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是幼儿教育的开创者,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实践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不考虑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等因素,每个孩子都应该每天抽出一至两个小时“认真地进行外在学习任务的创造活动”。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给孩子一双看到自己的眼睛,使孩子学会自我认识;还要给孩子一双自我完善的手,增强实践能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影响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典型案例
小田是家里的独生女,妈妈将近40岁时才有了她,因此对她很疼爱,不仅在生活中对她呵护备至,而且学习上的事情也经常为之代劳。小时候,妈妈一般都不让孩子自己思考,而是自己将孩子作业的答案写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抄写到作业本上。她认为这是为孩子好。
有天,小田在学校里学习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都要通过剪纸的方式来真正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回家后,小田兴冲冲地拿出纸和剪刀,要剪轴对称的“蝴蝶”图案和中心对称的“圆”图案。妈妈看见孩子拿着剪刀,怕伤到孩子,尽管孩子一直要求自己剪,可妈妈还是从孩子手中夺去了剪刀。小田觉得很无奈,妈妈根本就不给自己亲自动手的机会。
专家解读
“公主病”和“王子病”
“公主病”“王子病”已经成为当代很多孩子的通病,孩子们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去“成长”到后来的不愿意去“成长”。“不知道”“不会做”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孩子的口头禅。由于从小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不少孩子已养成了“条件反射性”求助、动手能力低下的毛病,对身边的人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同时还缺乏社会责任感。
一说到孩子们的学习,也许我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孩子老老实实地坐在书桌旁,书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孩子就在这“书的海洋”中埋头苦读。家长们大多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孩子看的书越多,记住的知识越多,才是有效的学习。其实这只是学习的一个层面而已,并且,最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理解。要让孩子们做到理解知识,就需要他们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去实践,要用他们的双手“记住”知识。同时,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家长们的“必修课”,然而很多家长在这门孩子教育的“必修课”上都不及格。在生活中,家长喜欢为孩子找各种借口:学习任务重,家务活儿不用做;孩子太小,他们还做不好;这些家务活儿他们长大自然就会了。很多看似对孩子不经意的“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们推开社会实践大门的双手,而恰恰孩子们是急需在实践中用这双手去完善自我的。从小缺乏实践动手机会的孩子遇到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做错了事希望别人为自己买单,眼高手低缺乏责任感,控制情绪能力较差,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适应环境问题,工作、婚姻方面产生的问题往往比那些从小有机会自己动手的孩子更多。
好父母修炼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父母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孩子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那种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孩子的社会氛围正在淡化。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只反映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无法证明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个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却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强调综合素质的时代,不能只看孩子的成绩,还要发展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
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而不是单一的。在各项活动中,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大胆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孩子那充满灵性的创造活力。但是家长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帮助不是包办,家长只能从中进行适时引导和有效帮助,不然孩子的实践锻炼就流于形式了。
其次,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父母则在旁边观察协助。也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己面对,体会困难,进而解决问题。家长退一步,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和事后评论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处事能力。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孩子萌发探索、实践的愿望时,应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务更重。对待困难和问题,要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指导孩子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精神。同时,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自己去思考、实践、感悟、内化,形成固有思维。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去异想天开,鼓励孩子反方向思考问题等等。
成长小贴士
1.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实践锻炼。
2.父母不要总是用权威教育孩子,要珍惜孩子的创新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