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同学给心理老师打电话,诉说其生活中诸多的“怕”:怕上台演讲(担心说话打结或忘词被人笑话);怕参加竞争性质的比赛(万一名次不好或落选岂不太丢面子);怕与异性交往(如果被拒绝那就太失败了);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如字写得不好看,方言口音重等会被人看不起);还有诸如怕做错,怕……等。各种各样的“怕”对他造成太严重的情绪的困扰。
校园里类似小林同学情形的人的确不少。虽然“怕”的具体问题个人不尽相同,但总的特点不外乎是消极的预期和害怕失败的恐惧。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许多人采取逃避、拒绝、掩饰、能躲就躲的态度。虽然这种态度可以降低对再犯错误的恐惧,可以减少自己的担忧,可以暂时保存自己的面子,使自己感到些许轻松和解脱。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好像再也没有磨难,没有失误,没有被人笑话的危险,没有失败的打击,不用担心和害怕什么。但是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无所作为的境地时,他往往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当然也再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喜悦和成功感。
心理学家认为:对新事物的尝试和对一些实践活动的参与以及在活动中自我表现和展示,确实会有遭到挑战,历经失败的危险。但是,如果任何事情都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算计到包赢才去干,那也许需要永远的等待。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新事物、新课题不经实践就会有十足的把握,同样,也没有一个人不经努力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成功。因此,个体只有大着胆子,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去挑战自己,去经历去尝试去锻炼去承担责任,才有成功的希望和感受成长的快乐。相反,怕失败、怕丢面子,或者对他人的态度过于敏感等等都是一种束缚自我的精神枷锁,它们只会使自己过高地估计客观困难和阻力,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潜在能力,过多地关注自己的不足,结果使自己陷入自卑自责自怜之境,并形成恶性循环。
理解了以上分析,小林同学需要消除逃避心理和对失败的恐惧,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与解决难题。例如:我上台讲演失败,我能面对这个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下次有机会卷土重来;追求一个女孩没追成,能接受现实,顺应自然,力争在下一次恋爱中获得成功;我能承担做决定的错误后果并能积极修正问题;我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在实践中努力完善自己……这样,失败就真的会成为成功之母了。因为你在修正错误、总结经验的过程中,离成功更近了。
所以,在心理治疗上有一句话叫做“感觉害怕,仍然去做”(指去做该做的事)。这是因为:失败能够给你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告诉你下一次应该怎样做。失败是对你很有帮助的向导,而不是要你退缩的信号。正像人们所说的:“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成功的秘诀在于敢于失败。”
(作者 曾乃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