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儿子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妈妈告诉他:爸爸没有消失,他只是在远方工作。爸爸是个坏爸爸,但是妈妈告诉他:你的爸爸是个大英雄。爸爸明明不爱儿子,妈妈却告诉儿子:你的爸爸很爱你,看,这是他给你买的玩具。妈妈为何要这样“欺骗”儿子?因为她明白,儿子不仅需要妈妈的爱,也需要爸爸的爱,也就是说,他不仅需要同性父母的爱,也需要异性父母的爱。更加重要的是,儿子不仅要相信他有一个爱他的爸爸,更要认同爸爸这个形象,所以他的妈妈才为他“创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的形象。
妈妈这么做很好地维护了儿子的心理健康。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了解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但她的做法很好地防止了儿子患上“俄狄浦斯情结”。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通俗的说法是“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一个孩子3~6岁时期,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刚好偏爱儿子并与儿子关系亲密,那么男孩就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渴望取代父亲与母亲建立唯一的关系,而对父亲则产生一种敌意。同理,父亲若偏爱女儿也会造成这种结果。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会造成什么后果?第一,过于依赖异性父母。第二,轻视同性父母并疏远他。第三,只结交异性朋友,讨厌同性朋友。第四,产生同性恋倾向。
而我那位朋友,她的儿子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儿子本来就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如果母亲再在儿子面前诉说父亲的不是,儿子就会更加轻视父亲,那么恋母情结就会更加严重。如果妈妈直接告诉儿子,你没有父亲或者你的父亲不在了,那么儿子心目中就缺少父亲这个形象,儿子就无法实现对父亲的认同,那么他的心中就缺少了一份来自父亲的情感支撑。
而孩子的心里是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存在的,而且还必须是强大的形象,尤其是同性父母,这样孩子才会更加认同同性父母的形象,不会与异性父母过于亲密,从而避免“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所以说,我这位女性朋友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儿子患上“恋母情结”,为儿子打下了健康的心理基础。
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个男孩最好有一个强大的父亲,而一个女孩最好有一个强大的母亲,这样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同。
但如何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并有效地避免孩子患上“俄狄浦斯情结”?
让男孩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进入女人的世界
如果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更为认同并靠拢爸爸,女孩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更为认同并靠拢妈妈,那么他或她就不会轻易患上“俄狄浦斯情结”。
别在孩子面前指责伴侣
别在孩子面前指责伴侣,尤其是母亲别在儿子面前指责丈夫,父亲别在女儿面前指责妻子,因为这不仅会伤害伴侣,也会让孩子轻视父亲或母亲,从而不愿意认同父亲或母亲。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塑造伴侣的正面形象,无论伴侣是否成功和强大,在孩子的心目中他都应该是成功和强大的,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平衡。孩子既亲近异性父母,又认同同性父母,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平衡,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
重视与伴侣之间的关系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还是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可能许多父母会不自觉地选择亲子关系。这也是孩子容易产生“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的原因之一。当母亲更重视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或父亲更重视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时,就不自觉地迎合了孩子在3~6岁时期的恋母倾向和恋父倾向。在3岁之前,孩子没有性别意识,父母如何亲近孩子都不过分,但3岁之后,孩子有了性别意识,父母就应该让他逐渐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同时,父母应该更加重视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因为当孩子看到父母相爱,他就不会产生与同性父母争夺异性父母的想法,他知道妈妈是爱爸爸的,不单单只是爱自己,自己安心地做一个快乐的孩子就好了,不要妄想其他事情。
重视和伴侣之间的关系,不但不能随便在孩子面前指责伴侣,还要在孩子面前夸奖伴侣,比如,儿子,你太棒了,简直和你爸爸一样优秀!这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妈妈爱我,但也爱爸爸。我很棒,但爸爸也很棒。那么儿子既能享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同时又非常认同爸爸。
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进入同性朋友的世界,比如,男孩多和男孩玩儿,女孩多和女孩玩,让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更为认同,这能让孩子避免产生“同性恋”倾向。
母亲亲近儿子,父亲亲近女儿,这是爱;同时,母亲要把儿子从自己身边推向男性的世界,父亲要把女儿从自己身边推向女性的世界,这是分离,是自由,也是爱。孩子的心理健康,爱与自由,缺一不可。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喜欢把孩子视为自己上辈子的小情人,但这位小情人终究是属于同性父母的世界,再爱他(她),也要把他(她)推向同性父母的世界,这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而孩子可以无尽地爱父母,但最好不要产生过强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这,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