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个好现象,表明了时代的进步与人们观念的转变。
我们常说“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身”,即生理健康;另一个是“心”,即心理健康,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过去我们对生理健康强调过多,只有生了病,才会去医院进行治疗,从没想过如果人患上了心理疾病,同样会危害人的一生。
只有那些行为异常的精神病,我们才把他们视为心理不健康,而对其他的人呢,都视作心理健康的正常人,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片面了。常见到报刊上报道某个中学生离家出走、服毒自杀,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不正说明了他们的心理已经不太健康了吗?可惜的是,人们不能及早地察觉,才致使悲剧一再地重演。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同学案,不也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吗?马加爵的身体十分健康,但就是不能与同学很好地相处,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对别人的非议耿耿于怀,报复欲望奇强,才酿成了杀人害命的惨剧。
这一幕幕、一景景,都向我们揭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身体的疾病是容易发现的,而心理上的疾病却隐藏很深,如果不爆发出来,就很难发现。但是等到爆发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悲剧往往已经酿成了。
在国外早已有了“心理诊所”,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医生为病人排忧解难,化解病人心中的疾患。在我国,类似的研究也已蓬勃开展起来,为无数心理患者带来了福音。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孩由于生理发育较快,给心理上带来的波动较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努力学习,尊老爱幼,做一个思想美、语言美、行为美、品德高尚的好学生。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身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这个定义是比较完整、准确的,而且特别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我们可以与自己做一对比,看看自己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的范围内。
我们要能适应社会,正确地认识现实,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较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问题不悲观、不退缩、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在老师或长辈的帮助下,解决好自己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我们的心理特点要与自己的年龄发展阶段相符合,不能表现得少年老成,整天无精打采,也不能如三岁小孩一般幼稚,凡事都去依赖父母。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保持学习的自觉性,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从学习生活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
我们还要善于与人交往,与父母、同学、老师保持密切的关系,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要善于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使暂时失衡的心理重归平静;要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品质与心理变得更加完善。
只有重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