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裕和家庭环境的不断改善,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正在成为家庭生活的主题。该为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是当今父辈们的热门话题。对此,我的观点是,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
曾读过徐正之先生写的一篇杂文,文中对蜜蜂种类变异的叙述颇耐人寻味。传说很久以前,有两只同宗的蜜蜂因为偶然的际遇,一只去了欧洲,另一只去了非洲……很多年以后,它们的后代演变成了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蜂种,分别被命名为欧洲蜂和非洲蜂。由于欧洲气候温和,蜜源充足,环境优裕,造就了欧洲蜂温和、善良、宽厚的性格。而非洲因为气候酷热,生存环境恶劣,又屡遭野生动物与人类偷袭,造就了非洲蜂勇敢、顽强、机敏的性格。遭遇袭击时,欧洲蜂需要4.3秒方能作出反映,非洲蜂只要0.25秒就够了;欧洲蜂对敌追击最多30米远,时间不超过3分钟,而非洲蜂可追敌200多米,连续作战1个半小时。别的姑且不论,就生存能力而言,显然非洲蜂强于欧洲蜂,而造就本是同宗的欧洲蜂和非洲蜂性格与体能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欧洲蜂和非洲蜂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
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所不同的是,蜜蜂对环境无能为力,只能用改变自己的办法去适应,而人类除了适应之外,还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改造环境。然而,有一点却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那就是,优裕的环境虽然能给我们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却也容易造成性格与体能的退化。据报道,在改革开放最先富裕起来的深圳,近年来就出现了一种十分令人忧虑的现象,一批富裕家庭的子女不读书、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成为“四不青年”群落,被称为新一代“八旗子弟”,这正好印证了郑板桥的诗句:“高门大舍聪明子,化作朱颜市井儿。”显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优裕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孩子就必然只图享受、不求进取。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同样出生在富裕家庭,可他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当代青年中树起了一面旗帜,这归功于他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所以我们常说:“再富不能富孩子。”相反,相对恶劣的家庭生活环境虽然给我们凭添了许多忧愁和烦恼,可它却又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生活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生存,怎样做人。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因为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不可能像富家子弟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穿住用,一切必须自己动手,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生活的不易,在自觉地为父母分忧中建立起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一步步走向自立自强。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个道理对所有的父母来说都是浅显而明了的,但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并没有认真地加以应用,只给孩子以“甜头”,生怕孩子吃“苦头”。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兄弟二人要经过一片很大的原始森林,父亲拿出一杆猎枪和足够的面包,让兄弟二人挑选,每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样,小儿子选择了面包,大儿子选择了猎枪。一个月以后,大儿子走出了那片森林,还带出来许多熊肉、狼肉等战利品,而小儿子却在穿越途中被森林里的狼吃掉了。森林里有野兽出没,父亲和孩子不会不知道,如果这位父亲给小儿子的也是一杆猎枪,如果小儿子明白没有猎枪是断然走不出森林的,也许小儿子同样能够活着回来。可见,给孩子猎枪比给孩子面包更有利于孩子的生存。
在重视孩子生存能力和个性培养的许多国家,是不允许对孩子过于溺爱的。比如,孩子长到18岁就必须脱离父母,自食其力。在此之前,父母就必须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做人处世的本领,有的甚至有意识地把孩子放到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磨难,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就是这样。儿子11岁时,她就把他送到英国的“勇敢者营地”去受训;儿子13岁时,她又把他送到一个孤岛上,让他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到了儿子15岁时,她又把他送到肯尼亚的荒野中,让儿子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学会生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许多父母正在培养孩子的依附心理。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如今的孩子难带,可抱怨之后又怎么样呢?我们抱怨孩子变懒了,自己却又去包办孩子自己的事务,比如帮助上学的孩子穿衣服、洗手绢、整理书包;我们抱怨孩子变娇了,自己却宁可上下班迟到早退,也要接送孩子上下学,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把孩子泡在蜜钵里;我们抱怨孩子越来越缺少独立性了,自己却又不放心让孩子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甚至连家庭作业也代替孩子做了……依我看,该抱怨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自己。
爱子之心,父母皆同。问题是,我们能够照顾孩子一时,却不能庇护他们一世,即使我们给他们再多的面包,他们也总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获得真正的幸福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教孩子学会生存,他们就不会缺少面包。
(周江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