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遗传因素。此症有明显的家族史,在双胎中更为明显。
2.原发性髋臼发育不全及关节囊、韧带松弛。
3.体位与机械因素。胎儿在子宫内的胎位不正或者承受不正常的机械压力,机械因素中,臀位生产具有代表性。
【临床表现】
根据年龄、脱位程度、单侧或者双侧病变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1.新生儿、婴儿期:患儿此时不能站立行走,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会阴部增宽,患者肢体缩短,关节活动受限,髋关节呈屈曲外旋位,大腿内侧及臀纹加深上移。
2.幼儿期:患儿已能站立行走。主要表现为开始行走的时间晚,单侧脱位者可呈跛行步态,身体向患侧晃动,双侧脱位者因会阴部增宽,行走呈“鸭步”,左右摇摆,患儿站立时还可表现为臀部后耸,腹部前坠。
【治疗要点】
越早效果越好,在3岁以内治疗者,有很高的治愈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头和髋臼的骨性成分增加,可塑性减少,病理变化加重,虽经正确治疗,功能难于达到正常。治疗方法按患儿年龄以及病理变化的情况而不同。
1.6个月以内,双下肢外展复位成功后,用带蹬吊带等保持3~4个月。
2.3岁以内患儿,保守疗法。麻醉下进行手法整复,用蛙式石膏或支架固定2~4个月。手法复位前要进行术前牵引(皮肤牵引、骨牵引)或辅助性手术(内收肌松解术、髋关节囊切开术)。
3.4~7岁的患儿一般需要手术切开复位。术前要先行骨牵引,松解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肌肉、韧带组织。术后髋“人”字形石膏固定3个月。
4.8岁以上,软组织和骨性组织畸形已趋向固定,一般采取姑息手术,臼盖成形术、骨盆截骨术、转子下截骨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