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思维形式,移植思维必须要靠联想搭桥,但更要选择好移植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把其他事物的特长和功能合理地移植过来,达到创造的目的,这一思维过程便叫合理移植思维。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巧妙利用这种内在联系和直观联系,把现有知识成果引入新的领域,往往能促使人们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发现新的事实,产生新的成果。那么,最初人们怎么会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上呢?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因此指导人们进行移植实践的是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移植是由联想来牵线搭桥的,没有联想就没有移植。
但仅仅靠联想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选择好移植的对象,否则,我们只能做无用功。
但丁有一次路过一家铁匠作坊门口,意外地听到里面的铁匠一边打铁,一边唱着他的诗歌。但丁听到铁匠任意缩短和加长自己的诗句,感到十分恼怒。他本想进去跟铁匠理论,但想到铁匠根本就不会明白他的想法,而且也无法与铁匠进行沟通,他就停住了脚步。
过了一会儿,但丁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径自走进铁匠的作坊,二话没就说拿起铁匠的锤子、钳子等工具,一件一件地扔到了街上。
铁匠气坏了向他扑去,气愤地质问:“干什么?你疯了吗?干吗乱扔我的工具,使它们受到了损坏?”
但丁理直气壮地答道:“那你为什么唱我的诗歌却不按我写的格式去唱?你把我的作品全部破坏了!”铁匠一听就明白了但丁的意思,急忙向但丁道歉。
这里,很明显但丁就是把思考的对象由自己的“诗歌”转移到“铁匠的工具”上,从而巧妙地让铁匠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移植有两种:一种是先见到可“移”之物,触景生情,引起联想。
例如,盲文的发明就属于这一类。
在许多年之前,法国海军巴比尔舰长带着通信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向孩子们表演夜间通信。由于在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于是,军事命令被传令兵译成电码,在一张硬纸上,用“戳点子”的方法,把电码记下来。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点子”的方法,再译出军事命令的内容。这一表演引起盲童布菜叶的极大兴趣。对于他来说,“戳点子”和“摸点子”就是“可移”之物。于是,他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点子”盲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另一种是根据移植的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通过联想而导致移植发明的成果。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就是一例。
火车发明后,由于制动器的力量太小,在紧急情况下,常由于刹不住车而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一个叫乔治的美国青年,他目睹了丰祸的发生,于是萌发了要发明一种力量更大的制动器,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乔治从当地的报纸上看到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的报道,于是他想:压缩空气可以劈石钻洞,为什么不可以用它来制造火车制动器呢?就这样,乔治找到了“可移”之物。反复试验之后,22岁的乔治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压台压缩空气制动器。
可见,移植法的应用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客观基础,即各研究对象之间的统一性和相通性;移植也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凑,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