和孩子说钱的事儿。实际上,无论家庭状况如何,帮孩子制定消费计划都是有必要的。儿童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父母可参照以下方法:

——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做出合理消费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教会孩子合理消费,比如带孩子购物时,要指导孩子了解什么是价格差,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懂得预算,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

——给孩子一些像成年人那样消费的机会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买菜、交电话费等,使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父母每个月都需要支付哪些开支。这样,孩子有机会了解家中的经济状况,会综合考虑开支,不至于顾此失彼。

——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

父母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订出一个消费计划。在父母给孩子钱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支出原则,让孩子自己去订计划。父母不必直接干预,但要对孩子的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献给父母的忠告

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做其它事情时也会统筹安排,有条不紊。

让孩子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父母应该让孩子亲自去体验生活,孩子才能认识生活的真实面貌。父母可以在周末让孩子负责家庭一周的超市购物任务,把一周内所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列一张清单出来,然后全家人到超市集体购物。孩子在列清单的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家庭生活的日常所需,又可以了解“柴米”的贵贱。

十岁的小朱爱吃肉,鸡鸭鱼猪牛羊肉来者不拒。

一次,在饭桌上,妈妈感慨家长难当,小朱做了个鄙视的表情,妈妈立马来个激将法:“你不信,放暑假你来试试。”

来就来,小朱早就想尝试一下掌握经济大权的感觉了。

妈妈给他罗列了一张清单,包括家里要交的水费、电费、煤气费,另外还有油、米、盐、菜之类,早晨全家订的牛奶,以及报纸支出,另外还有父母各自的通讯费、交通费,再就是伙食费,这项支出弹性较大,妈妈说一个月下来,多余的就归他了。

小朱将爸妈交给他的工资扣除掉那些固定的支出,发现还有六百多元,小朱仔细询问了妈妈一番菜价,第一次意识到了肉类的价格比蔬菜价格高得多。

既然掌握着经济大权,每天晚上买菜的事小朱也就亲自动手了。以前曾经深恶痛绝的青菜,在小朱眼里变得异常可爱,几乎餐餐不离它,至于小朱爱吃的肉类,当然想了又想,咬咬牙才买一点。

因此,自小朱当家以来,晚餐顿顿吃素,爸妈受不了了,建议小朱能否吃一顿红烧肉,小朱坚决反对:“绝对不行,肉太贵了。青菜好,多吃青菜才可以长得高。”

爸妈直后悔当初不该每天都给小朱讲多吃青菜的好处。其实小朱自己也馋,每次路过肯德基或麦当劳的时候,口水就分泌得特别多,但每次都咬咬牙忍住了,可不能让父母笑话。自己要带头,父母要求吃肉的呼声就难以拒绝了。

吃素坚持到第三个星期时,小朱觉得嘴里淡得像白开水,他把目标指向以前买回来的那些肉类零食。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偷偷地溜到厨房去“行窃”,却发现爸爸也躲在那里大口地吃牛肉干。

到底还是女人心软,耐不住。一天,妈妈拎回一斤肉来,说是单位发的,小朱心想不要买菜就好。吃饭时,一家人像非洲难民似的把那份肉一扫而光,小朱甚至连以前深恶痛绝的肥肉都吃得津津有味,以后的日子里,妈妈的单位总是发肉,不是猪肉就是鸡肉,这可把小朱乐坏了。

可是有一天,爸爸悄悄地对小朱说:那些肉根本就不是你妈妈单位发的,而是她自己花钱买的。

小朱有点不好意思了,以后再买菜时,肯出钱买肉了。一个月下来,家中一切都运转正常。生活费余下的虽然不多,但爸妈都称赞小朱治家有方。

从此以后,小朱果然懂事了许多,不再吵着要爸妈带他吃肯德基,他开始明白父母管家的确不容易,而且小朱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坐在饭桌前,他都要默默地计算一下这顿饭吃掉多少钱,然后絮絮叨叨地说这顿饭太贵了。

通过这段管家经历,小朱懂事了许多,而且还学会了现财。所以说,父母应该让孩子亲自去管理“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切实体会到为父为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专家评析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商品与价格、劳动与报酬的关系,有些国外的中小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些集市,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去出售,从而让他们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同样,学生们也可以在集市上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每个人的消费额不能超过2欧元。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在比利时,凡年满14岁的孩子就可以出外打工挣钱了,如洗车、修剪草坪、扫雪、照看年幼的孩子等。至于像洗碗、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家务活则是分内事,不属于拿报酬范围的“打工”。

而在我国,大多数现代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的地位相对提高,从而形成小孩子过分强调自我,很少体谅他人,追求享受,不爱劳动,心理脆弱,缺乏独立能力等,以至于有人感慨:能够体谅父母,不任性的独生子女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稀罕物”。

然而,今天独生子女身上的种种表现,很难说不是由我们整个社会环境促成的。父母们在抱怨今天的孩子越来越难养,越来越恣肆骄横的同时,不知可会想到,自己或许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孩子亲自体验生活呢?

——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孩子得到父母等长辈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应当的,也是父母等长辈应尽的责任。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子女,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应当尊敬长辈,从小养成孝顺父母长辈,关心家庭其他成员,长大了孩子就会关心周围的人,关心社会。

——父母要从包办孩子的一切中解脱出来

父母不要整天围着一个“小皇帝”鞍前马后地小心伺候,娇着、宠着、惯着,从小到大,恨不得包办孩子的一切,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导致孩子劳动观念极端淡漠,没有机会亲自体验生活。

献给父母的忠告

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体验生活,既可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锻炼意志,又能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借鉴国外的理财教育方法

在许多西方国家当中,一些孩子从小就玩“金钱游戏”,从而对“金钱”有了正确地认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孩子的理财能力,在金钱游戏当中也可以得到锻炼。

美国是个时时处处都有投资且离不开投资的社会,投资对于现代美国人而言,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美国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投资理财教育也是从小就开始的。通常情况下,美国人对10岁以内的孩子,先是从节约花钱、靠劳动赚钱人手;到了10岁以后,则逐步教导孩子们一些投资方面的知识。家庭投资理财教育是与美国学校增加的投资教育的内容相适应的。

13岁的西拉里与他的小伙伴是麻省阿里顿盛内迪斯学校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就顺应美国当前的投资热潮,在课余尝试着进行投资,不仅能够和华尔街的大金融家们叫阵,而且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打败华尔街”。小小年纪的西拉里利用学校提供的投资奖金进行了5万美元的模拟投资,其中2万美元用于购买股票。2万美元用于购买共同基金,1万美元用于购买海外基金。学校拥有互联网络,这一切坐在教室里便可以完成。在盛内迪斯学校以及美国东部的一些学校,像西拉里这样的“少年投资家”比比皆是。

对于美国东部出现的这些“少年投资家”,由于他们只是一些小学生,有许多人就会认为:这些小学生们这么做是不务正业。其实他们是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投资必修课的内容,这也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界所实施的“华尔街聪明少年”的投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教育部门认为,既然投资是当代人们社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常识,那么就应当从小做起。

被称为“华尔街聪明少年”的投资教学计划,已在美国东部的一些州里实施,主要对象是13到15岁的学生。计划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肯定与好评。

在法国,6岁孩子每年平均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大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在高中学习时,获取的年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此数额比起美国、英国的同龄孩子都要高出许多。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家长还大多在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即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一般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家长之所以热衷为孩子开专门的银行账户,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对于孩子的财务状况,负责的是孩子自己。

法国的这种理财教育方法,使孩子在学会量入为出的同时还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辩证的得失观。

在比利时,85%的未成年人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固定的零花钱,大部分孩子拿到钱后会先存入银行,或者放进存钱罐里留待以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6%的孩子会把零钱直接花掉。从12岁起,孩子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卡,父母则开始教他们如何理财,指导他们怎样储蓄、管理和使用零钱。

正是因为有了家长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比利时的大部分孩子才从小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们很少随便买东西,更不会在学校里互相攀比。

专家评析

其实美国增加投资教育,其本质就是让小学生玩花钱的游戏,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这是一种教育趋势,教育者们,包括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理财能力。

在美国,孩子们玩花钱游戏规模很大,而且有很多游戏规则。孩子们的理财能力可以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美国教学大纲中,开设投资课程的学校,学生从七年级时开始学习投资课程,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进行投资训练,大多数孩子对投资课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为自己的小组起了诸如“未来百万富翁”、“投资娱乐城”等响亮的名字,名字中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可见,孩子们对于理财,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

这项计划得到了华尔街金融家的支持,每个学校都得到了25万美元的模拟投资额,虽是模拟投资,但这笔奖金却可以真正地进入投资市场。这笔钱可能会赚得更多的钱,也可能赔得无影无踪。美国的这些孩子们所玩的游戏还真不简单呢。因此小学生们都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投资实践,投资前每个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根据掌握的信息确定投资的方向,然后在电脑互联网络上选购各种股票或共同基金。孩子们进行理财,在美国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老师只讲授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操作都是学生们在没有成人指导下完成的。孩子们干得十分出色,不少人的账面上已经硕果累累。

献给父母的忠告

父母的爱是没有国界的,相信每个国家的父母都痛爱自己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国外的孩子,何不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也让孩子玩花钱游戏,锻炼理财能力。如:给孩子一部分钱,由孩子自己支配,应该注意的是孩子要对每项支出所记录。为了能够真正地起到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孩子的盈利与赔本都应该由自己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