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人”是第一位

“成人”是第一位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年前,张琳、张璐姊妹俩双双考取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对于张振宇这个穷孩子来说,上学简直是一种奢望。在共和国十周岁生日前夕,张振宇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河南医科大学的大门。这就是他们常说的“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材”则是第二位的。张振宇夫妇如是说。张振宇严辞拒绝,公开招标,让施工单位公平竞争。

几年前,张琳、张璐姊妹俩双双考取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生。1999年两姐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别留校任教。2000年8月,姐姐张琳经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推荐,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通过网上交谈,调阅资料,后又经过近于苛刻无情的面试,对张琳的逻辑判断能力、课外特长、个人品德及与众不同的特点等非常满意,便邀请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该校攻读博士后,每月为其提供2600美金费用。不久,第一军医大学又将张璐推荐给美国哈佛大学等几所著名学府。几所大学经过严格的考试、面试之后,均同意接收张璐到校攻读博士后,但她纵横权衡,最后选定了姐姐就读的辛辛那提大学。2001年6月20日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应邀赴美深造。

消息传来,其父母所在单位——解放军460医院的医护人员纷纷以羡慕和钦佩的语气谈论着:“张振宇夫妇真有福气,两个女儿都成材啦!他们真是教子有方啊!”

的确,一双女儿,两个博士后,这除了其他因素之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其成材的坚实基础。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张家的家教是成功的家教,也是很有特色的家教。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家长始终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塑造孩子的道德品格。

“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材”是第二位的

谈到两个成材的女儿,老两口的脸上绽放出甜蜜的笑容;然而,要他们谈谈家教的成功经验,两位老人却带着遗憾和抱歉的口气说:“讲真的,与别的家长相比,我们都觉得对不起孩子。她们小时候,我们在她们俩的身上花的心血远远没有别的家长多。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关心,除了给孩子买各种资料、送孩子去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班外,还要做孩子的‘陪读’,给孩子增加作业等等。而我们根本没有这功夫,不但没空当‘陪读’,就连正常的课程辅导都坚持不了。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谈心,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

“利用这点时间,你们都对孩子讲些什么?教些什么?”我们不禁问道。

张振宇夫妇一边回忆往事,一边对我们说:“大多是讲些有关做人的道理,很少给她们辅导功课……”

和现在的许多年轻家长相比,张振宇和王素琴夫妇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也许这正是形成张家教育特色的主要因素。

张振宇,1938年出生在豫南山区南召县一个贫穷的农家。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对于张振宇这个穷孩子来说,上学简直是一种奢望。因而,他只好和山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坎坷的山间小径上打发儿时的光阴。新中国成立后,12岁的张振宇才有机会走进学校。因此,他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发誓勤奋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今后的命运,好好报答人民,报效祖国。有了这种动力,他常常用数倍于人的吃苦精神对待学习,相应地也换回了优异的成绩。此外,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积极上进,颇受师生欣赏。上高二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共和国十周岁生日前夕,张振宇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河南医科大学的大门。在大学里,他凭自己优秀的学业和出众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同学们的拥戴,一直在学校的党、团组织里担任着领导职务,并铸就了他优秀的人品。在大学校园里,他认识了本届同学中一位相当优秀的女学生干部——来自安阳县的王素琴。二人迅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理想、谈人生、比学习、比进步,毕业后,他们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1966年,鸟语花香、万物葱郁的季节,两人携手相拥踏上了人生的红地毯。70年代,“送子观音”先后将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送到已过而立之年的张振字夫妇的膝下。面对两个乖巧的女儿,他们一边品尝着初为人父、人母的幸福和甜蜜,一边在思考着对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

作为50年代末期为数不多的夫妻大学生,他们深知教育和培养孩子成材的必要,同时,他们更懂得培养孩子“成人”的重要。在他们夫妇的眼里,培养孩子优秀思想品格的意义远远大于培养孩子的优异学习成绩。这就是他们常说的“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材”则是第二位的。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孩子“成人”,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思路和原则:要用自己的人品、人格感召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表率、树榜样,对孩子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即使孩子培养不成材,但也必须要培养成各方面品质优秀,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净土,播什么种就出什么苗

“别看孩子小,她们也有鉴别能力,因此要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首先大人要保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要有值得孩子尊重的地方,要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要让自己的言行受孩子祟拜才行。”张振宇夫妇如是说。

在两个女儿的心目中,她们的父母真正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是工作狂。父母经常夜以继日、通霄达旦,做试验、查资料、写论文。早晨,只见父母眼睛里布满血丝,一脸疲倦,然而上班时间一到,他们又振作精神,兴致勃勃地走上岗位,兢兢业业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母亲从事临床传染病专业37年,担任13年的科室主任,先后数十次受到军中的通报表彰和奖励,其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她独立完成的三项科研成果在国际国内都曾引起过强烈反响。

父亲是一位正统而民主的家长,在单位里他是专家型的领导。他始终严谨地对待自己专业,经常主持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身为一院之长,还经常走进病房、手术室,为一些典型病号、危重病号诊断病情、理疗、手术。在领导和管理方面,他始终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从不徇私情,处处以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为重。

有一年,医院建病房大楼,当然有许多建筑公司为了承揽到该院的建筑业务,纷纷求人托关系、找门道,还有的要向他这位当院长的“表示表示”。张振宇严辞拒绝,公开招标,让施工单位公平竞争。

两个女儿听说爸爸的举动之后,在爸爸走进家门的那一瞬,竟高兴地为爸爸鼓起掌来……而张振宇却带着几分严肃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们能认识到爸爸做得对,为爸爸鼓掌,爸爸很满意。不过还要了解我这样做的原因,其一,我和你妈都是老共产党员,我决不能给党旗抹黑。其二,我也是在引导你们将来走正路。”爸爸的话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进女儿稚嫩的心房。不久,两姐妹在大学校园里也先后入了党,这个“全员党员之家”总是充满正气。

父母的方方面面表现,两个懂事的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姐妹俩从小就多次发誓:我们长大了一定像父母那样对待工作、对待事业、对待人生,像父母那样为人处世。

后来姐妹俩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她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工作作风,都酷似父母,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慎之又慎。1999年,姐妹俩以全优的成绩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又双双留校任教,张琳被分配到中心试验室,张璐进了电镜研究室,成了两朵令人羡慕的军中姐妹花。她们深知,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了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她们认真备课,每节课前姐妹俩都互相“观摩”,互提意见,共同探讨,完善教案然后再上讲台。课堂上,姐妹俩独特的气质,渊博的知识,滔滔不绝、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员们的欢迎,也赢得了一些老专家、老教授的好评。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在姐妹俩的记忆里,她们的父母始终是身正为范,真情施教,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另一方面对孩子严格要求,要求她们做人要诚实、要善良、要尊老爱幼。

在姐妹俩的记忆里,随时可以搜索到这样的镜头:工作之余,爸爸、妈妈经常抽空到病房去看望自己的病号,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安慰;还常常看见爸爸、妈妈扶着老年病号、残弱病号,散散步、运动运动;至于给困难病号送汤、送饭,更是常有的事。用父母的话说,这叫行善。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妈妈很晚还没下班回来。姐妹俩满院的找,结果在一个人群中找到了妈妈,她在那里陪着一个夭亡女童的家长正悲伤挥泪,两姐妹觉得蹊跷,咱跟她家非亲非故,她也不是妈妈收治的病号,妈妈为何这般伤悲姐妹俩一个人拉着妈妈的一只手,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总算把妈妈拉回了家……事后,她才向女儿交了底:我也是当妈妈的,看见那个夭折女孩的妈妈哭得那么伤心,我是情不自禁……其实,对于王素琴来说,这类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她的情绪经常随着自己病号的病情变化而变化——病号的病情好转了,危重病号脱险了,她脸上的笑容灿烂如花;如果普通病号老是不见好转,危重病号一时脱离不了危险,她总是满脸愁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长时间守护在病床前,观察、诊断、治疗。她始终视病人为亲人。这就是母亲的工作和为人,这就是母亲的真诚和善良。

父母的言行在女儿的心田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张琳姐妹自幼就心地善良,敬老爱幼、礼貌待人,凡是学校搞捐赠活动、献爱心活动,姐妹俩总是最积极参加捐款捐物最多的。让王素琴至今难忘的是,1977年冬季,王素琴心肌炎突然发作,已报病危,被送进急诊室,丈夫张振宇日夜守在病床前。那时,刚刚七岁的张琳就带着妹妹,一边承担着全部家务,一边往病房里送饭、送汤。两个孝顺的孩子,看着妈妈的病情严重,整天以泪洗面。

王素琴的病尚未痊愈,操劳过度的张振字又病倒了。王素琴只好拖着虚弱的病体,强撑着照顾丈夫。看见父母病恹恹的样子,小姐妹的心情十分沉重。姐妹俩多次商量:爸爸妈妈病了这么长时间,身体很虚弱,我们还是买点东西给他们补养补养。她们知道爸爸喜欢吃猪肝,妈妈爱吃猪肚,小姐妹那天一早就出门,跑了好多地方,也没发现有卖这些东西的。最后,只好买了一只鸡。直到中午时分,张琳提着一大包父母爱吃的各类食品,张璐抱着鸡子回到家里。看着两个孩子那冻红的脸蛋和小手,王素琴把孩子揽在怀里,禁不住热泪长流。女儿一边给妈妈擦眼泪,一边对妈妈说:“妈妈,你们爱吃的猪肝、猪肚,我们不知哪有卖的,今天没买到,你告诉我们,明天我们再去买。”

1980年冬天,因工作需要,王素琴要下乡三个月。凑巧丈夫又在外地学习,她只好把婆母接过来照顾两个孩子。可是她走后不久,婆母就生病了。姐妹俩在家里尽心地照料着奶奶,整天帮助奶奶拿药、端水……每顿吃饭时,为了买饭,姐妹俩一个人拿着碗、盆,一个人端着凳子——因为个子低,够不到卖饭的窗口。在窗前买饭时,张琳站在凳子上买饭菜,张璐在下边接,常常因饭莱太烫或是没站稳,饭菜洒在姐妹俩的身上。等到王素琴回来时,看着两个孩子面黄肌瘦,心里一阵酸楚。然而听着婆母介绍,看着两个孩子不管干什么家务都熟门熟路,王素琴的脸上又荡漾着笑意,着实将女儿表扬了一番。

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自立自强,不断进取

姐妹俩入学之后,总是共同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从小学到初中,她们一直是班里的优等生,是同学们号称的“三好生”专业户。虽然父母没空辅导,但她们学习非常自觉、勤奋,每天晚饭后,干完家务,姐妹俩便主动拿起课本,回到自己的房间,认真复习、预习功课。每次作业,姐妹俩互相检查,生字互相听写,课文互相检查背诵情况。有好多次,张振宇夫妇在自己的书房里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直到深夜12点多钟,发现孩子还没有休息,就去敲门催她们睡觉,可得到的回答是:“时间还早,让我们再学一会儿,你们不也没睡吗?”

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对她们灌输着这样的观点:“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要求她们对待知识要精益求精,不能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王素琴至今还记得,就在张璐上小学一年级时,绝大多数考试都是“双百分”,而有一次她意外地考差了。放学回来,她大大方方地告诉妈妈:“妈妈,出事了,我这次语文只考了96分。”王素琴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满意地表扬了她,并及时地加以指点。

张振宇夫妇一向要求女儿自立自强,不断进取,不让她们有丝毫的优越感,不要依靠父母,路要靠自己走。1986年高考时,张琳名落孙山,上级为了照顾张振字,给他一个女兵指标。那时张琳也想当兵后再考军校。可是张振宇却断然将指标让给了别人,并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别靠父母,要靠自己。”张琳愉快地接受了爸爸的意见,又在高中复读了一年,第二年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河南医科大学。这一年,张璐也以优异的成绩被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录取。

在大学读书期间,姐妹俩十分勤奋,大学毕业后,又相继考上了硕士、博士,姐妹俩最后在第一军医大学“会师”。二人在学习上你迫我赶,互不相让,共同进步,又相继考上了博士后。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姐妹俩为自己的幸运而自豪,更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常艳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