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岁的孩子已学会走路。虽然有时候走不稳,但是走路对他们来说却是非常可贵的训练。有时候,大人由于心急,总是嫌孩子走得慢,于是把孩子抱起来就走;也可能有些孩子反而不像以前走不稳时那样主动要求自己走,却常常要大人抱,大人只好把孩子抱起来;也可能是大人觉得孩子太小,自己走路让人心疼,所以也很少让孩子自己走。其实,“走路这件事,对于幼儿的发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运动,可以使孩子的全身动起来,最主要的是可以带动肌肉运动。走路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满足节奏感,调整肌肉的休息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孩子在走路中锻炼自己。
1.走路比赛
当孩子不愿走时,大人可以用比赛的办法,激发孩子走路的兴趣。因为对小孩子而言,比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通过这种竞争,可以让他忘记想要大人抱的事。大人和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再与孩子商量一个地方为终点。这段距离不要太长,毕竟孩子还太小,太长的距离他是不可能跑完的。然后大人喊:“预备——跑!”的时候,孩子为了跑第一,会使出全身力气使劲地向前跑。要记住的是,大人不要跑太快,有时要故意落在孩子的后面,让孩子得“第一”,可以鼓励孩子向前跑,也能给孩子增添信心。
2.数数
如果第一种方法很多大人都经常使用,那么第二种方法却容易被忽略。大人在带孩子走路时,如果孩子不想自己走,可以和孩子一起数路边的树,数电线杆,或者别的东西。在数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孩子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3.捡落叶或小石子
这种方法和让孩子数数是一回事。路面上时常有许多落叶或小石子,大人不要嫌脏,可以让孩子捡。孩子对这些小东西一般都会很有兴趣,捡了一片又一片。而当孩子手里抓得太满时,大人可以对孩子说:“都扔了吧,前面的叶子更好。”这样,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向前走。
4.扔石子
捡石子时可让孩子往前扔,记住一定要往前扔,才可以诱使孩子往前走。大人可以与孩子一起比赛往前扔,看谁扔得远,扔完以后,再跑到前面去找各自的小石子。
总之,这些方法可以交叉使用,既可以减轻大人的负担,也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当然,当孩子太累时,还是要抱或背他一程,要注意让孩子休息。平时,即使大人很忙碌的时候,也要花一些工夫来陪孩子慢慢走路。不用太担心孩子会累着,其实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来说,走路根本不会成为负担。有一种民间的说法是,走路像拖着脚的人,是由于刚学步时,常常穿着大鞋子走所造成的,为防走路时鞋子会掉,只好拖着脚走。可见,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走路的习惯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