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古时有个笑话:一个有歪才无德行的文人,有次出行遇到大雨,到一农家要求借宿,不知道主人是认识他而且鄙视他的为人,还是主人不认识他出于对陌生人的警惕,不同意他留宿。他卖弄文才,提笔写了一句“理由”:“下雨天留客”,意思是老天下雨,要你留客是天意,不能违背。不料粗通文墨的主人提笔续了一句:“天留人不留”,仍旧拒绝,他只得怏怏离去。
小敏:这个笑话还有一说,当时两句话都没有标点符号(古文一般都不点断),歪才文人脑子一转弯,提笔添上句读:“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他神气活现地望着主人,心想这后一句是你自己写的,你还能拒绝吗?不料主人也来个脑筋急转弯,把两句话抄下来重新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坚决不留。歪才文人无计可施,只能含恨冒雨离去。
小明:还有一个类似的捉弄土财主的笑话:一个家庭教师与吝啬的东家写下一张供膳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因此欣然签了字。第一次供膳时只有几碟素菜,老师见了很生气,责问:“怎么净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财主哭笑不得,只好叫仆人补上几只荤菜。
老师:中国古时没有标点符号,读文章既吃力又会产生误解。宋朝始用“,”“、”表示“句读(dòu)”。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十二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全国,1951年出版总署颁发《标点符号用法》,使标点符号成为汉语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
这里再举一个用标点代替文字表达思想的真事:据说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写信给出版商询问《悲惨世界》出版事宜,只用了一个“?”,出版商回信用了一个“!”,双方都明白对方用意,且颇有感情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