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面引导孩子

正面引导孩子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一天天长大了,而父母的烦心事却一点也没有减少。洋洋的妈妈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洋洋今天在学校里随便用同学的东西,用了也不归还,不会与同学和睦相处。洋洋很困惑,而妈妈用张阿姨的女儿来和他比较,让他感到很沮丧,甚至在他心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孩子懂得的道理往往比父母少,更容易受情感喜好的支配。如果要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父母可以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而父母的烦心事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就会独自去做很多事情,释放自己的精力,有些事情是错误的,父母要批评他。可是,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孩子,不仅会影响和孩子的感情,而且以后的批评和教训对孩子的教育和约束作用也会变小,但如果不批评的话,孩子做错了事情又不能自知,也就无法改正错误,会越陷越深,这可真是让人进退两难啊!

典型案例

洋洋的妈妈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洋洋今天在学校里随便用同学的东西,用了也不归还,不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妈妈知道以后很生气,洋洋一回家,妈妈先把洋洋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并让洋洋保证下次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还一边唠叨:“他怎么就不像我呢,我上学的时候可从来就没有被老师这样批评过,还给家长打电话,真丢脸!”用过晚饭以后,妈妈又告诉洋洋:“楼下张阿姨的女儿学习好、人缘好,听张阿姨说,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常常表扬她,你还比人家大一岁呢,怎么从来不会向人家学习呢?现在去给我写作业,今天晚上写不完作业就别想睡觉,这学期好好给我们争口气,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听到没有!”

洋洋在学校里已经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回到家里又被妈妈严厉训斥一番,心里很不好受,尽管妈妈批评了他的错误,但并没有告诉他错在哪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洋洋很困惑,而妈妈用张阿姨的女儿来和他比较,让他感到很沮丧,甚至在他心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专家解读

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

孩子虽然懂得的东西不多,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力也不充分,但是,孩子通常有较高的悟性,对于很多他们不懂的东西和比较简单的道理,只要有人给予暗示,他们就能够明白。孩子得到暗示,会开动脑筋去思考,当孩子思考出结果以后,会为自己在思考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而自豪,并且对于这个东西或这个道理感到亲切,以后,孩子接受这个东西或道理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另外,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些事情,而孩子并没有这个想法,父母也不要强制孩子去做,更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去做,而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地接受这件事情。相反,如果父母非要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会感到没有自由,自己的爱好和创造力被压抑;如果孩子没有妥协,而父母还不断把各种想当然的事情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更加叛逆,甚至会自暴自弃,这就失去教育孩子的意义了。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从情感上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喜欢被人夸奖而不喜欢被人指责的。那些夸奖我们的话,不管是真还是假,听起来大抵总是顺耳的;那些指责我们的话,不管有理没理,听起来总是恼人的。即使我们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可是,感性的倾向和影响是很强烈的,我们总是更容易接受那些肯定我们的观点。孩子懂得的道理往往比父母少,更容易受情感喜好的支配。

我们做父母的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各种天性,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运用孩子的天性去做有益于教育的事情是明智的。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总是责备、批评、阻挠孩子,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不断受到打击,负面情绪一直伴随着他,孩子很可能就越来越做不好事情。既然孩子喜欢奖励和肯定,那我们做父母的就不要吝啬给孩子奖励和肯定。孩子被父母认可和肯定,情感和心理上受到鼓励,负面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往往能够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但是,父母在肯定和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有根据,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为了奖励而奖励。

好父母修炼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暗示他怎样做是正确的

孩子出于无知和天真,免不了会做错一些事情。父母看见孩子做错了事情,往往会采取下面两种方式来对待:要么视若无睹,认为孩子就是宝贝,根本说不得骂不得;要么大发雷霆,认为孩子简直就是大笨蛋,怀疑孩子的能力。第一种方式不可取的地方在于,父母骄纵孩子,容易错失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孩子长大了会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第二种方式不可取的地方在于,孩子由于害怕父母,暂时不敢做那些事情,但是,孩子内心是不服气的,他不敢在父母面前做,可是他会想方设法在父母看不到的时候去做,甚至还会养成更加叛逆的性格,也可能会养成欺骗、伪善的性格。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是宝贝,就把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看成是对的;同时,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父母需要有更多耐心。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较好的方法是暗示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比如,有一天,爸爸发现孩子在撕一本刚买回来不久的书,于是爸爸拿了一些废纸走过来,放在孩子旁边说:“宝贝,帮爸爸把这些废纸撕掉,这本书爸爸留着要看的,如果撕掉了,以后爸爸要看书的时候就没有啦。”然后爸爸轻轻地把书拿过来,放到一边,和孩子一起撕掉废纸,然后把废纸收拾起来丢进垃圾桶,再把书拿出来,翻看里面的内容,很认真地和孩子看起图画来。此外,为了满足孩子动手的心理,建议爸爸给孩子买儿童剪纸和绘画工具,一方面可以防止孩子撕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情。

不要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而要就事情本身来激励孩子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被夸奖,说他乐于助人的时候,哪怕他并不是很愿意帮助别人,但是这种夸奖也会影响到这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更加主动。这种心理也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加有上进心、更勤奋、把事情做得更好,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比如,丫丫的爸爸为了让丫丫更加努力学习,就说:“哎呀,你看看人家明明,每天不用爸爸妈妈管,自己很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还坚持每天看课外书,真了不起呀,我们家丫丫可真是差一大截呢,应该要努力哦。”这些话在父母看来是可以激发孩子去和别人竞争,从而达到促进孩子成长的目的,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孩子的确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这种方法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它会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无形的竞争对手,甚至让孩子养成事事都和别人攀比的性格,也可能会在孩子心目中形成心理障碍,这个障碍就是:邻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如果要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父母可以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当父母发现孩子最近总是偷懒、好玩、不爱学习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不认真学习的原因,然后告诉孩子,他曾经是做得很好的,而且以后也可以做得很好,现在暂时没做好,是可以改进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有时候有些事情做不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一件事情没做好就垂头丧气、失去信心。比如,当妈妈发现孩子因为有几道数学题没有做好被老师批评了或者受了同学的打击,在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学习时,妈妈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爸爸,然后爸爸配合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嘿,我今天要让彬彬帮忙算一算这个账目,我每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妈妈回答:“可是彬彬最近在数学上遇到困难了,他现在可能不太愿意算数学了。”爸爸就说:“我们家彬彬是很会算数的呢,一定是他不想认真做罢了,以前都是彬彬帮我的,而且每次都算对了,我相信彬彬这次也会帮到我,是不是呀,彬彬?”孩子在心理上都是喜爱被肯定的,这和成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一引导,彬彬往往就会愿意来帮爸爸的忙,而彬彬帮到爸爸以后,就又找回自信心了。

不要经常命令孩子,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商量、对话

很多父母以为仗着自己对孩子的好,仗着自己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仗着自己是长者,仗着自己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等种种原因,就可以随意命令孩子。其实,孩子需要父母,父母也需要孩子,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父母对孩子好,那么也可以说孩子给父母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欢乐;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那么也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者。因此,所有这些命令孩子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孩子一来到世界上,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命令孩子有许多害处,这里列举两个方面:其一,孩子被命令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会非常委屈,就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对于性格强硬的孩子,等他可以反抗的时候,他就会养成叛逆的性格,凡是被父母命令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应当还是不应当,他都不会去做,也可能让性格软弱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没有独立的人格,凡事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其二,如果父母命令孩子去做事情而孩子并不去做,父母不惩罚也不生气,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发现父母的命令完全是一种形式,可以不去理会,那父母对孩子来说就没有了基本的威信,以后孩子就不会听父母的话,父母要教育孩子就更难了。

当父母想要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可以以委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比如爸爸见彬彬在家里待了一天,想要彬彬出去透透空气,舒展身体,爸爸就和彬彬说:“彬彬啊,阿华怎么今天没来邀你去打球呢?”如果彬彬说阿华有事情来不了,这几天都不打球了,爸爸就说:“爸爸要出去走走,今天我看到外边花园里有好多蝴蝶,可可和她妈妈还去池塘边喂小鱼儿了呢,我也想去看一看,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彬彬因为喜欢看蝴蝶,也喜欢喂小鱼儿,就会跟着爸爸出去了。

成长小贴士

1.当我们要命令孩子的时候,尝试着用暗示和鼓励的方法来代替。

2.学会换位思考,当命令孩子的时候,也想想自己被命令的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