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雪正在上班,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说3岁的儿子发高热住进了医院。晓雪很纳闷,早上上班前宝贝儿还好好的,只是体温比平时稍微高点,她特意让婆婆多留意,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么严重了?到了医院,婆婆一把拉着晓雪就哭诉,说中午的时候发现午睡的宝宝手心热,有发热的迹象,就赶紧给他多穿了两件衣服,还加盖了一床被子,捂一下。本来以为捂一下出身汗就好了,谁知道到下午宝宝的脸越来越红,继而又有点发白,昏昏沉沉,一直睡着。一摸额头滚烫滚烫的,就赶紧送到医院来了。
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的情况。新妈妈一方面催促医生给宝宝开退热药或打退热针,甚至挂盐水;另一方面又给孩子加衣添被,夏天也不敢开空调、吹电扇。原来,她们误认为孩子感冒发热是着凉所致,因而自然地想到要保暖,用“捂”来对抗“凉”。殊不知,宝宝体温本来就高了,又如此捂着,不利于体表散热,会引起大量出汗、脱水、循环血量减少,甚至出现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另外一种现象是,当宝宝有点头痛脑热时,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辈人,从经验出发,爱用“捂”的方法为宝宝退热。因为他们感冒后往往捂一身汗就轻松了,于是用来套用在宝宝身上。殊不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不懂得发汗退热需要发育健全的散热机制为基础的,而宝宝汗腺不发达,散热机制不健全,再怎么捂也很少出汗,反而束缚了体热的蒸发与散失,积聚起来而使体温骤升,甚至引起热性惊厥。这一情况在儿科门诊肯定屡见不鲜,宝宝裹得严严实实地过来,有的已经热得脱水甚至昏厥了,医生马上给他脱掉一两件衣服散热,再配合一定的治疗,很快就退热了。所以,成年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宝宝,因为宝宝是一个处于发育中的个体,与“木已成舟”的成年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正确的做法是,将患儿置于温度较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少穿一些衣服,以增加皮肤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夏季可打开空调或风扇,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来散发体内过多的热量,体温可望渐渐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