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尊称为“宇航天文学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有这么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确实,飞出大气层,进入浩瀚无垠太空探秘,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愿望。
然而,飞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又谈何容易!要知道,太空环境是极为恶劣的,那里有高真空、宇宙辐射、温度巨大差异等不利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人要想在这种条件下存活,必须要研制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绝的适宜人体的密闭环境来保自己。此外,遥远的距离也是个大问题。要知道似乎近在咫尺的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就达38万千米。
不过困难从来阻挡不了人类探索的脚步,到了20世纪中叶,许多有志于探求太空奥秘的科学家,都试图研制一种能载人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行器——宇宙飞船。在这一领域,前苏联和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投入巨资,让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汇聚一起,研究外层空间的飞行、宇宙飞船的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试图制造出宇宙飞船把人类送入太空。可是,载人航天是一项异常庞大复杂并带有很大危险性的活动。专家们不得不非常谨慎、辛勤地钻研,大到宇宙飞船的模型设计,小到宇航员如何上厕所,每一个细节都不容一点马虎。
1959年春,前苏联专家完成了东方号载人飞船工程的设计,并于第二年研制出了运载火箭和飞船。为了考核飞船的各种情况,前苏联一共进行了9次无人飞船试验,在这9次试验中,失败4次,成功5次,其中最后两次连续成功。至此,决策机关认为已经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
1961年4月8日,前苏联国家航天委员会研究决定发射载人的东方1号飞船。10日晚,尤里·加加林被确定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12日,在前苏联火箭之父、东方号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指挥下,这艘名为“东方1号”的宇宙飞船,载着加加林,在空间绕地球一圈,飞行了1小时48分钟。
这一历史进程从发射到着陆才历时108分钟,但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飞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航行了!
这次胜利给了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深深的鼓舞,他们以更大的热情继续研究,在1962年8月11日,发射了“东方3号”、“东方4号”宇宙飞船;在1965年3月18日,发射了“上升2号”宇宙飞船,都获得了成功。
看着前苏联的成绩,美国自然不会甘拜下风,他们也进行着分秒必争的研究工作,组织研究的人员达40万人之多。终于,在很多次研制、发射的基础上,美国耗资240亿美元制造成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这艘飞船不光要冲出地球,还要载着宇航员登陆人类从未涉足过的月球。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由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船里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这3名宇航员。飞船升空后,先用两个多小时绕地球一圈半,然后飞向月球。又经过73小时的飞行,宇宙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到达月球上空。到达月球上空后,指令舱和登月舱分离,科林斯留在指令舱中驾驶它绕月球飞行,另外两名宇航员则乘坐登月舱登上了月球。
阿姆斯特朗首先踏上了月球,他激动地说:“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接着,奥尔德林也踏上月球,他们拿出一块薄薄的金属纪念牌,上面镌刻着地球东西两半球的图像和一段留言:“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进行了一次和平的旅行。”
接下来,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实地考察,采集了一些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时36分20秒后,驾驶登月舱进入轨道。这时,科林斯驾驶着的指令舱“哐当”一声,稳稳地啮合在登月舱上。登月舱和指令舱对接上了,三名宇航员又聚集起来,一起驾驶飞船回到亲切、温暖的地球。
人类踏上月球,使人们的活动范围向空间扩展成为可能,标志着载人航天已经走向新的高峰,人类就这样一步步实现了遨游太空、探索星辰的梦想。
知识加油站
尤里·加加林(1934-1968),前苏联宇航员,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1961年他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34岁时因飞机失事遇难。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加加林成为了宇宙时代的象征。
读故事长知识
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从发明历程中可以看出,它的制作离不开无数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当一群人以心志的统一、力量的统一来共同追求某一个特定的目标时,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大家都没有合作精神,都只愿单枪匹马去千事,那宇宙飞船也就无法研制成功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