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进行,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家庭对特殊儿童产生影响与作用。家庭是特殊儿童主要的生活、教育场所,特殊儿童每天在绝大多数时间和广阔生活空间依仗家庭和家长,早期家庭教育理所当然应以家庭为核心。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可通过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实施。培养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是针对家庭和家长的服务与支持。特殊儿童家长培训重要且迫切,应有培训计

一、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

(一)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进行,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家庭对特殊儿童产生影响与作用。不同社会、不同家庭的教育不同。广义的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对特殊儿童的影响,也含特殊儿童对父母的影响。

狭义的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目的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补偿缺陷、发展潜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养育环境,打好早期基础,努力地与学校、医院、社会合作,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与支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三)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1.以家庭为核心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不只限于特殊儿童本人,还应提供给家庭、家人以支持服务。因为家长是特殊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推动者、直接监护人,是特殊儿童人格、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家庭是特殊儿童主要的生活、教育场所,特殊儿童每天在绝大多数时间和广阔生活空间依仗家庭和家长,早期家庭教育理所当然应以家庭为核心。而支持服务的提供者为政府、社会、社区,通过政策、法规、资源、信息、人际网络、医疗、教育、社会工作者等,由专业人员送达。

2.提供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可通过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特殊儿童的生存和照护全赖其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结构、角色、价值、信仰和作风,需对家庭自治、独立、决定权等予以尊重,早期家庭教育服务应让家庭获得成长,也让社区环境促进特殊儿童与家庭的融入。

3.早期家庭教育环境的自然性和生态化

早期家庭教育主张特殊儿童在日常的自然状态下,在与同龄普通儿童一样的生活、学习、劳动等环境中进行,关注自然支持系统的形成与运作,早期家庭教育应对该儿童生活的小环境、中环境、大环境对其的影响及环境的建设倍加重视。培养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

4.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服务传递

早期家庭教育是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描绘图画,双方共享知识、见识与资源,家长与专业人员间形成合作关系,发挥集体智慧,组建跨学科专业整合的团队。合作品质含:沟通、专业能力、尊重、负责、平等、拥护与信任合作。合作使家庭有了选择权,而不仅是专业人员说了算。合作使家庭成员均在服务体系内,并使知识技能进行了转移,形成服务传递系统,而有家庭和儿童可以掌控的家庭教育气氛、环境、主动性、内容、成果。

(四)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态度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态度直接影响教育品质,是特殊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

1.家庭价值观和家长的品德修养

家庭的价值观是家庭教育态度的核心,主要指家庭对社会、对生活与工作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基本的行动宗旨及行为规范。广义的家庭价值观指家庭的民主、科学的精神态度,对社会基本道德、法律法规的依循,对自己及特殊儿童的权利的维护,文明礼貌行为,良好的生活信念与习惯。狭义的家庭价值观指关心家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关心儿童的成长,担负家庭的责任。

2.特殊儿童家长与特殊儿童的关系

特殊儿童家长与特殊儿童的关系一般存在着权威、民主、教诲等不同的关系类型。

3.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类型

特殊儿童家庭中存在着溺爱、严苛、忽视、虐待、理智等不同的类型,由于教养类别的不同而影响到儿童的性格、行为的形成。

4.特殊儿童家长对教育的期望

特殊儿童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大致有高期望、低要求、恰当理性三种。

5.影响特殊儿童成长的其他因素

影响特殊儿童成长的因素还有家庭结构、家长的性格与气质和家庭气氛等。

二、家庭支持

(一)家庭支持的含义

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是针对家庭和家长的服务与支持。家庭支持是很广泛的概念,含提供服务者,如: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医院提供的支持服务,社会提供的支持服务;含正式的支持服务,如:由政府组织的残疾人联合会系统,由教育委员会系统提供的服务;还含非正式支持服务,如:朋友、亲戚和其他家长提供的服务。支持服务的内容很广泛,有生理、心理、社会公共关系、人际关系、信息资源等。特殊儿童家庭支持的形式也很多,例如支持家长团体、家长小组或个别家庭及家长,也可提供家庭的学校、医院、机构支持或到家支持服务。

(二)家庭支持的目的

家庭支持的目的在于满足特殊儿童家庭和家长的需求;促进特殊儿童家庭、家长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协助、支持家长当中促进家长成长,增强家长的信心与内力;面对问题、困难,解决问题,挑战困难,获得成功;家庭、家长是真正意义上的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捍卫者、倡导者、推进者、关爱者、践行者;提升家庭生活品质。

(三)家庭支持的国际、国内关注

1.国际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

国际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从心理动态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生态文化等领域,运用思维哲学观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

早期多是从负面影响对家长的压力进行的研究,压力越大,支持力度也越大,而家长经自我修复后由负面转为积极面,压力转为动力,研究则转向对家长的积极心态、积极行为的关注。从负面转向积极面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角度转向,从以前支持的专业人员为主导转为专业人员与家长合作。专业人员服务于家长,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从早期偏重于知识技能,到现在关注于培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使专业人员更好地与家长(含特殊儿童家长和普通儿童家长)合作。在提供支持的方式上,从只有专业人员对家长的支持转向家长间的互助与支持,含特殊儿童家长之间的理解、支持,特殊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间的互动。很明显,这是从专家中心到专家、家庭联盟,再到以家庭为中心的转变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家庭主动性、自主性的提升及对家庭、对个性化的尊重。同时,国际社会关注有效的家庭支持模式研究,力图推进家庭支持的效能及优化性。

2.国内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

国内特殊儿童早期家庭支持经历的是从实践需求出发,而有理论研究的非正式支持与正式支持并行且相互合作的过程。家庭支持起源于家长之间自助自救而形成非正式的家长面的联系、支持,后有小型的非正式家长团体,进而推动了正式的家长组织。比如:由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下的智障者家长亲友会及各障别协会,专业人员应进入家庭支持。国内对家庭支持的研究有与国际同类研究发展的相似趋势,在有效的家庭支持模式上从哲学观、文化观、社会观、生态观出发,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家庭支持模式。当前,努力开展的是多学科、跨专业团队对家庭的支持,家庭支持的学校、社区整合服务,早期特殊儿童和家庭需求及生活品质研究。我国特殊儿童家庭支持从理论到实践均需往纵深发展,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家庭支持的具体服务内容

1.家庭访谈

教师到儿童家中与家长交谈、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共谋教育大计。家访含学生入学前、就学中和离校后的家访。家访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家访要守时、守信,大方、自然、诚恳,建立家长信心、尊重家长、理解家长、帮助支持家长解决一定的问题。

2.家长咨询

家长希望向学校教师求得问题的解决方式。要做好家长咨询工作,教师需有一定的修养和较为广泛的知识,准确掌握班级情况和多种教学方法,并累积咨询服务经验,对学生、家长、家庭的隐私应保密,学习咨询技能,创设咨询环境。

3.特殊儿童家长培训

特殊儿童家长培训重要且迫切,应有培训计划、内容、时间、形式的安排。广泛吸纳多学科培训人员,满足家长成长需求,提供家长相互的交流合作机会。家长培训是经常性的工作,应追求实效性,考虑到家长培训的量大、面宽,编写家长培训手册和家长成长手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4.家长会

指教师或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增进家、校的联系,沟通信息,为儿童的成长发展进行交流和抉择。

5.特殊儿童家长组织

又称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特殊儿童家长联合起来为特殊儿童的权利和发展而形成的集体,可能由校方组织,也可能由特殊儿童家长自己组建。我国现有残疾人联合会的智残儿童亲友会,也有各地家长自己组织的如自闭症儿童家长会、脑瘫儿童家长会等等。各类家长组织日益成熟,表达着特殊儿童及家庭的利益与诉求,且提供着社会服务。

三、学校提供的家庭服务

(一)到宅服务

指专业人员到特殊儿童家里进行的教育和康复服务。主要针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或家庭有困难或障碍较重的特殊儿童。家庭有需要的也可为其提供到宅服务。

到宅服务专业人员直接进入家庭指导,进行技术转移至家长,协助家庭成员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情况及需求,提供给家长参与团体和亲职活动的机会,协助家长寻求特教资源与支持,并整合资源。到宅服务以特殊儿童真实生活环境为主,教导特殊儿童的同时做好技术转移工作,注意结合特殊儿童家庭生活作息,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其服务流程为:接案—家访—评量—个案研讨会—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示范并执行计划—评估计划—接案并追踪。到宅服务应注意与家长关系的融洽、合作、相互尊重,以服务为目的,避免陷入纯金钱买卖关系,做到守时、守信,提供优质服务。

(二)转衔教育

特殊儿童早期的转衔教育指儿童入学前转衔至学校阶段的服务。学前早期转衔教育处在儿童生活早期,环境改变带来诸多适应问题,因而受到关注。

早期转衔的服务模式有生活中心生涯教育模式、社区适应模式、全方位无接缝转衔模式。早期转衔要素主要有:转衔时间、与家长合作、转衔方案、多学科专业团队合作。转衔是以家庭与儿童为核心进行选择、决定,整合医院、康复机构、特校、普校、社会各方资源形成专业合作团队,最终使特殊儿童和家长成长。

转衔教育的主要流程是:转介与接案—观察、访问、调研、评量—分析前后两个不同环境—制订个别化转衔服务计划—实施计划—成效评估—转衔至下一个环境—进行追踪服务与支持。

早期转衔教育策略有:个别化教学、积极行为支持策略、系统性教学和创设无障碍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