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自私,其实都是一种情感的萎缩。在冷漠、自私的背后,通常是爱与被爱的缺乏。有些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出对人对事的冷漠与自私,与家长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好玩的东西、好吃的食物、漂亮的衣服等,家长都是尽量满足;图书、玩具,也都属于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为自己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当今儿童普遍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也更容易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自私、冷漠行为,如果爸爸不能及时引导,只会令孩子独占、自私的意识膨胀。这样的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也会自私自利,凡事只考虑自己,只懂索取,不知付出和分享,看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情,自然也难以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
12岁的林琳学习成绩很好,还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二等奖。但是,林琳在班里的“人缘”并不好,最近老师还特意给林琳的爸爸打电话聊起林琳的一些表现,其自私冷漠的程度让人吃惊。
老师向林琳的爸爸反映,在班级里,林琳只跟两三个成绩最好的同学一起玩,成绩差的同学她一概不理。老师让她帮助一下其他同学,她却说:“他们学习那么差,都是垃圾。我就是帮助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的。即使偶尔一两次取得好成绩有什么用?我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老师向林琳的爸爸坦言,自己教过这么多年学,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学生。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世故,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该有的善良与纯真。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自私和冷漠通常都可以折射出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够温暖、快乐、充满友爱的家庭中,就容易形成很多不良的个性心理。因此,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要教育孩子心目中有别人。”孩子在年龄较小时,由于自我认识不清,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这是自然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如果仍然不懂分享,凡事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那就不是自我认识不清了,而是个人自私、独占意识的表现,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所以,爸爸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就应该为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摈弃自私、冷漠的个性表现,培养孩子热情、友爱、乐于分享等美好的品德,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自私等心理,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来矫正。对此,爸爸要有足够的耐心,比如,每天多鼓励和引导孩子问候一下家人、给朋友一个微笑、为集体做一件好事等。久而久之,可以令孩子逐渐感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从而逐渐淡化自私、冷漠的心理和行为。
具体来说,爸爸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应加强努力:
●爸爸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所以爸爸无论是在物质还是情感上,都要乐于付出、乐于分享,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在爸爸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也就学会了与人分享,并能体会到这种分享和付出的快乐。
●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训练孩子的“同理心”。所谓“同理心”,也就是指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情感。比如,当孩子有自私、冷漠的行为时,不妨问问孩子,如果被拒绝、被否定的是他自己,他会是什么感受?相反,如果被爱、被帮助的人是他,他又是什么感受?如此换位思考,让孩子认识到自私、冷漠对自己的坏处,从而逐渐摈弃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
●平时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也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多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比如让孩子帮大人收拾房间、洗衣服、买菜等。通过这些劳动,孩子就能体会到家长的不易,懂得体贴爸爸妈妈。爸爸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为社会上有困难的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孩子将会通过实际活动和爸爸的思想启发去认识问题,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精神。
●很多孩子自私自利,不愿帮助别人,不愿与人分享,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孩子年龄较小时,爸爸要理解孩子的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但也要逐渐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它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别人也会回报给我们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种彼此关心、爱护、体贴,让大家都会感觉到温暖和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