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也该有自己的定位

孩子也该有自己的定位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喜欢做什么和喜欢怎么做,决定了孩子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对自己的定位。父母之所以认为没有,第一是因为父母没有留心去观察,第二是因为孩子一直在为父母对他的定位活着,没有时间和空间感受到自己精神胚胎的存在。引导孩子去感应、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精神胚胎,并接受自己精神胚胎的指引。

很多时候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你为他画上什么颜色,他就是什么颜色,但实际上,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假如父母都不去塑造孩子——不在这张纸上画颜色,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呢?很难想象。但可以想象的是,每个孩子长成的样子肯定不一样,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不为孩子这张纸画上颜色,孩子就不会长成你渴望的样子,而是会长成他渴望的样子。

实际上,用白纸来形容孩子并不准确,用种子来形容孩子更准确。有的孩子是一颗苹果种子,有的孩子是一颗梨树种子,有的是一颗西瓜种子……孩子刚出生时就是这么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他是知道自己是一颗什么种子的,即便意识上不是很清楚,潜意识里也是知道的。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上叫作“精神胚胎”,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能够感应到这个精神胚胎的存在,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就是喜欢音乐,有的孩子就是喜欢数学,当他们和这些事物发生联系时,会产生一种喜悦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他的精神胚胎决定的。

精神胚胎不仅指引孩子喜欢做什么,还指引他喜欢怎么做,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勤奋,有的孩子生来散漫,而有的孩子则比较守规矩,就是他喜欢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喜欢做什么和喜欢怎么做,决定了孩子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不是父母教给他的,也不是老师教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感觉到的。

但很多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哪有什么定位啊,从来没听他说过。是的,孩子是不会说的,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知道“定位”这个词,知道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不代表他内心没有这个感觉。父母之所以认为没有,第一是因为父母没有留心去观察,第二是因为孩子一直在为父母对他的定位活着,没有时间和空间感受到自己精神胚胎的存在。

要感受到精神胚胎的存在,需要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需要父母给他自由的空间,让他能够感受到精神胚胎的存在,然后接受内心的指引,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但问题是,我们没有给孩子这个空间,孩子还来不及感受精神胚胎的存在,父母、老师和整个社会都急匆匆地告诉他:你必须好好学习,听话守规矩,像谁谁谁一样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成为像谁谁谁那样的人。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并看管孩子这样去做,于是孩子不再去聆听内心的声音,或者外界的声音太大压过了内心的声音,孩子再也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了。但是孩子却总是不那么快乐,因为他本来是一棵苹果树,父母却把他培养成了一棵梨树,于是孩子开始纠结和迷茫:为什么我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我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把这句话具体化就是:我喜欢武术,但你为什么要我去学书法?或者我喜欢弹钢琴,你为什么要我去演讲?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于是他的一生都在无聊和迷茫中度过。或许那时,他内心的那颗种子已经死了,不会再发芽了。

认识自我从童年开始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认识自我,他人生的方向就是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很多大人就是这么活的,自然也就照着这个模式培养孩子,于是我们的孩子就成了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创造性,难以真正的优秀。所以,让孩子从童年时就认识自我,遵循内心的感觉,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让孩子随心而活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什么样的人生最快乐?朋友说:随心吧。随心,就是跟着感觉走。有的父母会觉得跟着感觉走多不靠谱啊,其实,跟着感觉走最靠谱。因为感觉就是直觉,直觉就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最忠于自己的,因此最靠谱,潜意识最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孩子成为他潜意识里想成为的那个人,你根本就不需要教育。父母有时候总觉得教育孩子费劲,是因为孩子意识上要成为父母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潜意识里却想成为他想成为的那种人,于是就不配合父母的教育。所以,假如孩子不学坏,就让他做他想做的事,说他想说的话,过他想过的生活,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父母不用去规划、塑造和管教,不要人为地去破坏孩子内心的运行轨道,否则就是破坏孩子的命运。

问问孩子,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不但要允许孩子做自我,还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当孩子懵懵懂懂还没感受到自己的精神胚胎时,父母不妨问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孩子去感应、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精神胚胎,并接受自己精神胚胎的指引。毕竟,有的孩子敏感,有的孩子迟钝,有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外界的观点淹没,所以,需要父母的提醒和引导,让他能够听到内心的声音。

一个人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内心和行为统一的情况下,才最自在、最坚定、最有自己的方向,而这样的孩子怎么会迷茫呢?

我是谁?这可能是连哲学家都回答不出来的哲学问题。但,我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描述的问题,它是一种理想、一种期待。孩子如果从小能给自己一个这样的理想和期待,人生就有了方向,朝着这个方向走,总不会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