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持共和泯恩仇

支持共和泯恩仇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王朝虽然灭亡了,但宫廷政变计划的失败,令梁启超感到遗憾。于是,梁启超向南北议和代表进言时,处处碰壁,终致失败。袁世凯进京组阁后,委任了各大臣,梁启超被任命为法律副大臣。梁启超分析国内情形,认为还不到归国时机,坚辞不就。4月,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评价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赞颂革命共和派。梁启超与革命派的“一笑泯恩仇”,引起了康有为的不满和恐慌,康有为频频作书训斥梁启超,以使其“浪子回头”。

清政府的愚昧顽固,阻挡不住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长空,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结束了!

清王朝虽然灭亡了,但宫廷政变计划的失败,令梁启超感到遗憾。在与革命派和袁世凯的斗争中,梁启超成为了最大的输家,然而在共和制度面前,梁启超依然没有放弃立宪思想,他开始梦想在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下实现自己的立宪梦想。

武昌起义后,革命派虽然生机勃勃,但是并没能掌控各省实权,反而是享有地位、声望、号召力的立宪派迅速控制了时局,成为了革命的主人。立宪派利用咨议局为阵地,和平转移政权,稳定了时局,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随后,全国十四省宣布独立,咨议局成为当时政府的实际领导者。

梁启超隐居于“双涛园”之留春别墅,面对祖国的动乱,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急需建立一个顽强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引导国家走向和平安宁。针对国内的情形,梁启超发表了《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肯定革命,并提出建设中国新政体的方案。他在文中认真分析了各种西方先进政体,并相互比较,作出中国适合英国“虚君共和”政体的结论。他认为,在专制成风、奴性十足的中国社会,实行美式共和制,必然导致军阀混战不止,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况出现,中国必定不能重归平静。梁启超的这种设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却不能真正解决后进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问题。在民主共和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思想是落后的,难得人心的。于是,梁启超向南北议和代表进言时,处处碰壁,终致失败。

1911年12月,革命派和袁世凯展开了议和谈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进京组阁后,委任了各大臣,梁启超被任命为法律副大臣。袁世凯极力恭维梁启超“抱爱国之伟想,具觉世之苦心”,希望他能“祈今神州之陆沉,悯生灵之涂炭”,归国就职,以“同扶宗邦”。梁启超分析国内情形,认为还不到归国时机,坚辞不就。但他希望借助袁世凯的武力和财力来实现君主立宪,而袁世凯则需要梁启超归国后,在舆论上支持自己掌控全国。两人随后接触频繁起来,逐渐走在了一起。

同时,梁启超推行“慰革”方针,希望也得到革命派的谅解与信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准备在中国实行美式共和,并且加快了同袁世凯的议和谈判,国内共和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梁启超闻之备感失意,无奈之下只好支持共和,以谋共和制下的立宪政体。4月,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评价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赞颂革命共和派。梁启超的表态引起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欢迎,黄兴、章太炎也开始联络梁启超,并表示欢迎其归国领导建设。汪精卫写信为论争时得罪“先生”道歉,颂其“以积学养望,夙以指导国民为念如先生者”。梁启超与革命派的“一笑泯恩仇”,引起了康有为的不满和恐慌,康有为频频作书训斥梁启超,以使其“浪子回头”。可是在时代脚步面前,梁启超顺应了潮流,已与康有为落后的思想彻底决裂。与此同时,汤化龙、林长民等应时势需要,联合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国民协会合并成为民主党,选举梁启超为领袖,至此,梁启超认为归国条件完全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