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是指在腹腔镜直视和引导下,采用热效应或机械手段使输卵管阻断,从而达到绝育目的。
1.发展历史
此法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7年Anderson提出通过腹腔镜进行输卵管绝育术的设想,1936年到1937年,瑞士Bosch和美国Anderson分别在腹腔镜下通过电凝的方法进行了女性绝育手术。1950年Paoul Palmer在法国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书,其中系统介绍了女性输卵管绝育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几次不明原因的肠烧伤,Rioux和Kleppinger将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手术由单极电凝法改进为双极电凝技术。1972年德国Kurt Semm发明了内热凝固装置,1974年Rioux和Cloutier在北美首先使用了双极电凝系统,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但这种方法有时会造成凝固范围过大,失去术后输卵管复通的可能,或者凝固深度不够,达不到完全阻塞管腔的效果。
1972年,Lay和Yoon分别介绍了输卵管套圈机械性结扎输卵管的方法。同年,Hulka和Clemens又发明了一种有弹性的塑料夹子(Hulka夹)套夹输卵管达到绝育的目的。1974年英国生产的硅橡皮钛夹(Filshie夹),已经成为腹腔镜下最常用的机械性输卵管堵塞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应用腹腔镜施行输卵管环套或金属弹簧夹法绝育术。1979年美国腹腔镜协会将此技术传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地区的医疗单位开展腹腔镜绝育和诊断手术,但由于受到器械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尚不能和小切口开腹绝育相比拟来广泛推广使用。随着我国腹腔镜手术日益扩展,镜下绝育术也随之广为使用。
2.适应证
(1)凡生育有子女的健康育龄妇女,自愿要求作绝育术而无禁忌证者。
(2)因某种疾病不宜妊娠,且无禁忌证者。
3.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①多次腹部手术史或腹腔广泛粘连;②急性盆腔炎或全腹膜炎;③过度肠胀气、肠梗阻;④腹壁疝、膈疝、食管裂孔疝、脐疝、腹股沟疝等各部位疝气病史;⑤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⑥严重神经官能症或癔症;⑦严重心血管疾病,肺功能差者(当腹腔内充气后有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心跳停止的危险);⑧过度肥胖。
(2)相对禁忌证:①过去有手术史,特别是腹部手术史。如手术顺利,术后无切口感染,估计无严重腹腔粘连,则经腹腔镜绝育一般不会遇到困难;②局限性腹膜炎。
4.手术时机
一般为月经干净3~7天,取环后及早孕人工流产术后较合适。产褥期、中期妊娠引产后或妊娠超过3个月以上的人工流产术后,因子宫体较大,输卵管充血水肿,不宜立即行腹腔镜绝育术。
5.手术方法
目前临床通常施行的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方式有电凝绝育法和机械绝育法两种。
(1)电凝绝育法:①单极电凝法。利用低压高频电流的热作用使输卵管组织变性、干燥、坏死,起到阻断输卵管的作用,失败率高约3.2%,由于单极电凝不良反应大,输卵管组织破坏多,输卵管的可复性差故多不主张使用。②双极电凝法。电流通过金属钳间组织,热损伤区相对减小,但仍难以控制电凝的强度与深度,失败率约1.8%。③热内凝法。两叶间的热能所需温度可预先调控,时间和温度也可控制,无电流通过造成辐射损伤,认为是最好的电凝方法。
(2)机械绝育法:①硅橡胶环绝育术。此环为硅橡胶制成有弹性记忆性质,需特殊的双圆筒放置器,输卵管组织破坏约3cm长,被套的输卵管术后可产生缺血坏死,脱落游离于腹腔,日后的输卵管复通术成功率低,现已少用。②输卵管置夹术。所用输卵管夹为合成材料制成,具有极大的输卵管塞闭功能,对组织损伤少(仅0.5cm长受损),术后复通成功率高,认为此法绝育基本不干扰其他生理功能,但是存在术后失败率高的缺点,并存在夹脱落与移位的问题,其失败率为2.7%~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