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从小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孩子从小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非常之大,也非常之重要。“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他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一般做父母的在家里好像是“皇帝”。

(1935年)

“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非常之大,也非常之重要。在此地,我只能简单扼要地说几句。盖“做父母”实在要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学识。这种技能,这种学识,断非在这里可以说得了的。

“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视了,太把这桩事情看得容易了。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他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对于儿童的生理,对于儿童的心理,在既做了父母之后,自问是否有相当的研究,相当的了解。我们应当如何以身作则,做小孩子的模范,如何教育儿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分子。现在根据个人的一些经验,对于做父母的条件,约举如后: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晓得小孩子生来是很好的,也是无知无识的。父母怎样做,他就怎样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所以做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人,他们的小孩子大概也做怎样的一种人。不过小孩子的环境不限制于父母的一举一动。他当然也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但是父母的影响比任何影响来得大。父母喜欢喝酒,小孩子大概也喜欢喝酒。父母喜欢吸烟,小孩子大概也喜欢吸烟。父母说话吞吞吐吐,或者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小孩子说话也不知不觉地像父母一样。总之做父母的行为好,做小孩子的行为大概也是好的。反过来说,做父母的行为坏,他小孩子的行为大概也是坏的。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对于这条原则,凡做父母的,说起来,大概都能明了,实际上一般做父母的能确守奉行的恐怕十无二三。

要教养儿童,我们非要懂得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不可。在上面已经说过养鸡、养蜂都要有专门的学识和技能。现在我们教养儿童必须要研究儿童的身体如何发育,儿童的心理如何发展,儿童的知识如何获得,儿童的人格如何培养,这种种问题要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有初步的研究;既做父母之后,应当继续不断地注意。

教养儿童实在是桩极难的事情。有许多小孩子教养得不好,这不是小孩子的过失,完全是父母的过失。即使小孩子的先天不足,神经缺陷,这也是父母的过失。但是,一般做父母的并不事先研究,及待小孩子一有问题时,就把小孩子做一个试验品,做一个牺牲品。所谓试验品并不是拿科学的方法去试验,例如小孩子生病了,不晓得事先预防;有病的时候,不晓得怎样处理;结果小孩子就给他牺牲了。还有一种父母因为太溺爱小孩子,反而害了小孩子的。如从前有一个母亲恐怕她的小孩子受冷,所以给她的小孩子衣服穿得很多,小孩子本来没有病的,因为衣服穿得太多倒生了伤风病。又有一个母亲希望小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天天给他吃大鱼大肉,结果小孩子肠胃不胜消化工作,生下大病来。像这种违反养育的原理,做父母的并不事先去研究,以致小孩子蒙受莫大的损害,岂不冤枉。

儿童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能了解儿童的心理才可以施行相当的教育。从前在瑞士有一个小孩子,偷了先生的一只表。据这个孩子的意思,偷表是表示他一种反抗的意旨。当初全校的师生,因为他功课不好,都羞辱他,称他“笨牛”,他想学校里的功课他都不及别人,但偷表的妙技,是别人所不能做的,也就是别人不及他的地方,所以他就以偷表的动作来战胜一切,表示他自己不可屈服的精神。

这个小孩子后来由儿童心理学教授带到一个乡村学校里去读书。不久这个小孩子不是“笨牛”了。他居然在学校里有很好的成绩,小学毕业升入农业学校,现在听说在农业学校也毕业了。

试问这个孩子当初他受到全校师生的羞辱,称他为“笨牛”。倘使他没有偷表的举动,反抗的能力,便得不着那位心理学教授的指导,这个小孩子到今天早已脱离学校生活,成为流浪儿童了。

对各样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各样不同的方法去教育。顽皮的小孩子我们不应当讥笑他,我们应当鼓励他。愚笨的小孩子,我们不应当羞辱他,我们应当体谅他、帮助他。要晓得所谓“顽皮愚笨”的小孩子,我们要问他是不是真正顽皮,真正愚笨。有时候小孩子何尝顽皮,何尝愚笨。这都是教师教导的不得法,或者是父母教养不得法而已。我们大概记得爱迪生幼时读书,教师说他非常愚笨,非常顽皮。他问先生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先生反说他是有意捣蛋。读了3个月,先生就请他回家。类似这种情形,在学校和家庭里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我敢说小孩子一点不笨,一点不顽皮。这实在是父母的笨,教师的笨。他们不懂怎样教小孩,他们不明了小孩子的心理。

听说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对于学校的训育有一种特别见解。若他的小孩子的品行分数在90分以上就要加以严斥,若品行分数渐减到60分反而加以奖励。我当时听了很怀疑,过后想想觉得他这种教法很有深意。他要他的小孩子顽皮,他要他的小孩子强壮活泼,他视学校里训育的办法无非是束缚儿童的自由,戕害儿童的天性,养成循规蹈矩、平凡驯服、庸弱的儿童而已。这位教授处理教导的方法,确有很深奥的意思。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有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心理来培养儿童。

一般做父母的在家里好像是“皇帝”。无论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时候,父母总是对的,错的总是小孩子。其实错的,大概是父母,小孩子可说没有不对的。我们看一桩事,不能单看一事的表面,我们应当考察事的究竟。有一个小孩子,一天放学回家和同学经过一所桃园。桃树上满结着又红又大的桃子,有的同学爬上墙围,偷摘桃子,那时园丁看见了,就拼命出来追赶。某小孩子自以为没有进去偷吃,无逃避之必要,所以不逃,园丁反而把他一把捉住,送到他家里。他的父亲不问情由,举起拳头,一顿痛打。即使这个小孩子也参加偷桃,做父母的也要问声为什么他的小孩要偷吃桃子,平日有没有买桃子给他吃;倘使没有,那小孩子偷桃子吃情有可原,错处不在小孩子偷桃,而在父母不买桃子给小孩子吃;再进一步说,即使做父母的买了桃子给他吃,而他还要偷桃子,那时候我们究竟应不应当打他,也要考虑考虑。要晓得在家里吃的桃子,绝对没有新从树上摘下的桃子来得好吃,尤其在树上自己摘下的桃子格外好吃。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或者带了孩子们到那个桃园里,向园丁购买使小孩子自己采摘。这是我们从儿童本身着想,从体贴儿童的心理着想。

大凡是一个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有了喜怒哀乐,做父母的在家庭里最容易迁怒到小孩子身上去。在快乐的时候,对于他的子女非常和善;在发怒的时候,就要迁怒于他的小孩子。有一次夫妇口角,到了晚上,一个7岁的小孩子向妈妈要饭吃。他妈妈正在发怒的时候,就拿起他父亲的鞋子,打小孩子的脸,打得小孩子大哭不止。晚饭吃后,这个小孩子就发热,热得很厉害。3天之后,这个小孩子因为受惊太甚,竟一命呜呼了。这种迁怒的事实,可以说,没有一个父母不犯的。小孩子没有抵抗的能力,父母在小孩子的身上出气,是最容易的。你自己喜怒无常,小孩子却跟着你受晦气。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深以为戒的。

普通一般人家的父母,对于他们的小孩子非常溺爱。家中一切事情,即使子女们能够做的,做父母的也不肯让他们自己去做。在有钱人家里,小孩子可说是养尊处优,在家中很少有帮助人的机会;做父母的只知道怎样的使他们的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长得好,只顾到儿童本身的享受,而没有顾到去培养儿童的人格。要培养儿童的人格,我们一定要他去帮助人,使人得着快乐。这一点,一般做父母的都没有想到,只知使小孩子快乐而不知如何教小孩子使别人快乐。如看见贫苦的人家,做父母的应当时时鼓励儿童去帮助他们、怜惜他们。有时在家庭里做父母的自己要人帮助的时候,也不教儿童来帮助自己,反而自己吃苦。这种“吃苦”精神固然是很好,可以发展自己的人格,不过太不顾到他们的子女了,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所以凡是小孩子可以做的事,不妨教他们自己做;凡是小孩子可以帮助别人的事,不妨教他去帮助人。不要太溺爱儿童,不要使儿童安逸,而要使儿童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

上面所讲的几条原则,对于做父母的非常重要,愿共勉之。

(本文原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二十五卷第十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