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教经验分享

保教经验分享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她们的急救下,孩子恢复了正常呼吸,随后立刻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此时家长也赶到了医院,最后孩子被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小儿生理特点是儿童不同部位的关节,结构不同,所以活动范围及牢固程度不同。给宝宝选择透气、高度适中、柔软度适中的枕头,随时关注宝宝的头部,发现枕头有潮气,要及时更换以保证宝宝头部的干爽。对于3岁左右的宝宝来说,通过各种食物来补钙,有益于身体健康。

幼儿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病例、异常现象等特殊案例,让年轻的老师惊慌失措,给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惑。下面分享一些常见案例,大家可以从中学习一些经验,知道当孩子遇到此类问题时该如何应对,避免因无知而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又对自己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创伤。

惊心动魄的一幕

刘 淼

在幼儿园当保育员已经很多年了,最让我惊心动魄的是2005年12月8日上午的那一幕。当时孩子们正在吃饭,我来回巡视孩子吃饭情况。突然豆豆旁边的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豆豆死了!”我猛回过头朝豆豆的位置看,只见豆豆躺在地上两眼上翻、口吐白沫、肢体抽搐,吓得我一边抱起豆豆,一边大声哭喊了起来,惊动了其他老师。不一会儿园长、园医来到了我们班,园医从我的怀里接过了孩子,放在桌子上。由于惊吓,我两眼发黑。只听园医说:“不要紧张,孩子抽风了。”在她们的急救下,孩子恢复了正常呼吸,随后立刻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此时家长也赶到了医院,最后孩子被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治疗后孩子终于化险为夷。

此后,大家就我班出现的这一情况议论纷纷,在病情还没有明确诊断之前,老师们都在问我怎么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又事发突然,被吓蒙了的我也不清楚在那一刻具体发生了什么。当我看到躺在地上的孩子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跌倒摔了,摔成那样;也有位老师说孩子正在吃饭,是不是被饭呛到了;也有人说中邪了。总之,不管怎样,当时我带班,孩子出了问题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内心怕极了。

下午上班,园医找我谈心。她对我说:“刘老师,你不要怕,我看上午把你吓坏了。”听她这么一说,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落下。她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没事,小儿高热惊厥是5岁以下孩子的常见病,上午我在家长那里了解过了,这孩子以前就有过这种症状,在家里发烧烧得厉害时就抽风。这孩子扁桃体三度肿大,平时感冒说发烧体温马上升高到39℃以上,就会突然发作惊厥。”

园医又提醒我说:“要多学习一些幼儿生理知识,平时带孩子要多操心,保证每个孩子在我们的视线下活动,遇事要冷静对待,说话要有根据。上午可能把你吓坏了,你给我们说是孩子跌倒摔了,幸亏孩子没事,家长也承认孩子以前也有过这种病,要不然就说不清了。因为孩子跌倒摔得脑组织受伤抽风的可能也有。豆豆当时是先抽风,然后慢慢倒地的,而不是跌倒后才抽风,因为孩子若跌倒摔得抽风,你首先听到的是孩子跌倒时的响声而不是豆豆旁边小朋友喊你。孩子肯定是先抽风失去意识,然后慢慢倒地的。”

经历了这件事,我明白作为保育员,掌握幼儿生理知识是多么重要。平时工作一定要细心,多学知识,遇事冷静。孩子安全了、健康了,我们的心才能平静,工作才能干得舒心。

我班来了位“杨过”

李沛燕

今年我班转来了一位小朋友叫薛勇。她妈妈告诉我,薛勇左肩受过伤:一次她给薛勇脱棉袄时用劲过大,把肩关节拉脱臼了,从此落下了毛病,平时稍不注意就会疼。所以老师们,特别是其他小朋友千万不要拉他左臂。薛勇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后走了,好在薛勇以前在其他幼儿园上过,他并不哭闹,我把他安排到第一张桌子前坐下。然后向其他小朋友严肃介绍了薛勇小朋友左肩受伤的情况,让他们平时要多照顾薛勇,不要拉扯薛勇的左胳膊。同时我发现薛勇的自护意识也很强,他的左手几乎不用,左臂一直夹着,三天时间不到班里就有小朋友叫他“杨过”。

小儿生理特点是儿童不同部位的关节,结构不同,所以活动范围及牢固程度不同。儿童肘关节较松,当肘部处于伸直状态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脱臼(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我们平时给幼儿换衣服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小儿肩关节或肘关节脱臼。

枕 秃

苏秀荣

今天上午,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我儿子现在三岁两个月了,在菠萝班。他晚上睡觉老是翻来覆去睡不实,而且喜欢趴着睡,这是咋回事,有什么解决办法吗?”我随即和这位妈妈去了菠萝班,发现这位小朋友比较消瘦,头发稀疏、发黄,后脑勺一圈没有头发,属于典型的“枕秃”。我告诉这位妈妈,造成孩子枕秃的原因很多,如果枕头比较粗糙或太硬,小孩子又常常躺在上面,一旦出汗发痒,小家伙就会左右摇头来止痒,时间长了,枕部的头发就可能被磨掉,出现枕秃。如果孩子有枕秃现象,同时伴有睡眠不好、出汗等症状,又没有及时补钙,这时就要考虑可能是缺钙了。

平常我们所说的“缺钙”,其实是缺乏维生素D。很多人都认为缺钙可以使婴儿患上佝偻病,然而佝偻病的真正原因是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缺少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以及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从而影响骨骼发育。因此,正常足月儿应在出生后2~4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并且应该持续到两岁至两岁半。幼儿在两岁后户外活动量增加,饮食种类逐渐多样化,这时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了,但是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要求在2~3小时以上,达不到的应该继续少量补充维生素D。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和治疗枕秃。

1.加强护理。给宝宝选择透气、高度适中、柔软度适中的枕头,随时关注宝宝的头部,发现枕头有潮气,要及时更换以保证宝宝头部的干爽。

2.调整温度。保持适当的室温,温度太高引起出汗,会让宝宝感到很不舒服,同时很容易引起感冒等其他疾病的发生。

3.及时给宝宝进行血钙检查,看是否有缺钙的症状。遵照医嘱,有的放矢地进行补钙,千万不要盲目补钙。

补钙的方式有很多,比如:(1)晒太阳。这是最天然的一种补钙方法,每天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可以使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2)补钙剂。如果遇到不适合外出的季节,可以根据医嘱,额外补充适量的钙剂,以满足身体需要。(3)食补。对于3岁左右的宝宝来说,通过各种食物来补钙,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以每天坚持喝牛奶、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

夜 惊

苏秀荣

彤彤的妈妈今天上午慌慌张张跑进保健室说:“苏大夫,我儿子昨晚不知怎么啦,睡到半夜突然大声哭喊,坐起来两眼向前看,表情使人害怕,叫他他不理睬,把我吓坏了。我一边抱住他,一边喊孩子的奶奶。孩子奶奶也吓坏了,忙乱中拿些报纸燎了一通,一会儿孩子又睡着了。今天起来又好好的,问他晚上怎么了,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不是得了啥病?”

听了彤彤妈妈的陈述,我说这可能是睡觉夜惊。夜惊又称睡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会出现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有时伴有大声喊叫和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钟,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治愈。

夜惊发生的原因有三种可能:一是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二是临睡前过度兴奋,或是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三是癫痫。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一是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二是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理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入睡前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三是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孩子白天活动得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肾病综合征

兰 慧

2013年12月,朋友的孩子患了过敏性紫癜,引起肾病综合征,住进了宁夏附属医院泌尿科。我去看望时,在病房看到了8个“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的儿童”,我知道他们都是因为激素治疗引起的。在交谈中,我了解到这8个孩子中有4个是彭阳的。主治大夫说近几年彭阳的孩子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发病率增高,来这儿看病的每年都比其他县市的高,都是垃圾食品吃的。

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大夫的话是否完全正确,我不想考虑。但我知道,垃圾食品的确含有大量的过敏原和有害成分,而孩子们爱吃垃圾食品是事实。身边的人每年换肾的或因肾病而去世的也常听到。

垃圾食品都是用各种各样添加剂调制出来的“美味”食品,简直就是食品添加剂的大团圆。这些添加剂进入人体内,有的就成了过敏原,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肾小球的基底膜上,并损害肾小球的基底膜,使基底膜的网孔变大,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由尿中丢失,引起人体综合病变。所以保护肾脏要从不吃垃圾食品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膨化类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为了健康,我们要远离这些食品,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鲜蛋、鲜肉,多喝牛奶,健康快乐成长。

小红旗生气了

苏秀荣

小白老师刚来幼儿园不久就组织了一节社会观摩活动。活动准备得很充分,内容新鲜,材料丰富,语言组织流畅,词语丰富生动,很贴近幼儿。

在整个环节中,她设计了一面小红旗,当有的幼儿不认真参与活动私下搞小动作时,她就拿起小红旗使劲摇一摇,说:“不听话的小朋友,小红旗生气了。”刚开始,效果很好,当有小朋友乱说话、乱动的时候,只要小红旗摇一摇,孩子马上就能安静下来。可是,到后来小红旗就不起作用了,尽管小红旗在不停地生气、不停地摇一摇,但是,下面的小朋友几乎乱成一片,可以用“场面失控”来形容。没办法,小白老师只好草草结束,组织幼儿喝水如厕。

很好的一次活动,因为结尾不完美而收场,让这位年轻的老师心里很不舒服。

活动结束后,我和小白老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我问小白老师:“孩子到最后乱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她说:“我没有经验,刚来带班时间不长,这些娃娃不听我的。”我告诉她:“刚开始,孩子都听你的,你们互动得很好,只是到最后不听了。你的这次活动从9点20分开始,到9点58分结束,用时38分钟,我看了一下时间,当9点46分的时候,孩子就有些乱,小红旗就开始不停地生气了。”

我还告诉她其实她这样做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小白老师当时带的是小班的孩子,小班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短暂,对一件新鲜事物的注意力、兴趣一般能持续10~15分钟,一次有效的教学活动时间安排一般在15~20分钟之内,时间一长,课堂就无法控制了。

面对爱打报告的孩子

李 萍

刚到幼儿园工作,常常听到老师们谈论有的孩子爱打报告的问题,有时真让老师们头痛,为此我也查阅了好多资料,得出了一些结论。诸如,有的孩子爱打小报告是“好管闲事”,有的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是为了报复其他小朋友,有的孩子喜欢打小报告是因为家长的嘱托——尤其是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一般家长都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处事策略,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受到了别人的欺负,就给老师说……

清楚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就能真正帮助孩子。但是,不论怎样说,打小报告都意味着一种无能,都表明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而借助其他强有力的人来控制别人的事实。因此,教师要注意不仅自己要正确地面对孩子的“小报告”,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己处理各种小事,将来孩子长大了,自然也就有了处理大事的能力。

面对孩子的小报告,妈妈或老师不能只是哼哈地来应付,而是应该首先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告诉孩子“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件事”。这样会满足孩子需要被关注的心理需要,需要处理的事情再酌情考虑如何处理。如果孩子诉说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回答孩子的小报告:“啊,他真的那样做了?他在跟你开玩笑吧!”或者用幽默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常,这种回答会让孩子觉得重要的事情变得微不足道,而孩子也会感到跟你说这件事情似乎很没有必要。

如果孩子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因为矛盾和挫败而来向老师打小报告,寻求帮助时,老师可以先平复他的情绪,努力在情感上保持中立,不要先给他们贴上对和错的标签,冷静地说明规矩并要求他们听话。也可以给出一个大概的建议,鼓励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因为打小报告而获得了老师的帮助和解决,老师还可引导他再好好想想,除了打小报告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慢慢学会宽恕、谅解、克制愤怒,同时也能勇敢地面对那些直接伤害自己的对象。

对于那些爱向妈妈打小报告的孩子,妈妈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教育孩子。如孩子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你就可以对他说:“嘿嘿,你犯错了,我明天告诉老师,老师就不会给你小红花了。”孩子肯定不愿意你告诉老师,会用撒娇或者哭闹等方式来阻止,这时候妈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别的小朋友犯错的时候,如果你告诉老师,那个小朋友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呢?”这样,可以让他理解被他打小报告的孩子的心理活动,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多一份思考。

学习兴趣的培养

曹 琴

“我儿子一让他看书认字,就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这还没上小学呢,对学习就这个态度,以后该怎么办呢?”“我们家孩子也这样,只喜欢看动画片,回家就在电视跟前不动地方,幼儿园留的作业都懒得写。每次都要我好言相劝,实在拖得太晚了我还得帮他写。”

两个妈妈在接孩子时聊着天,她们都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比较忧虑。看来,孩子将学习当成了一项无趣的差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勉强来完成。实际上,幼儿期的孩子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的,他们都很喜欢学习。之所以出现“厌学”的情况,这和家长的不当教育和对学习的错误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的家长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看得特别重要,他们怀着如此殷切的希望要求着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不能承受之重,从而对学习感到恐惧。

很多家长自己当年深受“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之苦,将学习与快乐完全隔离开,认为学习就是痛苦的事情,只有吃喝玩乐才是令人愉快的,在孩子学习之后,往往把吃喝玩乐当成对孩子的奖赏和鼓励,人为地将学习和快乐割裂开。当孩子不喜欢兴趣班的学习时,这类家长往往说:“再坚持一会儿啊,等学完后妈妈给你买好吃的,还带你去游乐场……”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乐趣和兴趣才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根本之道。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学习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而是不安分地到处探索、触摸,甚至搞一些破坏,去学习“这是什么?”“这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的学习有长远的认识,要看到长期的效果,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使孩子还没走到人生的中途就已经累倒在起跑线上。

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

朱 莉

“别碰,脏!”妈妈的一声尖叫阻止了正要去玩沙土的苗苗,苗苗穿着漂亮的衣服,羡慕地站在一边看着其他小朋友在一个沙土堆上爬来爬去。孩子们正在沙土堆上建设高楼和山洞,一个个玩得满头大汗,兴致勃勃。苗苗忍不住刚想往前走,小手就被妈妈紧紧地攥住了。

有些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或者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等等原因不让孩子参加属于儿童的游戏,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出去玩就是在浪费时间,应该乖乖待在家里学习。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学习能力,阻碍了他们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还让孩子失去了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社交能力的权利。

禁止孩子参与游戏,对孩子的危害还不仅仅是这么多。游戏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途径,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而且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对于3~6岁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3~6岁正是人一生中的“游戏时代”。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而言,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学习,游戏甚至就是他们整个童年时代的工作,就像空气与水一样不可或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孩子生命的初期,行动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当孩子在积极参与游戏时,他的大脑也在飞速运转,当孩子什么都不做时,他的大脑也会放慢速度。因此,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来说,让孩子“学习”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看书识字,而是应该不安分地到处探索,或者是亲身体验,进一步说就是玩耍和游戏。

可以说,游戏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孩子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例如孩子玩沙土时,沙子本身带给孩子粗糙的触觉和捧起沙子时的沉甸甸的感觉,不仅满足孩子皮肤对外在刺激的需要,也是感知觉统合的途径之一。孩子们在沙土上建房子、栽树,配以一些五颜六色的塑料玩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内在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如果孩子内心混乱,情绪纠缠,那么他手下沙的世界也是一片混乱。此时家长不必过多干涉,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慢慢整理自己的世界。从玩沙活动,还可以看到孩子与生俱来的心理自愈能力,这也是很多心理机构的“儿童沙盘疗法”的基本原理。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可以和孩子做游戏,孩子就不必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通过和小伙伴一起玩,能学到很多从成人那里学习不到的东西,成人和孩子玩耍时一般都会谦让孩子,但是孩子与小伙伴玩耍时却能从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解别人的界限。这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式来思考问题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孩子如果自由地玩耍,确实会给妈妈带来很多麻烦,如弄脏衣服和身体,会将家里搞得一塌糊涂,有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危险的情况,如磕破了头和膝盖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地收拾和清洁整理,还要巧妙地引导和保护。如果怕麻烦,制止“调皮鬼”的一切举动,那么就阻止了孩子成长的脚步。

当孩子玩耍游戏时,家长要抑制住自己“帮助”孩子的冲动。如,孩子正在自己搭积木,但是,稍高一点就倒,总搭不高,结果家长过来说:“真笨!看我的!”的确,这样是完美地将积木搭得很高,孩子确实会充满敬畏地仰望着家长,但是内心却感觉自卑,自信心就此一落千丈!这种情况时间长了,他会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遇到困难会害怕尝试,害怕失败,就会依赖家长。因此,放手去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失败的时候不要干涉,以平和的态度陪伴孩子,无声地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解决的办法,直到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坚信无论自己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亲人都不会指责自己,而会一直鼓励自己、陪伴自己,孩子才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在孩子专注于游戏时,请家长尽量保持沉默,只要没有危险,不要上前去询问或者制止,打断孩子学习的进程。也不要在孩子玩到兴头上的时候,试图给他就此游戏讲道理,可能孩子无法明白道理甚至产生消极情绪,以至于丧失了游戏的乐趣。

不要总提醒孩子慢些跑,也不要对孩子大声尖叫,这些喧宾夺主的方式都会分散孩子游戏的注意力。家长在孩子游戏、玩耍的时候,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而应作为后台人员,管理好孩子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玩具材料,关注着孩子却不露声色地引导他们专注地探索,或者在游戏中做好一个配角,让孩子来当主角,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游戏对于那些害羞和退缩的孩子更适合,家长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好地与人交往,孩子在游戏中能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和控制情绪,处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智力的开发者是玩具

李彩琴

在孩子生命的初期,行动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外在的身体动作可加速内在智力活动的发展。3~6岁孩子的动作主要表现在玩的过程中,而玩与玩具是分不开的。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也锻炼了孩子的观察、思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智力当然也得到了发展。鲁迅先生曾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儿童学习的第一本教科书。

玩具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奇特的变化等特点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启迪孩子动手和动脑。所以,玩具是孩子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伙伴。就拿模型玩具来说,非常有利于开发孩子的空间智能、想象力、创造力和专注力。芭比娃娃之类的玩具则非常适合培养女孩子的审美情趣,包括色彩和款式的搭配及其对形体美的追求等。

家长应该为3~6岁的孩子提供不同的玩具来全面开发孩子的智力。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买一些毛绒玩具、小皮球,让他们尝试着穿木珠,在穿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的感知觉、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展。4~5岁的孩子,可以玩建筑玩具、各类拼版、插塑、木偶、套圈等游戏,这样的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和表达能力。5~6岁的孩子可以玩装拆玩具、棋类、乒乓球等,进一步锻炼孩子的专心、耐心和细心,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孩子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玩具就是孩子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钥匙,使孩子进入探索世界的天地。家长应该为不同阶段的孩子购置适宜的玩具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没必要去买那些高级、复杂的电动玩具,其实适合3~6岁孩子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固定形式的玩具,如积木。孩子通过不断地组合,能发现他所创造出的东西和生活中的某个物品很像,比如桥、楼房等,这样他就获得了感知。通过玩具模拟再现生活是孩子了解自己周围世界的形式,这个过程是不能逾越的,也不是通过说教就能让孩子明白的,他必须亲自去感知,玩具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的途径,这样他的感知会更直接、更鲜明,智力发育也会更快一些。

为了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洗衣服的时候让孩子玩水,洗澡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哪些玩具下沉、哪些玩具能浮在水面上,玩扑克的时候让他找相同数字的扑克牌,包饺子的时候给他团面让他当橡皮泥,这些都能让宝宝认识事物,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既没有降低孩子玩耍的质量,也能同样起到高质量的益智作用。

平时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家长也可以带头制作一些玩具。一些破布头、一些旧毛线、几张白纸,就可能创造出很多的东西。孩子不仅能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强自信心,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能活跃思维和创造力,探索精神和独立性也能得到培养,这也是一种极佳的方式。

孩子搞坏玩具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家长要冷静思考孩子破坏玩具的原因。一种情况是孩子无目的地破坏,当玩具被损坏后,便弃之一边,不再感兴趣了。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想探索玩具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有目的的探索。对于第一种情况要尽量激发孩子爱护玩具的情感,同时尽量少给他买玩具,只有他达到家长的某种要求时才作为奖励买给他。对于来之不易的东西,孩子才会格外珍惜。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家长可以加入到探索的活动中去,努力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最后协助孩子修复好玩具,这样既保护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又教育了孩子要珍惜玩具。因此,见到孩子对玩具搞破坏切不要急于训斥孩子,也许你正扼杀孩子探索世界、勇于创造的潜能,多问问孩子,或许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发明家呢。

另外,孩子对玩具往往“喜新厌旧”,新买的玩具玩不长时间就扔到了一旁,这时候你不用呵斥孩子,因为孩子都有这种倾向。你只要把他扔的玩具收起来,过几天再给他,他又会感到很新鲜了。

多给孩子“帮倒忙”的机会

王玉玲

3~6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给大人“帮倒忙”,看到妈妈在劳动,他们总想过来“插一手”,跑来跑去,忙个不停,即便是大人拒绝他们的“好心”,他们也会坚持来“帮忙”。孩子的这些行为是他们独立意识觉醒的标志,他们已经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并且非常急于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探索和尝试,渴望帮助别人并能得到肯定,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常常会好心办坏事,帮忙洗碗结果打碎了碗,帮忙洗衣服结果弄湿了鞋子,帮忙扫地结果扫把碰疼了头……总之,越帮越忙,妈妈要不断地在宝宝后面收拾残局,这让妈妈又气又恼。

有的妈妈很清楚孩子“帮忙”后的结果,对于他们要“帮忙”的请求严令禁止:“你干不了!不许干!”甚至训斥他们:“一边玩去!”妈妈只有态度强硬些,他们才可能罢手,但是还会气鼓鼓地表现出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模样。

孩子,由于他们的能力很有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也很受局限,但是他们却从这有限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体会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操纵感和控制感,由此得到成就感和自尊感的体验,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无疑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热情一味地打击,把他们拉到一边让他们“坐享其成”,剥夺他“帮倒忙”的权利,孩子的情绪和自信心都将受到很大的打击,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帮忙的兴趣,养成袖手旁观的坏习惯。

孩子“帮倒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机会,是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增长自信的机会,也是让孩子表达对父母关爱的机会。聪明的妈妈应该变孩子“帮倒忙”为“倒帮忙”,让孩子实现这些美好的初衷。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小心呵护孩子帮忙的热情呢?下面,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洗衣服”的镜头来给妈妈们做参考。

晾衣服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到劳动的环节中来,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你可以让孩子将衣服从洗衣盆中拿出来递给你,你再往衣架上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地夸奖孩子:“谢谢你的帮助!你可帮了妈妈大忙哦!”这样不仅肯定了孩子对妈妈的帮助,让孩子体会了自己的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孩子对劳动的积极性和喜欢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

平时,应该有意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来做,如让他将鞋子摆放整齐、叠好自己的衣服和袜子、给爸爸妈妈捶捶背等,只要没有什么危险性,尽量让他去做,即便是宝宝帮一些倒忙,如把地扫得乱七八糟,你也可以先做别的事情,等他感觉扫地不好玩的时候再过去把地打扫干净,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者给自己添乱而呵斥孩子,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哭 闹

朱映兰

根据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比如,要么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要么是因为寂寞的心情,要么是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都是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的表现。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欺负,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或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不解决他内心的情感问题,而仅仅让他停止哭泣是无济于事的。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应该首先关心、了解他为什么哭。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表示同情理解,也就是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习惯也会逐渐得到改正。

幼儿打人咬人抓人

王智香

每年小班新入园的孩子,哭闹、打人、咬人、抓伤其他小朋友的事经常发生,幼儿打人、咬人、抓人是最令老师们头痛的事情。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幼儿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哭闹、打人、咬人、抓人是3岁左右孩子与别人交往的一种方式,他们处在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孩子对自我行为与其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还有,3岁左右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快时期,也是表达能力比较差的时期。有时候他们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心里有话说不出来,抓人、咬人、打人就是他们消除不满情绪的方式。其次,孩子们一般是在2岁半左右长齐乳牙,3岁左右的幼儿正处在长乳牙的后期,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爱咬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理需要。所以,3岁左右的孩子刚入幼儿园爱打人、咬人、抓人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老师、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抓人、咬人、打人都是不好的行为。老师、家长要制止这种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上指出: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应特别注意方式与方法,既不能用语言恐吓幼儿,又要防止错误模仿。教育幼儿要用语言来解决问题,有什么事给老师说或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说,在幼儿园一定不能抓、咬、打别人。

触摸生殖器

张 英

幼儿能动手时,会出现不时地玩弄自己生殖器的现象。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自然就好了,有的家长甚至还以此当众逗乐小孩,可是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还会经常摸自己的生殖器。老师发现了孩子的问题,这才引起父母的重视,但似乎已经来不及了,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甚至巴掌“伺候”,软的硬的都用过了,却只不过将原来的公开行为转为地下了。白天躲在没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来后躲在被窝里玩。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七八个月时,小孩的小手就应该偶尔摸到过自己的生殖器,不过这时,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样,完全是无意识的探索。慢慢的这种探索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驱使,只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反应,而不会引起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尤其是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时,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家长、老师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像讲其他器官一样以平和的态度告诉他们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使他懂得这些都是身体不可缺少的有用部位,要学会爱护和保护他们。另外,可用讲故事或做游戏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开始探究他们的身体时,对他们来说触摸和发现他们的生殖器就像触摸和发现他们的手指、脚趾和肚子一样自然,只要正确地告诉他,那是解小便的“小鸡鸡”,摸来摸去弄脏了就会生病,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它。给孩子用尿布或穿闭裆裤,也会减少孩子玩弄性器官的机会。

丰富的想象

安雪莉

“老师你看,王成旭的作品被乱画了!”早上正在进行绘画活动时,有几位小朋友向我告状。我闻声走到王成旭小朋友的身边,看到很美的一幅作品: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还有小动物,从整个画面来看,构图很大胆,涂色很均匀,足以体现出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但是,在整个画面上,孩子却用白色的油画棒均匀涂了很多条白线。在其他小朋友根据以往的创作经验来看,该幼儿是在乱画。

我想听听王成旭的想法,于是,我蹲下来问他:“王成旭,你为什么在画好的画上面用油画棒涂上这白色的线呢?这些白色的线是什么呀?”孩子听我这么一问,话匣子顿时被打开了:“老师,花儿开得漂亮吗?”“很漂亮呀!”我及时给孩子肯定。“老师,花儿都开了,我想让她们跳舞,春风姐姐吹过花儿,花儿就会点头、跳舞,对吗?可是风儿没有颜色,我就用白色的来涂!”孩子说得太棒了,能够将语言活动中学到的词语用到这儿,的确很有想象力!“对呀!你真有想法,老师会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的!”为了消除孩子们认为的“乱画”误区,我请王成旭小朋友向同伴们介绍他的作品,孩子们听了以后,都为王成旭大胆的想法表示赞同。

经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的思想,今后的工作一定要更细心,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看似异常,其实是拥有超强思想的行为,从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教育观念的转换

乔玉著

今天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突然听到祁静文大声说:“老师,王梦涵把我的鞋带解开了。”我走到她俩身旁一看,她们俩的鞋带全部被抽出来了,我当时很生气,就批评了王梦涵几句,让她把她俩的鞋带穿好。没想到王梦涵快速地拿起一只鞋子穿了起来,更让我惊讶的是她很快就把一只鞋的鞋带穿好并系上了。看着她熟练的动作,我突然感觉很内疚,就问她为什么要把别人的鞋带也解开。王梦涵不紧不慢地说:“她说她不会系鞋带,我想教她,她还告状,真小气!”听到她的话我顿时为我刚才的冲动感到惭愧。我灵机一动,对啊,我们也应该让其他小朋友学系鞋带。于是我把小朋友都叫过来围成一圈,让王梦涵教大家系鞋带。她像个小大人似的还边系边讲解,小朋友们也学得很认真,有的在自己的鞋子上动手学起来,有的空手摸索着,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真的很高兴。

记得以前也带过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每次鞋带掉了都会把脚伸出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鞋带掉了。”我总是习惯性地帮他们系好。久而久之,孩子们也没有学会系鞋带,我自己也觉得累。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我们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和权力,忽视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扼杀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我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从现在起我们帮助孩子摆脱依赖,让他们走向独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才能让他们学会生活。

王梦涵起初的“异常行为”有一个非常好的初衷——帮助其他小朋友学系鞋带,她的这个想法教育了我。试想,当初我如果只是单纯地命令王梦涵把鞋带给系好,那我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扼杀了孩子助人为乐的思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看到孩子的异常行为,一定要蹲下身来,问清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对孩子好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想法予以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

奇怪的想法

王志华

新学期已经过去两周多了,孩子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可是个别的小朋友还是哭闹,不让他们哭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回家找爸爸妈妈”。

杨宇轩小朋友是非常聪明的,他觉得哭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就做出了一个很厉害的决定——拉裤子,因为只有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接他回家了。

他开始实行他的计划了。第一天,我让男孩子去上厕所,出来他就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不知道厕所在哪里,所以我就拉到裤子上了。”我疑惑地问:“你不是之前也上过厕所吗?怎么会不知道厕所在哪呢?”“老师,我还小啊,快点给我爸爸打电话接我回家换裤子吧。”我拿他没办法只好打电话让家长接他回家了。

第二天,我又请男孩子去上厕所,我就站在门口观察,杨宇轩小朋友不是不知道厕所,而是站着不肯蹲下去,故意拉在裤子上了。我知道他的想法了,他是想和昨天一样早点回家。

我耐心地给他换上书包里备用的裤子,让他回自己的位置。他还是哭着要回家,直到最后他看没有希望了,才安静了下来。下午离园的时候我把今天的情况说给他爸爸听,他听了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早晨来幼儿园之前,杨宇轩说过“爸爸,我今天拉裤子了,你就可以接我回家了”,和我想的一样,这个小家伙可真聪明。

第三天,杨宇轩再没有拉裤子,因为他知道今天拉裤子了老师也不可能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现在的孩子特别聪明,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需要老师和家长细心观察,改掉孩子不良的习惯,让他从小做个讲卫生、有礼貌、诚实的小朋友,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接纳孩子的异常行为

贾小霞

今天下午区域活动时,我组织幼儿到“娃娃乐园”去玩。到院子排队的时候,有小朋友“告状”说:“贾云舒小朋友的衣服兜里有好吃的,并且在走路时掉在了地上。”我当时很生气,因为东西掉在地上对孩子们走路很危险,可能有些幼儿会去捡,在捡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踩踏。我把贾云舒小朋友叫来对她进行了说教,说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她只是低着头,听着。当我说完时,她稍微地抬起了头,我看到了她眼中的泪花,同时听到了让我很感动的一句话:“老师,我想给妹妹留一块。”说实话,当时我想哭,我摸了摸她的头,说了:“你真是个乖孩子,也是个好姐姐。”

原来贾云舒小朋友这样做,是心里想着妹妹,她和大人一样,也会有心事、有想法。

回到活动室,就此事我让小朋友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所有的幼儿一致认为贾云舒小朋友爱自己的妹妹。总结时我也告诉小朋友,如果家里的妹妹或者弟弟想吃,可以让爸爸妈妈买一些,这样装在兜里是不卫生的,掉在地上就更不卫生了。

生活中孩子的一些看似异常的行为,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行为,其实都有孩子自己的思想。由于年龄小,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而只按自己当时的想法在进行伟大地创作,从而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经验,作为成人,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限制孩子,而应该走进孩子的心里,帮助孩子一起体验生活,健康成长。

“人来疯”是怎么回事

王 慧

苗苗是个文静、乖巧的女孩,平时喜欢一个人玩,她在家里,算是个听话、乖顺的孩子。但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苗苗就会一反常态,在沙发上乱蹦乱跳,扯着嗓子尖叫,爸爸妈妈越对她进行制止,她的行为就越放肆。不仅苗苗这样,很多妈妈凑到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说到宝宝“人来疯”的现象,令人头疼。

那么,“人来疯”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人来疯”呢?怎么能让孩子在客人面前变得彬彬有礼而不是这样瞎胡闹呢?

一般来说,孩子在客人面前“人来疯”是对自己不被关注的反抗,背后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们不把我当回事儿,我就使劲闹,你们要关注我!”当客人来的时候,大家出于礼貌,都会围着客人转,一向备受关注的小家伙受到了冷落,就会做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极其“怪诞”的举动。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给大人们发出“信号”而已。

针对这种情况,聪明妈妈要悟出孩子的“言外之意”,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满足和尊重,让孩子从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这对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客人要来的时候,可以先和孩子一同来做迎接客人的准备工作,如:“小宝,你看让客人坐在哪里呢?”“小宝,你帮妈妈把桌子擦干净,客人就要来了!”客人到来时,家长要郑重地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将你洗好的水果端给大家,还可以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如孩子擅长唱歌,就请他为大家唱一首;擅长跳舞,就请他给大家跳一曲。寻找机会让客人夸奖孩子,等孩子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之后,就请他回自己的房间里玩。当然这是事先你和孩子规定好的原则,即“听到妈妈让你去你房间玩的建议时,就乖乖地听话进去,给大人留出可以正常说话的时间”。这样的原则坚持下去,孩子就会养成礼貌的好习惯。

孩子“人来疯”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过度兴奋所致。当孩子处于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环境和人际氛围中的时候,会容易兴奋。孩子平时习惯了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有规律地生活,一旦来了客人,就容易形成全新的刺激,由于3~6岁的孩子大脑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正处于兴奋强于抑制的状态,难于控制自己。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家庭以外的人接触、长期处于单调闭塞环境中的孩子,一旦兴奋起来,就会表现得与往日大为不同。

这类“人来疯”显示了孩子对环境改变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这和家人对他的过度保护和缺少锻炼的机会有关系。当一向乖顺的宝宝忽然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家长千万不要批评责备孩子,而应该通过这样的现象看到教育上的不足。平时就应该多带孩子出去与人接触,多结交好朋友,或者带孩子到朋友家多串串门,适当参加一些活动等,培养孩子与人沟通交流的积极性。

客人也是导致孩子“人来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朋友来家做客,当然不能忽视小主人,于是客人们会对孩子格外放纵与宽容,甚至主动和孩子逗闹,即使孩子做出不礼貌的举动也不会显出不高兴的神色。这样当然容易助长孩子的“人来疯”。即使年纪很小的孩子,也会察言观色,发现在客人面前即使自己不听话,爸妈也不会当众予以责罚。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表现得比较张狂,平常不太敢有的举动都会一一做出来,那些平时想得到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这时候也会被他趁机提出来:“妈妈,我要买×××!”他知道,当着客人的面,你不得不让步。

为了尊重客人,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举动后,尽量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责骂孩子,可以把孩子拉到他的房间里,直接告诉他这种行为让爸爸妈妈感到不愉快、不舒服,向孩子说清楚正确、得体的表现行为和与客人相处的礼仪。对于一些合理的要求,可以答应他,让他满足的同时大家也能获得安静,但是,对于一些不可理喻的要求,要坚决说“不”,孩子闹了一阵得不到理睬之后会感觉无趣,就会安静。此外,为了预防孩子当着客人的面威胁你,你还可以在客人没来之前就和孩子讲好,如果他礼貌地在客人面前表现,可以实现他的一个愿望,这样,对他也会有一个约束。

由此可见,孩子耍“人来疯”是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爸爸妈妈应该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对策。这样,孩子就会表现得既有教养又不失活泼,也可以在与客人的交流中增强交往能力。

对3~6岁孩子的教育,比较合适的方法是采取“消退法”和“正强化法”,即要让孩子的“人来疯”现象消退,妈妈最好事先和客人商量达成一致,不论孩子怎么疯,都要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当孩子的行为没有得到肯定或者关注,孩子的这类行为就会减少。而当孩子开始能够安静地独自游戏时,爸妈要立即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宝宝真乖,知道在客人来的时候自己在一边安静地玩。”在这样的正面强化下,孩子良好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