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则,适应社会的必修课

规则,适应社会的必修课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杨对儿子这段时间出现的行为感到担心,孩子3岁,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出现打人、忽然抓人脸的行为。当小杨看到孩子不适当的行为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哭闹不已,最近还接到其他家长的投诉,说他们的孩子被小杨的儿子欺负。面对这样的情况,小杨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教会孩子一定的社会规则和责任,是孩子进入社会所必须掌握的能力。内外一致的社交规则,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遵守。

自由是孩子的天性,爱是成长的养料。在爱与自由的育儿理念下,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充分的自由中产生了很多的疑惑。是否给孩子自由,就意味着不能管教孩子?社会不是只适合某个人自己的规则,如果不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状态。若要教孩子社会的规则,父母该如何做?

典型案例

小杨对儿子这段时间出现的行为感到担心,孩子3岁,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出现打人、忽然抓人脸的行为。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又反映孩子会把饭舀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去,忽然拉扯其他小朋友的头发,有时当其他小朋友拿他的玩具时,他便向其挥舞着自己的拳头。当小杨看到孩子不适当的行为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哭闹不已,最近还接到其他家长的投诉,说他们的孩子被小杨的儿子欺负。面对这样的情况,小杨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解读

教会孩子一定的社会规则和责任,是孩子进入社会所必须掌握的能力。我们给孩子爱,让他自由地成长,但并非意味着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以约束。自由绝不是放纵,它与责任相符。当孩子较小的时候,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力较小,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学习对世界的探索。随着孩子的成长,破坏力相应提高的时候,便需要逐步引进规则,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何让孩子按照社会规则允许的方式行事,这是父母面对的挑战。

好父母修炼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不少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2岁左右,突然变得喜欢“打人”、喜欢招惹或者攻击他人、喜欢恶作剧,这是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存在的情况。孩子两三岁时,是身体和精神的一个飞跃期。由于行动力增强,孩子可以不再依靠父母的帮助行走,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然而,他们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对社会交往规则的理解,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体现。

所以面对孩子的不适当行为,仅仅说“不行、不可以”,并非是最好的方式。毕竟这时候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些字眼,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化解因行动受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替代不可以做的事情。

例如,当孩子忽然拍打对面的一位女士时,可以握住孩子的手,问孩子是不是喜欢阿姨,或者问孩子是不是觉得阿姨很好看,或阿姨穿的衣服很好看等等。然后引导孩子,我们要先问问阿姨,能不能让我们摸摸她的衣服。这样,既缓解了孩子的情绪,也给孩子示范了正确的交往礼仪。

重视家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建立

孩子在外面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如何化解受到挫折时的负面情绪,都需要在家里跟父母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原则。很多父母常常在家中对孩子的教育较为宽松,认为孩子怎么折腾都可以。到了外边,出于对环境和面子的考虑,又要求孩子彬彬有礼、遵守秩序,这未免给孩子带来混乱。所以社交原则的树立,应该始于家庭,在外边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大行其道。内外一致的社交规则,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遵守。

在家中创立良好的生活规律也是孩子规则意识建立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作息时间,使孩子的生活更有规律,使孩子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上能够形成较好的规则意识。同时,在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时,父母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是培养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最好方式。

成长小贴士

1.规则意识是孩子从小就需要培养的能力,一定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2.在阻止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后,更需要正确的行为引导和示范。

3.家庭是规则意识建立的重要场所,父母以身作则是树立规则意识最好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