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有“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这种精力旺盛、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了一个称呼叫作“熊孩子”。面对家里有个“熊孩子”的现实,做父母的该如何应对呢?有时,孩子会用“打人”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心中的喜爱。孩子打人还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有时,孩子打人是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对于男孩子而言,扭打碰撞更为重要,因为男孩的天性和荷尔蒙的分泌,需要通过身体的冲撞得到加强。

家有宝贝,是一件让父母都特别快乐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的精力特别旺盛,每天调皮捣蛋,惹下一大堆的麻烦,那么父母也会变得焦头烂额。于是,这种精力旺盛、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了一个称呼叫作“熊孩子”。面对家里有个“熊孩子”的现实,做父母的该如何应对呢?

典型案例

4岁的豆豆聪明活泼,精力旺盛,经常闯祸。一次,妈妈带着豆豆和平平玩耍,没想到一见面,豆豆便给了平平一巴掌。平平的奶奶看到后,批评豆豆:“你怎么打人啊”,妈妈也批评了豆豆。没玩多久,豆豆便把自己包里面的薯片拿出来吃,平平看到后,便过来拿。没想到豆豆大叫一声,并将平平推倒在地,平平委屈地大哭起来。平平奶奶生气了,呵斥豆豆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欺负人,平平,我们不和爱打人的孩子玩,我们走!”豆豆妈妈也感到十分生气,直接批评豆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不就是一点零食吗,不分享就算了,怎么还要打人呢?”没说几句话,豆豆放声大哭,并把薯片狠狠地扔在地上,并对妈妈挥舞着拳头。妈妈生气地打了豆豆屁股,豆豆痛哭起来,小小的拳头挥舞得更厉害了,院子里回荡着妈妈的呵斥声和豆豆的哭声。后来,豆豆喜欢打人的事在院子里传开了,经常有其他孩子的家长过来找豆豆妈妈理论,妈妈不断赔礼道歉,她很疑惑,为何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冲动,也越来越暴力了呢?

专家解读

孩子会用肢体的动作表达自己的喜爱

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打人”,并非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暴力,它是孩子在特定成长阶段的特殊行为。孩子开始打人时,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

有时,孩子会用“打人”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心中的喜爱。就如案例中的豆豆,见到平平的第一个巴掌,很可能不是打人,而是一种“打”招呼,是用行动表示“你好啊,我喜欢你!”。如果家长细心观察,会发现有些精力旺盛的孩子会用肢体的动作表达自己的喜爱,而且喜爱的感情越强烈,肢体的动作便越丰富。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绪,他无法意识到自己表达喜欢的方式会令他人接受不了。

本能的自我保护

孩子打人还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例如案例中豆豆推平平的时候,他是在保护自己的薯片,当孩子没有建立分享的意识时,他会认为自己的东西是不可侵犯的,别人是不能碰的。如果碰了他的东西,便是对他的一种侵犯,因此,孩子会用肢体的动作来捍卫和保护自己的东西。当孩子出手之后,他还没有能力去预料后果,出手打人仅仅是出于一种本能。

需要被关注

有时,孩子打人是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由于孩子在某些时候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了,似乎自己的存在对父母而言是无所谓的。因此,孩子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当他发现自己打人时,父母会看到他,即使面对的是父母的呵斥,但也让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同时,自己的行为还能够引发父母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对不受关注的孩子而言,是一种精神支持。

情绪的发泄

幼儿时期的出手打人还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例如,案例中的豆豆面对妈妈最后的批评时,大声哭泣,并向妈妈挥舞拳头便是最好的说明。当被平平奶奶指责时,豆豆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恐惧。但是,自己熟悉的妈妈也不能理解自己,帮着他人来批评自己,豆豆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于是,委屈、恐惧、愤怒等一系列复杂的情绪相互交织,孩子没有能力处理这么强烈的情绪,同时也缺乏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最后所有的情绪只能化作直接的肢体动作,向自己最信赖和最安全的人发泄出来,于是有了打妈妈的行为。

可以说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很多,父母不能粗暴地把孩子打人的行为解释为暴力,解释为孩子的攻击性,更不能简单地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这种标签的暗示,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

好父母修炼

找到孩子打人的原因,从而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果孩子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喜爱。就需要大人们告诉孩子,怎样的打招呼方式是别人能接受的。带领孩子和其他孩子握手,告诉孩子,轻轻的抚摸才会令别人舒坦。

如果孩子是因为保护自己的物品,父母需要冷静地处理孩子的行为,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想分享自己的东西,不过你可以直接拒绝小朋友,打人的动作会伤害别人并让别人讨厌。同时,在平时的教育中,重视对孩子分享意识的培养,这样孩子打人的行为便会逐渐消失。

如果孩子是因为得不到关注而打人的话,父母便需要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在平时生活中忽略了孩子。

当孩子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时,父母需要冷静下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否能够告诉我,你为何这么生气?当孩子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时,会感到恐惧和难过,这时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听到平平奶奶的批评,豆豆心里很委屈吧,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打豆豆呢?”父母的理解和抚慰能够缓解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进行处理。

当孩子受到他人的指责时,父母也会感到没有面子,这时的父母,首先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更不能对孩子大打出手,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毕竟,孩子行为的产生,大多来自于对父母的模仿。

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不要让孩子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一些有攻击性的网络游戏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用运动和规则代替暴力

有的父母会面对精力特别旺盛的孩子,精力旺盛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更加顽皮。我们在发展心理学中发现,显示一定的攻击性是孩子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孩子通过相互身体冲撞、摔跤扭打的方式,体现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从而发展自己的友谊。对于男孩子而言,扭打碰撞更为重要,因为男孩的天性和荷尔蒙的分泌,需要通过身体的冲撞得到加强。所以,父母要适度容忍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面对精力旺盛的孩子,父母需要用适当的渠道让孩子发泄自己的精力,运动便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方式。给孩子找一个适合他的运动,让他通过运动发泄自己的精力。同时,建立一定的规则对孩子进行约束,让孩子明确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并严格按照规则执行,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最后,面对精力旺盛,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家长还需要适当地保护他,不要让孩子暴露在他人的指责之下,让孩子感受到并非他本人有问题,仅仅是他有些行为需要改善一下,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成长小贴士

1.参与运动是孩子发泄旺盛精力的有效渠道。

2.给孩子相应的行为示范,告诉孩子与他人该如何打招呼。

3.对于精力旺盛的孩子,有效的规则意识是约束孩子行为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